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更生 張功
摘 要:劉邦因為善于用人而取得成功,其待人之道包括:以宏大抱負吸引人;在看透人性的前提下知人善任;通過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和精彩絕倫的用人技巧。劉邦的待人之道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善于用人”的注釋。
關鍵詞:劉邦;識人;用人;待人
《漢書·高祖本紀》記載了發(fā)生在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的一場君臣對話:劉邦問大臣我為什么能夠得天下,而項羽為什么會失天下?大臣王陵回答說:陛下嫚而侮人,項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劉邦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眲钌朴谟萌?,是他擊敗項羽的主要原因,學術界對此論證頗多,但如何善于用人,卻鮮有提及,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對此略作分析。
一、吸引豪杰的宏大抱負
任何時代都不缺乏胸懷理想的人,要將他們納至麾下,必須用宏大的目標吸引他們,而劉邦就是一位具有宏遠抱負的人。劉邦年輕時作泗水亭長,在一次去咸陽公干時,碰到秦始皇出巡,看到威嚴整齊、氣勢宏大的出巡隊伍,他脫口而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盵1]以做皇帝為人生追求的目標,這是一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大氣度,大理想。在社會意識中彌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通過建功立業(yè),實現遠大抱負的人當不止劉邦一人,而劉邦的這一宏大抱負,成為此后凝練人心、吸納豪杰的核心元素。
有大理想才會有大擔當。秦末天下大亂,沛縣父老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邦,大家準備推舉劉邦為沛令時,劉邦說:“‘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擇可者?!挕⒉艿冉晕睦?,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盵2]劉邦面對眾人的推舉,看到的是天下大事,關注的是沛縣的安危;而蕭何、曹參關注的失敗后如何脫身,兩種追求,高下立判。劉邦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承擔起為所在武裝集團謀求出路的責任,這才是大理想下的大擔當,這也成為劉邦宏大事業(yè)的起點。沛縣父老選擇劉邦,就是基于劉邦為沛縣武裝集團前途和地方社會安危著想的個人抱負。對劉邦而言,這是一次被選擇,但起因卻是劉邦的宏大抱負切合了地方武裝集團的利益訴求,是沛縣武裝集團自動投身劉邦麾下,豐沛集團成為劉邦日后成就大業(yè)的基礎力量。
符合社會需求的大理想使劉邦獲得了“長者”的贊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三月,懷王部署分兵攻秦,“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3]“長者”即德高望重之人,在反秦武裝集團中,劉邦獲得“長者”的評價,核心在于他解天下蒼生于倒懸的宏大理想,為實現這一理想,仁愛百姓、不濫殺無辜,深得百姓擁戴是其基本表現。從某種程度上說,“長者”是對劉邦待人之道的最高贊譽。與劉邦截然不同的是項羽獲得了“剽悍猾賊”的評價,而根據在于項羽作戰(zhàn)“所過無不殘滅”的屠殺做法,“剽悍猾賊”的本質在于對生命的輕視,對地方社會的人財物的毀滅性破壞,在項羽的內心是對武力的崇拜,而這與先秦以來流行的“仁者愛人”這一帶有普遍性的社會意識相悖。在對他人的態(tài)度上,劉邦的做法與流行的社會意識一致,而項羽則相悖,這恐怕也是劉項二人結局迥異的根源所在。這同樣是一次被選擇,被選中的原因則是因為劉邦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長者”形象,這一形象使劉邦獲得了反秦武裝集團成員發(fā)自內心的認同,也為從眾多軍事將領中脫穎而出并走向成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劉邦不計利害得失,慨然應諾,西向攻秦。劉邦進入咸陽后,在攻打宛城時,宛城守將下屬陳恢建議劉邦:“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今足下盡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隨足下后:足下前則失咸陽之約,后又有強宛之患。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盵4]劉邦很快接受了陳恢的建議,接受了宛城守將的投降,并且封剛投降的宛城守將為殷候,繼續(xù)鎮(zhèn)守宛城,由此解除了西進咸陽的后顧之憂。戰(zhàn)國以來,隨著郡縣制的推行,職業(yè)官僚隊伍逐漸形成,秦統一六國后,廣大地區(qū)的社會治理所依賴的也是眾多的文武官員。對于官僚個人而言,通過向政權貢獻自己的智力,完成地方治理任務,由此獲得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官僚對政權的“忠誠”度因此下降,基于這一理解,投降和接受投降本身所受到的道義譴責也隨之下降,對投降者而言,無非是換一個上級,繼續(xù)為新政權效力,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對于受降者而言,則是獲得了一位熟悉情況,能力符合要求的地方社會的治理官員而已。劉邦手下有大量降將,就是基于推翻暴秦,解民倒懸的宏大抱負,摒棄個人仇怨而做出的人才選擇。反觀項羽,始終糾結于秦楚仇恨之中,在待人方面陷于仇殺的泥沼難以自拔,最終死于垓下。
