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麗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結(jié)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的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2.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yǎng)。
3.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體悟詩人的家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認讀詞語,感“邊塞”意象
1.出示詞語,課前檢測。
師:同學們,上課前我想考考大家,這些詞語你們都會讀嗎?試著讀一讀。(出示)
琵琶 ?胡馬 ?陰山 ?沙場 ?征戰(zhàn) ?龍城 ?飛將 ?夜光杯
2.指名朗讀,相機糾正詞語的讀音。
在檢測讀音的過程中聽“琵琶之音”,解釋琵琶曲在唐朝時的重要地位,同時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詞語大意。
陰山:回顧一年級學習的《敕勒歌》感知陰山,地圖上認識陰山的位置。
3.再讀詞語,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
師:讀了這些詞,你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是啊,在同學們朗讀這些詞語的時候,我們的眼前不由自主地就會出現(xiàn)邊塞的情景。
4.學習“塞”字,體會邊塞的含義。
(出示“塞”字)指導學生書寫,學生結(jié)合自己收集的資料,簡單談談對邊塞的理解。
師:邊塞就是指邊關地區(qū)的要塞,通常遠離中原地區(qū),景色風俗也和中原地區(qū)迥異。在中國唐代涌現(xiàn)出了大批的邊塞詩人,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兩首邊塞詩。(板書詩題)
(設計理念:中國漢字“以象見意”,這個象可以是圖像,如理解胡馬、沙場、夜光杯;也可以是音像,如聽琵琶之音;還可以是學生的想象,如讀到詞語時學生想到的事物或場景。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將離學生較遠的邊塞拉至眼前,讓邊塞可感可知。)
二、整體通讀,把握“邊塞”
詩境
1.學生自由朗讀《出塞》和
《涼州詞》,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試著讀出節(jié)奏。
2.指名學生分別朗讀兩首詩。
師:在《出塞》中,邊塞指的是陰山,這是中國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而在《涼州詞》中的邊塞則是指甘肅武威,是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關隘。
3.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兩首詩的相
同之處。
師:讀了這兩首詩,你們發(fā)現(xiàn)這兩首邊塞詩有什么相同之處
嗎?
學生借助資料,自主閱讀古詩匯報。
師:正如同學們所發(fā)現(xiàn)的,這兩首詩均是唐朝詩人所作的邊塞詩,而且詩中都寫到了“征戰(zhàn)與征人”。(板書:征)在這邊塞之爭、邊關之征中,征人們都在干什么呢?
(設計理念:抓住兩首詩的關鍵意象“未還的征人”,激活還原想象,將兩首詩巧妙聯(lián)結(jié)。)
三、分步解讀,品悟“邊塞”
詩情
學習古詩《出塞》
1.請一名同學范讀古詩,其
余同學認真聆聽。
師:在王昌齡的筆下,出塞的征人們在干什么?
2.反復誦讀“但使龍城飛將
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體會詩句蘊含的憂國情懷。
師:(引讀)他們在慨嘆——
他們在懷念——
他們更在——
師:如果國家有像李廣將軍這樣的良將,那些經(jīng)常侵擾中原大地的外族騎兵們還怎么能隨隨便便就越過陰山呢?(生讀詩句)
師:正因為邊關要塞缺少良將,所以處在唐朝的王昌齡才會將自己的思緒穿越到秦漢之時——(出示“衛(wèi)青奇襲龍城,李廣鎮(zhèn)守邊關”的視頻)
3.融情體會征人未還之痛。
師:夜晚,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自秦漢以來有多少士卒為了保家衛(wèi)國將自己寶貴的生命留在這里——(引讀:秦時明月漢
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月照關塞,人念家鄉(xiāng),然而戰(zhàn)事未平,又有何顏面回家?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到如今多少戰(zhàn)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將士們,不用幽怨,不用擔心,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聽,琵琶聲聲,讓我們縱情在沙場,“不教胡馬度陰山”。
學習古詩《涼州詞》
1.伴著琵琶樂自由朗讀古詩
《涼州詞》,圈出這首詩中“征人”在干什么。
2.生匯報。
3.一封家書寄深情。
師:耳邊是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后,便醉意微醺,蒙眬中,眼前似乎又浮現(xiàn)出了家
鄉(xiāng)那人,那景,那美好時光。王翰,請你拿起筆,給你最想念的人寫一封家書。
4.生在練習紙上練習寫“信”。
5.生朗讀自己的信,師相機引讀古詩。
師:楊柳青青杏發(fā)花,年光誤客轉(zhuǎn)思家。遠在異鄉(xiāng)的王翰也想早日回家與家人團聚,然而,他知道“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不是他不想回家,而是他深深地知道,沒有國哪有家。他和這些萬千將士一樣,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設計理念:兩首詩互文參讀,幫助學生理解了“征人未還”的原因,不論是醉臥沙場,還是感念龍城飛將,都是來自將士們對祖國無限的深情,立志報效祖國寧可馬革裹尸的決心。在學習《涼州詞》一詩時,以寫家書的形式,讓學生走進詩人王翰的內(nèi)心,在感受凡人這份兒女情長的同時,與詩人的報國心形成強烈反差,更為單元習作做了鋪墊——初識了書信的寫法。)
四、整體參讀,體察“邊塞”
詩蘊
1.學生再讀兩首古詩,品味兩首詩歌的不同之處。
師:同學們,同樣是邊塞詩,同樣寫到了征人未還,但是這兩首詩卻截然不同,仔細再讀讀這兩首詩,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生匯報,師點撥。
《出塞》描寫了邊塞的自然景物,明月和邊關,追古思今。
《涼州詞》描寫的是邊塞生
活的場景,美酒和琵琶聲,以疑
作答。
3.師小結(jié),點明邊塞詩的主
旨——家國情懷。
師:同學們,不論是王昌齡還是王翰,不論是飛將軍李廣還是駐守邊關無數(shù)默默無聞的將士們,自踏上征程的那一刻,他們就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他們深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讓我們一起再來吟誦這兩首詩。(生背誦兩首詩)下課。
(設計理念:第二次對古詩的整合閱讀立足點不同,包括詩歌的選材、寫法等,至此還不是最終,而是在梳理不同點的基礎上超越不同,邁向更高一層的相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
作業(yè)設計
閱讀不同時期的邊塞詩,嘗試制作思維導圖,在對比閱讀中感受邊塞詩的異同。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