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凌
【摘? 要】“互聯(lián)網+”視角下,教師專業(yè)成長應注重一個“深”字:從“粗讀”到“沉淀”;注重一個“合”字:從“分歧”到“共識”;注重一個“拓”字:從“分享”到“反思”。教師應借助現代化技術在豐盈自己專業(yè)生命的同時,豐盈學生的精神世界,豐盈教育大廈的每一個空間。
【關鍵詞】“互聯(lián)網+”;專業(yè)成長;深度學習;達成共識;分享反思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很多教師運用這個“+”為課堂增值,為教研添色,為成長助力,為教育加勁。的確,“互聯(lián)網+”中的這個“+”字,不是單一的添加,不是“1+1=2”這樣簡單疊加,而是“遠大于二”。就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而言,這個“+”字意味著理念上靜悄悄地改變,教育哲學上深度而清晰的重構——教師的學習方式、教研方式、教學方式乃至“行走方式”都將發(fā)生或大或小的變化。關鍵就在于,在這樣的“+”的蔓延和沖擊下,教師是否重新活出了自己的教育文化,是否在一個更高的層面提升了自己,是否與學生的生命產生共鳴?
一、注重一個“深”字:從“粗讀”到“沉淀”
“互聯(lián)網+”背景下,微博、微信、微課程、網絡的信息已多到“亂花漸欲迷人眼?!比绾螖[脫“迷人眼”的狀況?這就要求我們遠離“粗讀”,追求有深度的“沉淀”。毋庸置疑,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的學習不再是單一、單項、單薄的,不是簡單地照本宣科,而是項目化學習、STEA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場館式學習……細數當下教師的學習形態(tài):跨學科學習和深度學習不可或缺。的確,教師從淺層走向深層,溝通古今,信手拈來,教育“益生菌”漸漸滋生,才能更好地滋養(yǎng)學生、鍛造學生、提升學生。
教師學什么?學會分析新時代小學生的心理世界——是否被網絡所“毒害”、是否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割裂?是否缺少“自己走”的能力、魄力與勇氣……這樣的一代,自有他們本身的鮮活、多樣和復雜,當然,更有他們的粗糙、原生態(tài)和不確定。而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借助“互聯(lián)網+”中的這個“+”去重新發(fā)現兒童,發(fā)現“冰山”下更多隱秘的真相。教師發(fā)現后分析得愈深入,愈能找到進入孩子們內心秘境的鑰匙,愈能找為孩子們成長奠基的路徑和措施。教師學什么?學會用互聯(lián)網技術去沉淀自己、內化自己、淬煉自己。比如,在高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和高效地鍛造學生之間尋找對應點,在融技術化、網絡化和人文化一體中尋找“突破點”,制作美篇發(fā)布在學校教研微信群、家中微信群和QQ群,讓更多人足不出戶就能了解最新、最有意義的實情;置頂分享有價值、有深度、有意義的美文,和更多人共同在品味、互動、鑒賞中形成合力;制作微課進行教學實踐和主題班隊會,讓孩子們在富有創(chuàng)新的情境歷練中思考、體驗、成長。當然,在此過程中,“水漲船高”,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也同步提高。
二、注重一個“合”字:從“分歧”到“共識”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一個從“分歧”到“共識”的深耕細作式的研討,而“互聯(lián)網+”為此提供了一個廣闊和自由的舞臺。通過“互聯(lián)網+”讓自己和世界產生了更多的連接。這里的討論不僅僅是本校平行年級以及其他教師的發(fā)言,更包括其他學校,其他學科的教師的發(fā)言,討論范圍之廣,討論內容之真,都遠非面對面坐下來那么“狹窄”和“拘束”。這樣的一個網絡平臺,這樣一個開放、豐富、四通八達的空間,讓教師傾聽到了不同的聲音,而且那么真實、那么自由、那么“原生態(tài)”,這不僅僅開拓了教師的多重視域,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自我發(fā)展、精神發(fā)展和專業(yè)發(fā)展。
比如,我們曾經組織教師上傳了《教師的成長僅僅靠多媒體技術培訓就行嗎》《增加文化自信活動設計》《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最棒的自己》等資料。之后,很多教師從多個窗口和路徑去表達觀點,回復認為有意義的話題,其中的交流、學習討論、提問和回復可以是“一對一”,也可以是“一對多”,更可以是“多對多”。而這樣的互動交流中,大家漸漸達成了共識。特別是涉及公開課和“一師一優(yōu)課”上傳的課件,大家更是注重一個“合”字,使之形成更完美、更具價值、更前沿的東西。實踐證明,這種由“神秘化”向“大眾化”轉變、由“個體狀態(tài)”向“集體狀態(tài)”、由“散亂狀態(tài)”向“精誠團結”轉變的網絡研修舉措,讓很多教師找到了一泓活水、找到了自身專業(yè)成長的具體方向,找到了自我成長的空間和載體。很多教師從隨意觀望到積極加入,從忐忑不安到放下心來,其中諸多輾轉、迂回和挺進,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中應有的風景。做精最細做實這樣的“共識”網絡研修,自然,教師的喜悅、厚重和成長也就在情理之中,隨之課堂的精彩和學生的精彩也就瓜熟蒂落。