劉邦進入咸陽后,很快廢除秦的苛法,約法三章,對關中百姓說:“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盵5]因為解民倒懸的大理想,才會有西向攻秦的大擔當。大理想、大事業(yè)、大擔當才能吸引大人才。韓信、彭越、英布、叔孫通、陸賈、張倉等等,就是因為劉邦的大事業(yè)而自愿追隨,竭盡全力成就劉邦的大業(yè)。
二、知人善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才也一樣,各有特長。政治家“知人”的核心是對人才的特長有清晰的把握,按照問題需要的人才類型加以使用,則是“善用”的關鍵。劉邦對蕭何、張良、韓信的“知人善用”,是成就大業(yè)的關鍵。蕭何原來為“沛縣吏”,很早就與劉邦熟悉,是沛縣起兵時的核心人物之一。劉邦對蕭何的任用也是基于戰(zhàn)爭過程的檢驗實踐。但張良和韓信則不同,對他們的重用最能體現劉邦透察人性的“知人善任”。此三人雖是曠世奇才,但若沒有劉邦的知人之智,恐怕也會埋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默默無聞,而劉邦也難以實現其統一天下的豐功偉業(yè)了。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祖上曾“五世相韓”,秦滅韓后,張良散盡家財,尋得力士 ,伏擊秦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刺秦失敗。“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睆埩级啻螢樗嗽O謀,但均不被采納,唯獨劉邦對之言聽計從。何以如此?從張良一生為劉邦的設謀來看,兩人在推翻暴秦這一點上有共同的志向;張良信奉道家理論,敬畏生命,心念蒼生,這一點與劉邦“長者”的追求高度一致。劉邦稱帝后,一度曾想廢太子,呂后派兄弟呂澤請張良設謀,張良說“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盵6]四人即商山四晧:謂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張良的謀劃看似不著邊際,但卻切中劉邦待人之道中最核心的考量所在,即在重大決策時關注天下民心向背,并自覺順應,這是劉邦和張良在待人之道上最為契合的地方,也是我們理解劉邦倚重張良的原因所在。因為有了以上三點契合,盡管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也不會影響劉邦對他的信任與重用。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反秦戰(zhàn)爭爆發(fā)后,韓信投奔項梁,后歸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眲畹竭_漢中封地后,韓信逃亡被蕭何追回,劉邦接受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大將,韓信獻“漢中對”,在分析了項羽的“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后,指出“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余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盵7]劉邦之所以“大喜”,并從此對韓信言聽計從,是因為他們兩人對項羽的看法高度吻合;在推翻暴秦,解民倒懸的目標上高度一致;對劉邦集團本身的優(yōu)劣判斷相同。所不同者,劉邦沒有化解的方案,而韓信貢獻了《漢中對》,奠定了此后楚漢爭雄的基本方略。從《漢中對》中,劉邦看清了韓信的抱負與才華,毅然將軍事指揮大權委托于韓信。項羽、劉邦對待韓信的不同態(tài)度,導致了此后兩大軍事集團的不同結局,而造成這一局面的起點卻在兩人不同的待人之道上。
劉邦的“識人慧眼”使他看透“人性”,用智慧解決對手利用“親情”的挾制。春秋戰(zhàn)國以來,不同的政治集團之間為了保持彼此的同盟關系,往往互派子侄為人質,一旦有違背盟約的行為,人質就會遇到危險。而人質的存在,也確實限制了政治集團的活動,成為彼此制約的一種籌碼。楚漢戰(zhàn)爭期間,劉邦的父親被項羽俘獲,兩軍在廣武對峙時,項羽為迫使劉邦投降,“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瘽h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8]項羽“奇貨可居”的盤算徹底落空。之所以會做出“為天下不顧家”的決斷,是因為劉邦深知項羽本性深處的“婦人之仁”,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對于劉邦而言,若因為父親就此投降,不但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父親也難免受到牽連,與其束手就擒,還不如斷絕項羽的念想。在波云詭譎的政治斗爭中,親情往往成為雙方手中的籌碼,善加利用,能實現某種親情的增值;使用不當,則親人也難保全。劉邦就是洞察了這一點,在其與項羽抗衡和此后的國家治理中,沒有發(fā)生因親情而廢國事的事件。漢帝國建立后,有人告發(fā)劉邦女兒魯元公主的丈夫張敖謀反,呂后規(guī)勸劉邦,張敖是自己的女婿,必然不會謀反,劉邦說一旦張敖謀反成功做了皇帝,還能缺少女人嗎?直到案件審查清楚,張敖才得以獲釋。
