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姍
摘 要:幼兒從入幼兒園起,比較正式地走入社會,如何讓幼兒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成長為適應社會的兒童是幼兒園教育的必修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24個字,囊括了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內容。個人層面的內容主要有: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些內容對3—6歲的兒童而言顯得抽象而深奧。本文將結合3—6歲兒童的身心特點,基于兒童視角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開展愛國、誠信和友善的親社會行為教育做闡述。
關鍵詞:兒童;適應社會;核心價值觀
1 多感官參與,萌發(fā)愛國之情
1.1 巧用圖標,幫助幼兒理解抽象的國家概念
“國家”對幼兒來說是個比較廣義抽象的概念,如何幫助幼兒把抽象的社會認知變得通俗易懂,圖標是很好方式。
在大班社會活動《祖國的標志》時,教師提供了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各一張,教師讓幼兒在世界地圖上找到了中國,在觀看中國地圖中找到了廈門,讓幼兒從圖標中理解我們的國家是叫中國,廈門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我們都是中國人。接著借助國旗、國徽的圖片,讓幼兒理解它們是中國的標志和象征,這些圖標都代表著祖國。教師借助地圖、圖片等形式,把抽象的國家概念變得淺顯易懂,在活動中加深對國家、民族和家鄉(xiāng)的認識。
1.2 看圖觀影,激發(fā)幼兒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我們的祖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圖書、網絡和電影有很多反映中國人聰明才智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教師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幼兒在閱讀和觀看后進行談話分享自己的心得。如:在觀看視頻《厲害了,我的國》之后,幼兒由衷地感嘆:“我們的國家太厲害了,設計的珠港澳大橋好宏偉,以后我也想當工程師。”“我們的祖國很發(fā)達,我很愛我的國家?!薄耙院笪蚁氘斂茖W家,把祖國建設得更漂亮?!苯又值矫拦^(qū)把想說的話用符號、繪畫記錄下來與同伴分享。
1.3 調查記錄,鼓勵幼兒表達記錄愛國之情
在開展奧運會期間,幼兒來園經常討論自己觀看的賽事。為了滿足幼兒這一興趣,加深對祖國的認識,教師從以下方面進行調查:(1)你認識哪些中國名人?(2)你看到國旗在哪些地方升起來?幼兒在調查表做如下記錄:繪畫自己喜歡觀看的賽事游泳、籃球、乒乓球等,認識了寧澤濤、傅園慧、丁寧等運動員;當運動員獲獎時都會在賽場上升國旗,奏國歌,觀看這一儀式時感到特別開心興奮。幼兒接著討論“除了在運動會上,國旗還在哪兒升起來了”?幼兒以圖標的方式記錄自己調查的信息,使得對社會的認識形象具體。他們記錄了在邊哨所、天安門廣場等場所國旗升起來,明白不同的場合升起的國旗表示不同的意義,萌發(fā)幼兒對祖國的敬意和熱愛。
2 多渠道滲透,感受誠信之美
2.1 允許犯錯,開展誠信教育
區(qū)域活動進入分享環(huán)節(jié)時,佳佳拿著閱讀區(qū)的圖書說圖書被撕破了,幼兒開始互相爭論,想抓到“元兇”,“是花花撕破的?!薄拔覜]有,今天我沒到閱讀區(qū)?!薄拔铱吹绞悄菽菟旱?。”幼兒互相檢舉著,卻沒有一個愿意承認。
第二天,教師開展了教學活動《做個誠實守信的孩子》,以故事《狼來了》導入,讓幼兒討論:為什么當真的狼來了,羊被吃了?撒謊帶來了什么后果?讓幼兒初步感受撒謊帶來的惡果。接著又分組提供了一些小視頻讓幼兒分組討論、判斷解決問題:1.花花不想上幼兒園,卻說老師打了她,結果媽媽找老師理論。2.濤濤把書撕破了悄悄地放回去等一系列小視頻,讓幼兒甄別他們的行為以及討論“如果他們怎么做更好”。在活動中感受到城誠實守信的重要性,明白誠信是傳統美德。
2.2 故事熏陶,體悟誠信之美
教師在區(qū)域開辟了“誠信”小舞臺,幼兒可以在小舞臺講述與誠信有關的小故事,或者和同伴一起表演。
在入園期間也常常發(fā)現幼兒的遲到現象,教師選擇了《遲到的理由》、《森林的時鐘》、《拜拜磨蹭鬼》等繪本與幼兒共同閱讀,感受遲到帶來的麻煩。幼兒還設計了一張上學打卡牌,每天把卡片插入互動墻,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檢驗自己守時了嗎?一周下來,幼兒入園的時間更早了,遲到的現象少之又少。
2.3 安排任務,做到誠實守信
進入中班,可以逐步提升幼兒的自我服務以及樂于助人的美德。可以在班級商討設置值日生,與幼兒討論制定值日生的工作職責后并用圖標設計出來,讓幼兒明白自己的職責并執(zhí)行。
在墻面布置、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隱含規(guī)則,用環(huán)境育人,利用這些圖標,可以幫助建立良好的常規(guī)。心理學家發(fā)現“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21天”。通過值日生、小組長等形式,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給幼兒,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和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做到文明守約,誠實守信。
3 捕游戲契機,體驗友善之樂
3.1 游戲體驗,獲得人際交往策略
游戲是幼兒在園的主要活動形式,游戲為幼兒提供許多社會交往的機會。角色游戲是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開展角色游戲時,與同伴進行商量討論預設游戲的主題,協調角色的扮演游戲為他們提供了交往與接觸的機會,幼兒把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之道延伸到游戲中,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逐漸學會了交往的技能機會。
3.2 解決沖突,積累友善交往經驗
在游戲中,幼兒常常會因為爭搶角色、爭搶玩具產生沖突。有些教師面對幼兒的沖突感到棘手或者干預過多而失去教育的良機。中班區(qū)域活動時,冬冬和蘭蘭一起玩“滾珠走迷宮”的游戲,亮亮想加入,被冬冬以只有兩顆球為由拒絕了。這時,亮亮以桌上還有第三顆球堅持加入,盡管如此,冬冬仍堅持拒絕,亮亮作勢準備拿走迷宮,試圖中斷他們的游戲。冬冬見狀,同意亮亮的加入,游戲繼續(xù),迷宮游戲更有趣。
案例中的亮亮以中斷他人游戲的方式獲得參加游戲的機會,冬冬由開始的學會妥協、談判到最終體會到有些玩具大家一起玩更有趣,同伴共同享有平等的游戲機會。幼兒在解決游戲沖突時不斷促進自己的社會協調能力,將矛盾化解,社會交往合作能力不斷提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鄙鐣逃顒右嗳绱耍處煈斪鼋逃挠行娜?,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捕捉生活中的契機,從小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教師可以利用集中教學、晨間來園、區(qū)域游戲、生活活動和國旗下講話等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開展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教育,逐漸形成對人、對事和對己的態(tài)度,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個性品質和行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