【摘 ?要】摘要: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集投影、錄音、錄像、攝像、電腦多種功能,以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像多種方式顯示教學信息,著重剌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利于自主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
【關鍵詞】多媒體;信息技術;語文教學
一、前后兩次“觀潮”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講到: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意思是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guī)律。中國古代就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今天這種說法已經通過計算機網絡變成了現(xiàn)實。雖然臨近退休,但我還是趕上了教育的好時機。伴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春風,農村鄉(xiāng)鎮(zhèn)學校也配備了多媒體“電子白板”,它的到來給語文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帶來了新鮮的視覺和無限的驚喜。
還記得剛工作時,給孩子們上《觀潮》這一課時的可憐情景:毫不夸張地說,當時的我就像一個唱獨角戲的小丑,任憑自己在三尺講臺上聲嘶力竭,可還是沒有講清楚“潮”來的方向、觀潮人的位置,更別說潮來時的形、色、聲、勢了,望著臺下幾十雙茫然而又渴求知識的目光,讓我這個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著實慌亂了,是自己沒有備好課?似乎不是?,F(xiàn)在想來,才知道是我和孩子們都缺少一場有關“潮”的視覺盛宴。師生都是一群旱鴨子,生在祁連山下,大的湖都沒見過,從哪里去感知“潮”?時至今日,我和我的孩子們又開始“觀潮”了, 我充分利用了錄像,再現(xiàn)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氣勢,使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體感知了大潮先像“一條白線”,進而“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墻”,接著又“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飛奔而來”,最后“余波還在漫天卷地涌來,江面上依舊是風號浪吼”,我除了讓學生觀看錄像中潮水的樣子外,還特別注意了潮水的聲音,尤其到了最后,我把錄像的音量調到最大,把氣氛烘托得足足的,有的同學吃驚地瞪大了眼睛,有的同學呆呆地沉浸在聲響之中……仿佛自己置身于觀潮的大堤上,正欣賞著錢塘江的大潮。
這種運用錄像再現(xiàn)課文內容的方法,使學生好像身臨其境,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美美地觀了一次“潮”,當然我的教學也是事半功倍。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容。而小學生限于生活經歷和生活積累,感知發(fā)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實際相差甚遠,很難正確感知?,F(xiàn)代多媒體技術集投影、錄音、錄像、攝像、電腦多種功能,以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像多種方式顯示教學信息,著重剌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利于自主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 。
二、《千島湖》的“綠”更濃了
再如教學北師大版第九冊教材中《綠色千島湖》一課,我利用電腦光盤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正確的感知形象——綠色千島湖。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只需用鼠標在“猴島”“魚島”等幾個按鈕處一按,圖上相應部分就會閃動,并以文字形式顯示各部分的特點,學生眼、耳、腦、手均得到調整,感知效果相當深刻,以至較好地把“綠色”和“千島”的由來理解了,而且在孩子們的眼里,千島湖的美無與倫比;在孩子們嘴里,千島湖美不勝收,像一幅美麗的畫卷。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綠”更濃了。
對于我們身處偏遠山區(qū)的留守孩子來說,雄偉的“長城”、壯觀的“紅樹林”、神奇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美麗的“小興安嶺”、朦朧的“海上日出”、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都是那樣遙遠,可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這些都被我們搬入了課堂。
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記得在講授《廬山的云霧》一課時,很多同學在讀了“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這些內容后,便產生了疑問——廬山的景色究竟有多美?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許多孩子還表示要找個恰當?shù)臋C會去一趟廬山觀賞書中所描述的美景。
我趁勢說:“老師現(xiàn)在就滿足你們的這個愿望?!焙⒆觽兞⒓幢犻_了吃驚的雙眼,露出欣喜的微笑。我將事先準備好的紀錄片播放給他們看,孩子們一邊看,一邊動情地吟誦著與畫面相對應的文中語句……一舉兩得,既讓孩子們領略了廬山美麗的風光,又讓孩子們對廬山風景的描寫有了直觀的印象,同時也輕松地學會了景物描寫。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都是作者的所見所聞,是作者通過自己的眼光看待某一事物的觀點。因此,小學生從教材中汲取知識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是“聽”作者講述觀點和看法的過程,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閱歷淺,對這個精彩的大千世界知之甚少,尤其是語文課本中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涉獵的時空跨度又大,要想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看到無限的內容,便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日行千里,穿越時空。通過這種方式能給予學生更加強烈的感官刺激,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四、一碧千里的草原
在教學《草原》一課時,學生未見過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象,對課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薄暗教幋渖?,輕輕流入云際”“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
“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等重點句學生難以理解,我便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草原的風光課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帶進了課堂,通過引導觀察,學生立即明白“并不茫?!钡囊馑际遣浑鼥V,“流入云際”實際上是因為草原廣大,遠望去,草原與天相接,那翠綠色的小草和天相擁抱,就像“流入云際”之境界。這樣,學生從直觀的畫面上理解了課文中較抽象的知識。
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走進課堂,正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它可以使一些普通條件下無法實現(xiàn)或無法觀察到的過程和現(xiàn)象生動而形象地顯示出來,可大大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向多方式、多途徑方向發(fā)展。
五、孩子不出門 ?也知天下事
教育技術在不斷更新,多媒體輔助學科教育技術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滲透課堂教學,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將多媒體帶入課堂教學之中。巧用多媒體技術,以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彌補傳統(tǒng)教學在情境創(chuàng)設、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不足,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語文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只憑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而是通過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彌補傳統(tǒng)教學在情境創(chuàng)設、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不足,以全新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手段、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強化了教學效果。這給鄉(xiāng)村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一汪源頭活水。雖然我所在的學校只是一個人數(shù)很少的鄉(xiāng)村教學點,有些年級只有幾個同學,但上級教育部門仍然為我們每個教室都安裝了教學通,語文書上每篇課文都配有豐富的資源,相關的圖片、視頻、課件、練習、教學設計等應有盡有。雖然當了一輩子教師,但是仍然覺得很幸福,因為身為農村教師的我同樣享受到了最前沿、最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而我的學生也同樣在這樣優(yōu)厚的教學環(huán)境中“便知天下事了”。 教育公平真的不是一句空話。
語文教學千秋事,得失成敗寸心知。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切實地實現(xiàn)優(yōu)質課堂教學,在新課標推行的今天,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多媒體教學不失為一個突破口。以上所述僅點滴淺陋之見,有教于熱心語文教育事業(yè)的同行。
參考文獻:
[1]夏立成.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趣味課堂[J].江西教育,2015(21):54.
作者簡介:李素華,1965年8月,女,漢族,甘肅張掖人,本科,小學語文老師,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