三、注重一個“拓”字:從“分享”到“反思”
一節(jié)課結束了,一次教研活動結束了,并不意味著謝幕。“互聯(lián)網+”視角下,我們應該注重一個“拓”字,對教育事件、教育過程和更多幽微、細節(jié)化、貌似庸常但意蘊十足的地方進行深根細作式的梳理、沉淀和總結。沒有反思就沒有醒悟,沒有沉淀就沒有洞察,沒有內化就沒有“慧眼”。正所謂“多一份梳理,有機會去粗存精,多一些沉淀,有機會細嚼慢咽;多一份反思,有機會專業(yè)成長?!蹦敲矗鳛榻處煈摲此夹┦裁茨??
(一)教育事件分享反思
如在“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的推薦活動中,一名青年教師跑到教導處室大發(fā)牢騷:“我的課經過精心準備、反復研磨,授課時自認為也比較成功,現在向上推薦,為什么沒有我的份?”面對這樣的教研事件,我們應該進思考、反省、跟進,在為青年教師搭建成功舞臺的基礎上,撰寫反思日記、教育案例、成長故事等,進而分享到學校教研微信群或QQ群,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不僅僅是進行簡單而程序化的點贊,而且要進行更有深度的交流、評價和反思,以此重新理解教師工作中的新現象、新特點、新規(guī)律,并以此找到可以改進和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二)教研過程分享反思
如,一個教師的第一次磨課活動讓她沮喪萬分,但在教研組長和同事的幫助下,經過精心梳理、深度重組和及時轉向,她終于第二次進行磨課,進而在前后對比中發(fā)現一些更有價值的“生成點”“價值點”和“拓展點”。更進一步的是,她反而否定自己,重構教育哲學……這樣的過程性教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在跨越式發(fā)展中得到改變的。而這個過程不妨呈現到網絡平臺上進行長時間的跟蹤與反思:她的教學心路歷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有什么新的走向、新的輾轉、新的迂回?是否從另外一個路徑深入進去,這樣的過程性反思必將是促使教師發(fā)生最接地氣的成長。自然,在這樣的過程性反思中,教育教學工作也就轉向更為靈活、更為多姿、更為清晰的方向。
(三)集體群團分享反思
單一、單維度的反思是不夠的,我們還需借助教研群團的力量完成更廣意義上的反思。畢竟,自己的思想不論達到了什么樣的高度,但仍然難免“身在此山中”。而在“眾聲喧嘩”中,總是有一些“不同政見者”,總是有一些“意外之音”,但這恰恰是對個人思想的補充、糾正和綜合,恰恰是滋養(yǎng)教師、鍛造教師的寶貴契機。重要的不是哪一個人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而是在此過程中,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批判意識的滋生、別種思路的開闊、深刻思想的閃爍,才是教師成長中更加需要的境界?!凹凼絺湔n”也罷、“磋商式”活動也罷,“行為跟進式教研”也罷,“專題性研討”也罷等,都應該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經常性工作和基礎性工程。在分享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寫作,是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又一“法寶”。當然這里的寫作不是特別指作家那樣的專業(yè)寫作,而是一些教學隨筆,一些點滴感悟,甚至還可以是一些隨時隨地的“小紙條”。這樣的“小紙條”日積月累就會變成貨真價實的教學經驗,從胚胎到成型,從紙上理論到課中實踐,是文本、學生和教師當下的遭遇和價值,因而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能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整體素養(yǎng)和教育能力。
(責任編輯? 李 芳)
[參考文獻]
[1]孫影.一場書齋里的“微革命”[J].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2017(6):28.
[2]沈麗琳.國際化教育:建立與世界的連接[J].中小學德育,20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