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穎
敘事性課文包含多種記敘要素,以寫實手法展開情節(jié),具有鮮明的形象感、敘事性,能夠給學生帶來最為直觀的閱讀體驗。教師讓學生自覺展開梳理性閱讀、鑒賞性解讀、創(chuàng)新性訓練,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成長水平。
一、理清要素,培養(yǎng)學生的讀思意識
敘事類課文呈現鮮明的記敘要素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幫助學生順利建立讀思意識。
1.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
敘事性文本需要正確把握敘事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閱讀設計時,教師不妨讓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通過提取敘事六要素展開閱讀學習。小學生閱讀思維比較直觀單一,教師將學生引入到敘事情境之中,讓學生對事件本身展開理性總結,無疑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設觀照性閱讀體驗,通過提取敘事要素,讓學生形成系統(tǒng)性的閱讀認知,這是學生綜合閱讀的結果,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讀思的學習能力。
如教學語文第五冊《那一定會很好》時,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自然屬于敘事性文本,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并給學生布設了閱讀思考問題:這篇課文主要寫一件什么事情?你能夠找出記敘的六要素嗎?如果按照不同階段劃分,你可以將課文劃分幾個部分?學生拿到思考問題后,都能夠主動展開深度閱讀學習。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給學生做個別輔導,讓學生在梳理閱讀中形成閱讀認知。經過一番操作,學生對閱讀問題進行深度解析,課堂教學自然進入互動探索階段。教師利用問題展開情境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機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讀思能力。
2.促生讀思意識
學生閱讀文本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情節(jié)和人物命運上,這是標準的“看熱鬧”,如何讓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對整個事件進行理性整合,建立完善的敘事認知,這才是真正的“看門道”。學生關注力取向存在差異,這是普遍現象。教師需要給出針對性地引導,讓學生自主進入到梳理性閱讀環(huán)節(jié),對敘事過程展開構建性學習,不僅能夠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面,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
在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時,教師發(fā)動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自主閱讀文本內容,運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學生聽說要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都顯得有些緊張。復述課文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需要熟悉基本情節(jié),還要有整合意識,特別是語言組織,能夠歷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課堂展示階段,教師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學生踴躍參與,課堂學習氣氛被點燃。學生帶著任務展開閱讀操作,不僅鍛煉了整合能力,還對學生思維能力、表述能力都形成歷練。在課文復述過程中,學生讀思結合,其訓練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經典鑒賞,激活學生的讀說思維
敘事性課文鑒賞時,教師需要給出學法指導,讓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建立鑒賞性思維,增加豐富的語感。
1.傳授鑒賞方法
敘事性文本閱讀鑒賞時,學生缺少基本的方法,教師要對文本內容和學生學力基礎展開調研分析,以便給學生提供切實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在語言鑒賞活動中成長閱讀能力。小學生只會從修辭方法角度進行鑒賞操作,教師不妨讓學生對典型詞語運用、特殊句式分析、語言色彩分辨、情感色彩體驗、表達方式歸結、寫作手法實踐等方面展開學法傳授,讓學生自然進入閱讀鑒賞環(huán)節(jié),形成嶄新的閱讀認知。
如教學《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時,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并選擇最為典型的片段展開鑒賞活動。學生開始閱讀文本,并找出了很多經典描寫片段。如:“這繩子夠長了,就是不知道夠不夠牢固?!毙∧泻⒄f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確定足夠牢固,就剪了一段用來放風箏。這個小男孩用胡子來放風箏,看上去是多么有個性的操作,給人帶來神奇的感覺。教師對學生的個性解讀給出積極評價,讓學生在鑒賞體驗中成長學習認知。
2.提升語感品質
培養(yǎng)學生語感是最為常見的訓練要求,教師不妨采取對比閱讀的形式,給學生提供閱讀感知的機會,讓學生在反復閱讀體驗中形成語感認知。敘事性文本以情節(jié)見長,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時,不僅要對描寫內容展開重點分析,還要和對話設置、人物細節(jié)、事件轉承等內容進行關注,促使學生順利建立敘事意識,形成良好敘事語感。
如教學《不會叫的狗》時,教師為學生做示范誦讀,讓學生跟隨仿讀,然后給學生布設角色演繹活動:這條不會叫的狗,遭遇了很多不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角色演繹活動,現場表演這個故事。小組組長要做好角色分配和排練工作。任務下達之后,學生都快速行動起來,課堂互動呈現和諧性。學生在彩排訓練時,對臺詞和動作等內容進行反復推敲,對話語言也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三、拓展訓練,提升學生讀寫能力
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要以讀寫為基本操作形式,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反思,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以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品質。
1.引發(fā)閱讀反思
敘事性文本閱讀教學目標眾多,教師教學訓練設計需要有針對性,以讀寫為主要訓練進行選擇,讓學生在仿寫、續(xù)寫、擴寫和自由創(chuàng)作中內化閱讀認知,都能夠給學生帶來閱讀反思機會。為提升學生訓練熱情,教師要對讀寫操作形式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處理,創(chuàng)編課本劇、閱讀反思、讀書筆記、創(chuàng)編故事等,都屬于讀寫訓練形式,教師要做出篩選。
如教學《掌聲》時,教師在課堂閱讀訓練結束時,為學生布設了反思任務:這篇課文講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從英子的轉變中,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英子這樣的同學?學生針對教師問題設計展開思考,課堂互動氣氛濃烈起來。在思考交換過程中,教師給出更多的啟迪和幫助,讓學生順利構建學習反思認知。
2.培養(yǎng)學習習慣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敘事文本大多來源名著、傳說、典故等體載,教師在進行閱讀訓練時,需要有拓寬意識,讓學生結合課外閱讀進行學習感知,能夠豐富學生視野,提升學習品質,還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含眾多內容,教師需要有遠瞻意識,從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角度展開教學,對塑造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學習《帶刺的朋友》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發(fā)動學生簡述課文內容,最后是為學生布設拓寬性閱讀任務:像小刺猬這樣聰明的動物有很多,在它們身上能夠找到更多的智慧故事,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展開搜集,找到小動物的一些趣事,準備參考課堂講述展示活動。學生拿到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通過教輔資料和網絡信息渠道,展開了全面的搜索操作。在課堂展示時,學生都有重要發(fā)現,課堂講述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小學教材中包含大量敘事類課文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針對學生學力基礎實際,讓學生在不斷體驗感知中歷練學科能力。小學生對敘事性文本有濃厚的閱讀興趣,教師要從學生學習興趣視角展開教學推進,通過“聽說讀寫思”等多項訓練形式,讓學生獲得最為豐富的學習體驗和感知。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2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