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以公元1587年為切入點,敘述了萬歷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的人生歷程。
明神宗可以說是一個幸運而又不幸的皇帝。幸運的是他的皇位來得順風順水,年少登基,沒有太后專政、宦官專權、大臣逼宮。不幸的是,他生于明朝中后期,當時的時局看似四海升平,實則是死水一潭。朝廷重文輕武,文官系統(tǒng)十分臃腫,突出的問題是“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朝綱,矯除積習”。
面對重重困難,前十年的神宗勵精圖治,推行新政。但當時國內的階級矛盾不斷加深,內閣首輔、帝師張居正進行了改革。其中比較突出的改革便是丈量全國土地,防止土地的過度兼并以及虛報漏報。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此政策施行下去,鄉(xiāng)紳的利益必定會受損,地方官與鄉(xiāng)紳出現(xiàn)沖突。地方官不愿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再加上鄉(xiāng)紳用金錢、人脈開路,最終將導致改革流產(chǎn)。為杜絕此類狀況,張居正制定了一套獎懲機制。地方官嚴格執(zhí)行改革以便邀功,而大量的利益受損者便把矛頭都指向了張居正。民間有人傳播張居正欺壓民眾、賣官鬻爵等傳言,朝中官員彈劾他結黨營私。明神宗對張居正的信任逐漸被消磨,張居正的首輔干不下去了。
之后接連幾任的首輔也在動蕩的時政中做不長久,直到老好人申時行的出現(xiàn)。他從張居正的經(jīng)歷中看出了龐大的文官系統(tǒng)是無法輕易動搖的,也清晰地認識到,作為內閣中的老大,他代表的是皇帝,而如果失去了皇帝的支持,他必然會成為“孤臣”,下場必定很糟糕。于是他在大臣與皇帝間斡旋……
帝國的頹勢已無可避免。張居正的失敗與申時行的妥協(xié)預示著革新自救運動的失敗。政體從內到外的腐敗,軍事系統(tǒng)也被腐蝕,內憂外患,最終被滿清所滅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而在這臃腫腐敗的文官系統(tǒng)中,出了海瑞這么一股清流。他十分聰明卻又固執(zhí),形象清廉、正直。他是倫理道德的堅決信奉者和實行者,這讓一眾官員想干掉他又無可奈何。
武將中,還有以抗擊倭寇聞名的戚繼光。他不僅會練兵打仗,更擁有政治敏感,這使他在張居正當政時期成為了最為顯赫的武將,不受轄區(qū)文官管轄,在明朝的將領中榮幸地排列第二,排列第一的就是“威武大將軍朱壽”——正德皇帝。
《萬歷十五年》只記錄了明朝由盛到衰、走在滅亡之路上的一些無足輕重的片斷,一些看似毫無關系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便注定了歷史的滾滾洪流。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濃縮了整個中國歷史的興衰成敗,以小見大,知微見著,將整個中國歷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仿佛讀完這一年,頃刻間便能在腦海中建構起清晰的歷史脈絡。
一個朝代的興衰,在一個“四海升平”的年份里找到了體制根源,從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事物發(fā)展的機理,從風平浪靜中洞察涌動的暗流,這不是一種睿智嗎?
李冰: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高一(5)班學生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