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講述
從碼頭裝卸工到技術工程師,從國企老總到上海市政府參事,創(chuàng)新始終是包起帆生命的主旋律。他常說:“我們這一代人趕上了國家發(fā)展、港口發(fā)展的好機遇。我愿與廣大職工一起勇立潮頭,朝著下一個目標繼續(xù)前行。”
“抓斗大王”
1981年10月,中國港口史上第一只用來卸大船的木材抓斗誕生。包起帆發(fā)明的“雙索門機抓斗”,用兩根起重索使抓斗打開、閉合,就可以輕松地將原木抓起來。人木分離的目標實現了,木材裝卸工的安全有保障了,包起帆也因此成為聞名遐邇的“抓斗大王”。
“抓斗大王”的科技成果還實現了產業(yè)化,不僅推廣到了全國港口,還在鐵路、電力、環(huán)衛(wèi)、核能等30多個行業(yè)廣泛應用,并出口到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一
1994年,是包起帆聲名大噪的一年。
這一年,他作為全國典型在中南海舉行了報告會。全國總工會、交通部、中共上海市委先后發(fā)出了向包起帆同志學習的決定。
早在這之前,包起帆已經是聞名遐邇的“抓斗大王”,他憑借著“木材抓斗裝卸工藝系統”推進了港口裝卸機械化,將碼頭裝卸工人從肩扛手提、人力捆扎中解放了出來。
從一個碼頭裝卸工,到站在國家最高講臺上講述自己的故事,這之中,有包起帆自己的努力,更有時代給予的機遇。
1968年,初中沒畢業(yè)的包起帆成為一名上海港木材裝卸公司裝卸工。他工作的地方,是上海港最大的運輸木材專業(yè)化碼頭。木材從美國、加拿大、北歐等地運來,細的直徑有碗口那么粗,粗的直徑足有一人高。
當時,碼頭木材裝卸是項危險的工作,全靠工人下艙,用鋼絲繩捆扎后,再用吊機起吊。這種粗放的作業(yè)方式,險象環(huán)生,事故不斷。
包起帆清楚地記得,從進港到1981年,短短十幾年,他所在的碼頭死了11名工人,重傷和輕傷的職工多達546人。
至今,包起帆左手的大拇指,上還留著一道傷疤。他回憶道:“我有一次去掛鉤,大拇指被木頭卡在了吊鉤上,鋼絲松下來后才發(fā)現骨頭都卡斷了。”十指連心的疼痛使他產生了一種本能的愿望:一定要擺脫危險、繁重的勞動。
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鼓勵通過技術革新促進經濟發(fā)展。
包起帆經過將近3年的艱難攻關,克服了無數的困難,終于在碼頭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裝卸工藝系統。從此以后,再也不需要一個工人下船艙用人力去捆扎木材了,因此再也沒發(fā)生過一起重大傷亡事故,同時裝卸效率也提高了2.67倍。
初戰(zhàn)告捷后,他又把目光瞄準了“鐵老虎”,那時用人力在船上搬生鐵、卸廢鋼,工人常常累得爬不上船艙,由于作業(yè)時灰塵很大,人在艙口露臉,只見兩只眼珠是白的,周身一片烏黑。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包.起帆又發(fā)明了“單索生鐵抓斗”‘“異步啟閉廢鋼塊料抓斗”“新型液壓抓斗”等等。他的這些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都是緊緊圍繞著碼頭裝卸生產第一線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搞的,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他就在哪里動腦筋、搞創(chuàng)新。
二
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進入“瓶頸”,國有大中型企業(yè)普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上海港也不例外。1995年,上級讓包起帆改行,到上海港龍吳港務公司當經理。
當時,龍吳公司是一個經營比較困難的單位,碼頭在黃浦江,上游,貨船從長江口到龍吳碼頭要逆水上行6個小時,很多公司擔心成本太高,而不愿將船靠泊在那里。有時候,碼頭兩三天也等不來一條船,最長的一次一個星期沒有一條大船。而一天的空耗成本就是30多萬元。
包起帆認為,創(chuàng)新是龍吳碼頭唯,一的出路。經過審時度勢,他瞄準了內貿標準集裝箱業(yè)務。早在上世紀80年代,交通運輸系統就制定過5噸的內貿集裝箱航線,但沒做多久就散伙了。直到1995年,我國內貿件雜貨水上運輸還在依賴散裝形式,內貿標準集裝箱運輸產業(yè)仍是空白。
包起帆盤算,小的集裝箱做不起來,用國際標準的集裝箱能不能做內貿?有人跟他講“沒有條件”:第一,中國沒有運內貿集裝箱的船;第二,缺少可裝集裝箱的內貿貨;第三,龍吳碼頭沒有裝卸集裝箱的設備。
“但我想改革開放起步不久,中國的內貿將來一定會走標準集裝箱之路,國外能做,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他認準了這是一條能使企業(yè)脫困的正確道路。
包起帆提出中國港口內貿標準集裝箱水運工藝系統,連續(xù)4次到北京尋求支持,8次到南方尋找愿意合作的船公司、貨主和碼頭,解決了設備、工藝、單證、計算機管理系統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在交通部的支持下,終于在1996年開辟了中國水運史,上第一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
三
2001年,包起帆擔任上海港務局分管技術的副局長,2003年改制后擔任上海港口集團副總裁。隨著時光的推移,包起帆的官越做越大,名氣越來越響,頭上的光環(huán)越來越多。
從碼頭工人到集團副總,雖然職務在變,但創(chuàng)新始終是包起帆生命的主旋律,青春歲月奮斗過的碼頭始終是他的牽掛。2004年,他主持國家“863”計劃子課題“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研究”,開通了世界上首條帶有集裝箱電子標簽的商業(yè)班輪航線,被國外專家譽為“一場改變人類運輸方式的革命”。
2006年6月,在浪漫之都巴黎舉行的國際發(fā)明博覽會上,當宣布金獎的時候,有一位中國人站起來4次,他就是包起帆。在該博覽會105年的歷史上,包起帆是同時獲得4項金獎的第一人。
包起帆還實現了一個“零”的突破。2009年5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通過投票表決,正式任命由包起帆負責領導的、由9個國家專家組成的工作組編寫集裝箱電子標簽國際標準,這標志著中國物流和物聯網領域在獲準制定國際標準方面擔綱主角。
連續(xù)五屆當選全國勞模,17項發(fā)明金獎,包起帆的名字已經成為中國工人的一個時代標志。
作為一名工人發(fā)明家,包起帆擁有許多人一生都難以企及的輝煌。他常說:“我們這一代人趕上了國家發(fā)展、港口發(fā)展的好機遇。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在創(chuàng)新的旗幟下,我深信,前方的路更寬,攀登的峰更高,身上的勁更足。我愿與廣大職工一起勇立潮頭,朝著下一個目標繼續(xù)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