劉邦的“識人慧眼”使他能夠脫出以貌取人的藩籬,不拘一格用人才。劉邦稱帝是在洛陽,據《史記·劉敬列傳》記載,劉敬原名婁敬,“漢五年,戍隴西,過洛陽,高帝在焉。婁敬脫輓輅,衣其羊裘,見齊人虞將軍曰:‘臣愿見上言便事?!輰④娪c之鮮衣,婁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于是虞將軍入言上。上召入見,賜食……(劉敬說劉邦曰)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盵9]遷都是何等大事,但劉敬說出了遷都關中的充分理由,劉邦并未因為人微而以其言輕,而是聚集大臣,會議討論,再經張良謀斷,當天便決定遷都。戍卒一言,帝國遷都,劉邦識人之智慧在此顯現無疑。
三、通過成就他人理想而換取忠誠
劉邦一生做得最出色的,便是正視部下的利益訴求,并毫不吝嗇地滿足他們,使得許多當世梟雄都甘心為他拼死效命。最后的結果是:每位追隨者都“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劉邦”。反秦戰(zhàn)爭和楚漢之爭過程中,追隨劉邦“取天下”的豪杰們,面對不知何時到來的死亡威脅,只有給他們實現自己裂土封王、實現融化富貴之人生理想的舞臺,才激發(fā)出無窮的潛力,使他們團結在劉邦的周圍,堅持和他走下去。劉邦對韓信、黥布的做法最能說明這一點。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平定齊地。派人對劉邦說:“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zhèn)之,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便?!碑敃r,項羽大軍正圍困劉邦于滎陽(今河南滎陽),看到韓信使者帶來的書信,劉邦又驚又怒,大罵韓信說:“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這是油然而生的憤怒,但經過張良、陳平的解釋和勸說,劉邦很快醒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劉邦直接封韓信為齊王的做法,最大限度地蠻族了韓信的要求,由此換來了韓信與彭越等人分進合擊,最終擊敗了項羽。很快改變了楚強漢弱的戰(zhàn)場局勢,垓下一戰(zhàn),項羽敗亡。秦自商鞅變法,實行軍功爵制,其他六國也存在裂土分封的制度。韓信就是在這一歷史傳統的之下提出的封王要求,這是韓信最大的政治追求,劉邦滿足了韓信的要求,先成人,后成己,就是劉邦對待韓信封王訴求時的處理原則。韓信后來評價劉邦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這就是韓信為什么會被陛下所擒的原因?!表n信的總結是深刻的,見識也是高明的,其核心在于劉邦為豪杰之士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在實現他們各自理想的過程中,完成了建立大漢帝國的宏圖偉業(yè)。
《史記·黥布列傳》記載:黥布者,六人也(今六安縣),姓英氏。秦時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皦?,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在黥布的內心深處,裂土封王成為他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后來跟隨項羽,因為戰(zhàn)功卓著而封為九江王。在楚漢之爭開始后,黥布則采取了保存實力,坐觀劉項成敗的策略,劉邦深知黥布的態(tài)度,“漢三年,漢王擊楚,大戰(zhàn)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謂左右曰:‘如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謁者隨何進曰:‘不審陛下所謂。’漢王曰:‘孰能為我使淮南,令之發(fā)兵倍楚,留項王于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S何曰:‘臣請使之?!盵10]劉邦為何有此感嘆,是因為他深知黥布只想裂土封王,一旦目標實現,就不愿再為項羽效力。關鍵是曉以利害,使之明了當下之形勢,黥布坐山觀虎斗的策略已然得罪項羽,一旦項羽騰出手來,黥布的下場可想而知,要想保住王爵,必須選擇劉邦,一起推翻項羽,才能免遭項羽毒手。隨何領會了劉邦的意圖,一番游說,黥布隨即棄楚歸漢,劉邦得到有力的外援。黥布初見劉邦時,“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出就舍,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盵11]《正義》“高祖以布先分為王,恐其自尊大,故峻禮令布折服。已而美其帷帳,厚其飲食,多其從官,以悅其心:權道也。”這一戲劇性的畫面,正是建立在劉邦對黥布所思所想的深刻洞察之上的,黥布“大喜過望”是因為得到劉邦一樣的待遇,而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東西。
