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年級新生開學第一天的活動,主要是認識新同學和老師。校方在開學第一天往往還會對陪孩子來學校的家長們提一點要求,那就是“離孩子遠一點”。
英國小學的老師們上課時基本沒有教材,教師講解完后就給學生發(fā)放活頁練習,并根據(jù)學生不同情況調整進度和數(shù)量。英國小學生的學習很自主、輕松。一般說來,小學生上課大多是坐在地毯上,教師坐在前面的椅子上授課。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發(fā)言,有事還能走出教室。
在美國,有個義務教育“K—12”的說法,即從幼稚園至十二年級。也就是說,美國小朋友的“入學第一課”是從幼稚園開始的。
開學第一天,校長會謙虛地向同學們作自我介紹,盡管面對的是小學生,但還是對大家表示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老師和學生之間也要作自我介紹。美國的孩子介紹自己,不會局限于年齡,他們還會說起自己的假期,聊起興趣愛好,還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各種才能。家長也會參與到學校第一天的活動中,如到學校當志愿者,協(xié)助老師做些工作等。美國學校的免費校車會把孩子們及時送到學校。家長們也可以自己開車或步行送孩子上學,并和孩子共同迎接開學的第一天。
德國小學一年級的開學典禮,是全家族的大事之一,其重要性及留下的照片張數(shù),絕不亞于子女婚禮、受洗(相當于中國人的滿月)。父母在開學典禮前,除了替孩子選擇適合的書包(重量不可超過孩子體重的10豫)、書桌椅之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和孩子做好一個“入學禮物袋”,并秘密地用各種小禮物將它裝滿。
“入學禮物袋”是19世紀末以來德國人極為自豪的一項傳統(tǒng)。德文雖稱之為“袋”,但通常是圓錐形。每個德國人都保存有一張自己小學一年級開學典禮抱著禮物袋的照片。
開學典禮當天,家長與孩子要一起參加。孩子們穿著漂亮的衣服,將禮物袋抱在懷里參加開學典禮,慶祝自己真正邁入人生課堂。孩子們也會像盼望過圣誕節(jié)一樣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德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主要是學習讀和寫,老師們還會花很多精力幫助孩子們發(fā)展社會交往和協(xié)作能力。
韓國小學開學的第一堂課不講課,也不傳授學生任何知識。這是因為剛入學的學生之間都是陌生的,每個人心里都充滿了好奇。大家非常注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有班主任和學生們會作一番自我介紹,讓班級關系變得更加融洽、具有親和力。老師會特別向學生強調,進入小學后應該抱有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去學習,并且讓學生們懂得熱愛國學和遵守禮節(jié)。而學生們學習哪些課程和具體內容,以及如何制定教學進度,反而是次要的。韓國的小學里,班主任必須教授所有的課程,因此學生們想學什么可以在第一堂課上互相討論,最終確定本年的學習目標。
日本認為小學一年級很重要。開學頭三天,在日本有種說法叫“黃金三天”,教師工作安排表上寫著:每個年級的規(guī)則在學年開始的三天里形成。
第一天是入學式,新入學的孩子和家長一起來學校,領學習用品。然后進行45分鐘的入學儀式,新生入場、校長講話、全校教職員工介紹、來賓講話、校歌齊唱、按班級拍合照。第二天一早,新生由住在同一社區(qū)的高年級學生帶隊來學校。第二天雖然沒有正式課程,但老師會告訴孩子們各種物品如書包、雨傘、體操服、學習用具等放在哪里,喝水地點、上廁所在哪里,以及需要遵守的學校規(guī)則等。各種無關緊要的小事都有章法。第三天主要復習第二天學的內容。
日本小學的開學日期與中國一樣,也是9月1日,但9月1日在日本也是全國“防災日”。每年的這一天,全國各地都開展防災救災活動,安排兒童“避難”是“防災訓練”的重要一環(huán)。到十點半,日本首相會發(fā)布“警戒宣言”,家長們紛紛前往學校。教師和家長進行交接學生的訓練后,學生由各自的家長領回。家長會帶著小孩去鉆一下模擬火災的“濃煙走廊”,感受“8級地震”的劇烈晃動,或者排隊學爬云梯,防災訓練演習就像逛游樂園一樣新鮮有趣。
(摘編自“搜狐教育留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