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簡評
今年天津卷文言文閱讀選文為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的《衡州新學記》,屬雜記類文章,考生對此文體應不陌生。文章敘議結合。借“先王”時治學與為政相結合的觀點,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見解,贊揚衡州三位官員重視教育、勤于政事。文中治學應切于實用的觀點,在今天亦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在命題上,題型較全,分值較高。整體看,文本難易適度.題目難度不大。
高考原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23分)
衡州新學記 [宋]張孝祥
先王之時,以學為政,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學無異習,政無異術。自朝廷達之郡國,自郡國達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學,則為奇言異行;政不于學,則無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nóng)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卒歲之憂。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飲食之豐,訓約之嚴,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一視薄書期會之事,則日:“我方為政,學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其學與政之分與!
國家之學至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之吏以學名官,凡豈為是觀美而已?蓋欲還先王之舊,求政于學。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則士大夫與學者之罪也。
衡之學日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士不為便,而還其故,則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學,據(jù)瀟、湘之會,挾山岳之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點刑獄王君彥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宮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責均,雖日不遑暇,然知夫學所以為政,兵其細也,則謂教授蘇君總龜,使遂葺之。居無何而學成,兵事亦已,環(huán)三君之巡屬,整整稱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而余獨表而出之,蓋樂夫三君識先王所以為學之意,于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學成而兵有功,治有績,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則居是學也,不專章句之務,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不但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澤民之業(yè)。使政之與學復而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
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
(選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會:按規(guī)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學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號。
8.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
望:察看
C.頤卒未有以當上意者
當:符合
D.兵其細也
細:小事
1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
A.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B.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C.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D.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11.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是()(3分)
①學無異習,政無異術
②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nóng)之有田
③我方為政,學于何有
④衡之學日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
⑥不專章句之務,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作者認為先王之時。學習是施政的基礎,學政一體,緊密結合,君臣上下都重視學習,就像農(nóng)民重視耕耘一樣。
B.石鼓書院搬遷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彥洪、鄭丙、張松三位官員克服困難,為重新修建書院做出了重要貢獻。
C.作者主張為學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為讀書的唯一目標,而應研習經(jīng)世致用之學,為官后施行有益于國計民生之政。
D.文章以駁論為主,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評了后世學者獲取科第做官后廢忘所學、政學分裂的現(xiàn)象。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3分)
譯文: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精講
8.【解析】本題考查對實詞的理解。判斷實詞的解釋是否正確,可將該解釋“代入”句子,看上下文是否順暢。
A項,“元元本本”,從結構看,第一個“元”“本”做動詞用,第二個“元”“本”是名詞。解釋正確。
B項,將解釋“代入”,“不敢察看先王之時”明顯不通,可知錯誤。此處“望”應解釋為“希望、期待”。
C項、D項,將解釋“代入”,句子通順,解釋正確。
【參考答案】B
9.【解析】本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A項的兩個“則”,均為連詞,表示順承,可解釋為“就”。
B項的兩個“于”,均為介詞,前者引出比較的對象,可解釋為“比”,后者引出動作涉及的對象,此處可不譯。
C項的兩個“而”,均為連詞,前者表示因果關系,可解釋為“因而”“所以”,后者表示轉折關系。可解釋為“可是”。
D項的兩個“以”,前者為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解釋為“在”,后者為連詞,表示目的關系,可解釋為“來”。
【參考答案】A
10.【解析】做斷句題,應首先通讀句子,了解大意,然后結合語言標志(如句首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句子結構(主謂賓結構、某些特殊句式)、句子的對稱性(對偶句、排比句)等特點斷句。
本題為選擇題,降低了難度??赏ㄟ^比較選項的不同,用排除法選出正確答案。
①“群居玩歲自好者”講不通,且如此一來,“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缺少主語,故“自好者”應與后句相連。據(jù)此可排除A、D兩項。
②“通經(jīng)緝文”是一個并列短語,中間不能斷開。據(jù)此可排除C項。
③“昔之所習者”是一個者字短語。相當于一個名詞,中間不能斷開??蓳?jù)此排除A、C、D三項。據(jù)此一處即可排除三項,說明題目設計不夠嚴謹。
【參考答案】B
11.【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歸納文中信息,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做這類題,前提是理解句意、文意。要注意題干中“全都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具體限制。
①②兩句在文中第1段,本段主要講“先王之時”的情況,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狀況,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③在文中第2段,本段主要講“后世之學”學與政分開的現(xiàn)象,是作者要批判的。④⑤是敘述客觀狀況,作者對此無所謂贊賞與否,不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⑥是展望衡州新學的辦學效果,自然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
做題時,不必一句一句推敲判斷,可以結合選項用排除法選出正確答案。如:斷定③不是“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即可排除C、D兩項。在A、B兩項中,只需分辨②和④即可。
【參考答案】A
12.【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做題時,需將選項內容與原文比照,在文中找到相關依據(jù)。
D項,錯在“以駁論為主”。本文不是一篇議論文,而是一篇敘議結合的“記”。文中雖也講到“后世之學”學與政分開的現(xiàn)象,但接下來卻是用較多篇幅敘述衡州新學重視學、政結合的做法。而并不是對錯誤現(xiàn)象進行批駁。
【參考答案】D
13.【解析】翻譯時,要以直譯為主,原句中的字詞應在翻譯中盡量體現(xiàn),還要注意體現(xiàn)原句的句式特點和語氣。
第(1)句重點詞語:所以(表示原因)。
第(2)句重點詞語:安得(表示反問)、勸(勸導,不是勸阻)。
第(3)句重點詞語:抑(表示揣測)、于是(從這里,古今異義)。
【參考答案】(1)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習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員的愿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將從這里有所收獲吧!