忠誠的反面是背叛,劉邦在楚漢之爭及后來的平叛活動中,多次派人用重金收買敵方陣營將領。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期間,“乃用陳平之計,予陳平金四萬斤,以間疏楚君臣。于是項羽乃疑亞父。亞父是時勸項羽遂下滎陽,及其見疑,乃怒,辭老,愿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而死?!盵12]用金錢離間敵方陣營,乃是基于對人性貪利的考量,大多數官僚基于個人利益最大化考慮,在遇到重金收買時,往往會背叛自己的陣營。這是官僚隊伍職業(yè)化后經常發(fā)生的事情。秦滅六國時就使用過重金收買敵方陣營文臣武將的做法,而且效果理想,劉邦再次使用,亦收到奇效。高祖十年,代相陳豨叛亂,劉邦親率大軍平叛,“聞豨將皆故賈人也,上曰:‘吾知所以與之?!硕嘁越疣⒇g將,豨將多降者?!盵13]再次使用金錢收買,同樣收到理想效果。忠誠在官僚隊伍專業(yè)化時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劉邦對忠誠于自己集團的人士,則是禮敬有加。《史記·季布列傳》載:季布是楚人,為氣任俠,有名于楚。曾為項羽部下,多次擊敗劉邦。項羽集團滅亡后,高祖懸賞千金追捕季布,民間敢有舍匿季布者,罪及三族。季布隱匿朱家之家為奴,朱家知道季布身份后,對負責追捕的官員說:“臣各為其主用,季布為項籍用,職耳?!盵14]即職責所在,是忠誠于自己集團的表現。這一說辭打動了劉邦,不但赦免了季布,還任命其為郎中。
四、精彩絕倫的用人技巧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劉邦在“鴻門宴”上的充分發(fā)揮人情關系,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之精彩絕倫的用人技巧,使他最終得以化險為夷。具體表現有三:
一是深交項伯。項伯是項羽的“季父”,也項氏集團的核心人物。而張良對項伯有活命之恩,《史記·留侯世家》說“項伯常殺人,從良匿”。當項伯知道項羽要攻打劉邦,而替韓王送劉邦的張良正在漢軍中時,就“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劉邦聽到這一消息時,立即抓住機會,為項伯“奉卮酒為壽”,并“約為婚姻”,結成兒女親家,而且一再解釋“不敢倍德”,“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都是為項王管好關中,并非要對抗項王。對項伯的結交,換來了第二天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時,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的巨大回報。挖掘張良與項伯的“施恩”與“報恩”關系,危難之際深交項伯,使之愿意回護自己,這是劉邦的高明之處。
二是巧用張良。鴻門宴上劉邦與張良對面臨的危機做了開誠布公的分析,由此建立了兩人之間的互相信任。此后,劉邦“乃令張良留謝”,而且要求張良“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張良當時的身份是韓王部下,并非劉邦集團的人員,即使項羽發(fā)現劉邦逃跑,張良也不至于受到懲罰,結果如劉邦所料,張良為劉邦脫逃贏得了時間,化解了眼前的危機。從借用張良與項伯的關系,到委托張良善后,充分體現了“恰如其分”的利用人際關系和個人身份的巧妙。
三是盡用樊噲。噲和劉邦都是沛縣人,早年就追隨劉邦。鴻門宴上樊噲帶劍擁盾、撞倒衛(wèi)士、嗔目項王、飲斗酒、啖生彘肩,贏得了項羽的尊敬,被稱為“壯士”。樊噲當面解釋了劉邦所為的原因,樊噲的解釋得到項羽的贊賞:賜坐、賜酒、與一生豬腿。一個屠狗出身的武人發(fā)揮了出人意料的作用。司馬遷在《史記·樊噲列傳》中說“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白S讓”即責備。劉邦充分發(fā)揮樊噲“莽夫”的作用,也是鴻門宴化險為夷的重要原因。
劉邦作為政治家的待人之道既表現在為自己陣營選拔人才,使用人才,也表現為對敵方陣營人才的態(tài)度和做法。劉邦“待人之道”的核心是依據自己集團政治需要和實現自己的宏大抱負的需要。以此為依據,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引為知己,言聽計從,張良即屬此類;為追求裂土封王、富貴榮華而投身本集團者,劉邦給他們實現理想的機會,在實現各自理想的過程中完成自己追求的大業(yè),韓信、黥布即屬此類;當親情遇到“大業(yè)”時,劉邦以大業(yè)為重,不受世俗觀念的羈絆,往往出其不意,化險為夷;對敵方陣營人員金錢收買的做法,也是其待人之道的內容之一,這是劉邦洞悉職業(yè)官僚通過服務政權實現個人政治、經濟訴求這一特征,設計出的待人方案。劉邦的待人之道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漢書》卷1《高祖本紀》.
[2] 《史記》卷8《高祖本紀》.
[3] 《史記》卷8《高祖本紀》.
[4] 《史記》卷8《高祖本紀》.
[5] 《史記》卷8《高祖本紀》.
[6] 《史記》卷55《留侯世家》.
[7]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
[8] 《史記》卷7《項羽本紀》.
[9] 《史記》卷99《劉敬列傳》.
[10] 《史記》卷91《黥布列傳》.
[11] 《史記》卷91《黥布列傳》.
[12] 《史記》卷8《高祖本紀》.
[13] 《史記》卷8《高祖本紀》.
[14] 《史記》卷100《季布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