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華 熊渃南
“我 前兩天在文廟廣場遇到之前住在你們隔壁那個張某,和他聊了幾句,他說自己惱火得很,還在吃‘低?!!?/p>
“哦,你莫小看他哦,人家現(xiàn)在是張老板啰,早在幾年前就開公司了……”
前不久,我和幾個同事在德陽市旌陽區(qū)旌陽街道某社區(qū)進行走訪時,聽見幾個居民在閑聊。
走訪是了解民風民情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這次走訪前,我們精心組織,細化工作任務,強化工作舉措,確保走訪工作落實落地,用腳步丈量民情,認真做到聽民聲解民憂。
“低?!薄伴_公司”這幾個“關鍵詞”立刻抓住了我的耳朵,我們敏銳地覺察,這名“張老板”應該有點故事,說不定能挖出一條線索。
“你們說的那個張某是你們社區(qū)的居民嗎?在享受低保政策嗎?”我和同事立即向前向閑聊的群眾核實。
“不是他還有哪個嘛,你莫看人家到處裝窮,其實早就發(fā)了,當大老板了?!?/p>
“低保戶”是“大老板”,這樣的“雙重身份”顯然有問題。我們決定對其展開調查,經過核查張某的低保資料,發(fā)現(xiàn)他確實是居民口中的“張老板”。但他的家庭收入卻“疑點重重”,明明家庭成員有勞動力卻無任何收入,也無重大疾病、殘疾等致貧因素,人均收入卻低得“離譜”。
為進一步解開疑團,我們決定找張某聊一聊。
“張某,你現(xiàn)在是不是在享受低保金?一個月領取多少?聽說你開了一家公司?”
“我在外面打工不曉得,家里的錢都是老婆在管,我連卡都沒有見過?!?/p>
與張某的第一次交鋒就給我們潑了一瓢冷水,調查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大家坐下來討論一番后,決定從工商注冊入手展開調查,隨即到工商局用張某的身份證號碼進行核查,發(fā)現(xiàn)張某早就于2010年12月出資7萬元注冊了一家網絡咨詢公司,且赫然標明張某就是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之后,我們又到相關銀行調取了張某的低保金發(fā)放流水記錄。案件調查取得實質性突破,僵局很快被打破。
我們再次對張某進行調查談話。剛開始,張某一口咬定公司是表妹開的,自己只是打工的收入很低,甚至連娃娃都供不起。但當我們將其公司工商登記注冊、公司租房協(xié)議、銀行低保金發(fā)放記錄等一項項“鐵證”擺在他面前時,張某終于在鐵證面前懊悔地說:“我知道自己的收入早就超過低保標準了,但從來無人過問這件事,所以我就一直還在僥幸‘吃低保’?!?/p>
后來,張某因不符合低保條件被清出享受低保名單,并返還違規(guī)所得低保金46080元。社區(qū)民政工作人員劉某也因在低保核查工作中履職不到位受到黨紀處分并作出深刻檢討。
群眾利益無小事。從這個案件中,我深刻體會到作為基層紀檢人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緊緊圍繞“群眾身邊”這四個字來“下真功夫”,敢于亮劍發(fā)聲,做好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切實解決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不斷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作者系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qū)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