參考譯文
先王執(zhí)政的時候.把治學與為政統(tǒng)一起來,治學研習的是為政之道.為政是治學的具體施行,治學不研習為政之外的特異東西.為政也沒有特異的方法。從朝廷到郡國,從郡國到天下各個角落,推本溯源,沒有第二種情況。所以,讀書人不求學,就會有奇特詭異的言行.政令不源于治學,就沒有準則法度。君臣上下.對待自己的學問,就像農(nóng)民對待自己的田地一樣。農(nóng)民每天從早到晚在田里辛勞.擔心如果不耕耘,就得不到糧食.就會有這一年怎么過完的憂慮。他們每天從早到晚用心研習學問.擔心如果不研習.就會出現(xiàn)推行政令有偏差的問題。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統(tǒng)一風俗一致.只是因為這個緣故。
后世治學的風氣,大概比先王之時更加興盛。他們儀容舉止安詳,飲食豐富.教誨約束嚴格.先王之時也未必達到這種程度;然而對他們來說學習只是學習,為政只是為政,沒有將兩者結合起來。他們聚在一起.一年到頭玩樂.所追求的不過是能夠通曉經(jīng)書、編撰文章,取得科舉登第,得到之后,就把過去所學的東西.很快廢棄忘記了。一旦看到公文上規(guī)定期限要完成的政令,就說:“我在處理政務,治學對這有什么用呢?”唉!后世談論治理政務的人常常不敢期望像先王執(zhí)政的時候那樣,大概就是因為將治學與為政分開了吧?
國家建立的學校已很完備了.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有老師和學生,州縣的官吏以辦學的成績來宣揚自己的政績.凡此種種.難道僅是為了好看而已?大概是想要回歸先王過去的做法.從治學中求取為政之道吧。只是最終還沒有符合圣上心意的做法.這是士大夫和求學之人的罪過。
衡州的學校叫石鼓書院,這個學院由來已久.中途曾遷徙到城南,讀書人認為不方便.又搬回原來的地方.是以前的教授施君鼎開始搬遷的。石鼓的學校,在瀟、湘兩水的交匯處,擁有名山大川的勝景。剛搬回來時,新的屋舍還沒有建好。提點刑獄王彥洪、提舉常平鄭丙、知州張松幾位,都是乾道乙酉年到任的.當時恰巧發(fā)生戰(zhàn)事,三位官職不同,但責任一樣,雖然每天都忙得沒空閑.但都知道辦學是為政之本,戰(zhàn)事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蘇總龜,讓他整修學校。不久學校建成,戰(zhàn)事也結束了.環(huán)顧三位官員管理的地方,到處都整齊嚴謹,太平無事。
戰(zhàn)事結束,天下太平,未必就是因為治學,但我唯獨特別提出這一點,是因為我很贊賞這三位認識到先王治學的意圖.在戰(zhàn)事緊急的情況下,仍不敢忘記辦學。學校建成而平息戰(zhàn)事有功,治理地方也有政績,那么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習的人呢?所有衡州的讀書人,一定會懂得這三位的心意,那么他們在這所學校里,就不只是專注于文字章句的學問.而且也要學習將來如何治理天下的道理、方法,不只是為了科舉登第,更要思考輔佐君王、澤被百姓的業(yè)績。使為政和治學再次結合統(tǒng)一,不只三位官員的愿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將從這里有所收獲吧!
第二年八月初一,歷陽張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