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霞
從教二十余年,筆者由當初步入工作崗位時的懵懂無知、躊躇滿志到今天成熟安詳又飽含滄桑。面對工作,也從剛入行時的熱情高漲到今天的思考和沉淀。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者,必須先問道、悟道才能更好地傳道、授業(yè)、解惑。只有擺正教育者的身份、位置,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才能適應新時代教育發(fā)展形勢的要求。
筆者報考了師范,成了一名教師。剛出來工作,淳樸的農村家長,不管在菜市場還是在馬路邊,不管在書店還是走過偶爾碰頭,只要知道筆者是老師的都無不尊敬熱情地叫聲“老師好”?!袄蠋煛边@一稱呼一度讓筆者感到驕傲,隨著時代的進步,獨生子女的涌現(xiàn),人們對孩子的寵愛,生活條件富裕,觀念的轉變等,年輕一代對“尊師”觀念越來越淡薄,別說孩子,不少家長見了老師頭都不抬,有的更是視而不見。
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里,筆者意識到了教育是一種長久性工作,它需要教育者的恒心、決心、愛心,需要你不斷地接受新事物,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時間去處理家庭、學校、社會,老師、學生、家長等各種關系,需要你承擔各種各樣的壓力。時代在進步,當年師范學的教學理念顯得如此蒼白。二十余年來,筆者不斷進修,提升學歷,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積累經(jīng)驗。雖然要照顧家庭,但依然不斷充實自己,調整心態(tài),堅持學習政治理論和文化知識,提升人格魅力,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家長、教育學生,時時警醒自己:師者,人之表率也,育人者,必先育己。
俗話說:“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有怎樣的班主任就有怎樣的學生?!弊鳛橐幻嘀魅?,更應明白為人師表的重要性,重視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學生的影響。不管什么時候,不管對怎樣的學生,筆者都會冷靜處理學生的事情,學生的大摩擦、小矛盾,對他們而言都是大事,處理他們的“大事”筆者盡量做到公正、公平,遵循集體利益為先的原則,從他們的心理健康出發(fā),對他們諄諄誘導。近六年,筆者帶的都是同一個班,從一年級跟到六年級,筆者和他們之間的師生關系甚至比家人還要親。長時間來,筆者班形成了積極向上、凝聚力強、勤學互助的優(yōu)良班風。
記得在筆者班有個女生,由于遺傳因素和家庭原因等,有自閉的傾向,幾乎一天都不見她講一句話,一、二年級每天都要媽媽送到學校門口,與學生有一點點的接觸,都說別人欺負她,整天不是丟失東西就是弄濕衣褲,不是跌傷就是偷別人東西。家長一心護著孩子,不管什么事總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其他孩子“興師問罪”,大聲吆喝。久而久之,人人都遠離她。再加上她除了會寫自己的名字和上、下、人等幾個簡單的獨體字,其他什么都不懂,于是,班里調皮的男生背后取笑她。由于有媽媽做依靠,該女生還如初進幼兒園的娃娃一樣,每天要么不許媽媽走,要么要媽媽坐在她旁邊陪讀。媽媽走了就站在樓梯口哭,死活不肯進教室,校長找筆者問話,指責筆者為什么不管她?面對“無理”的家長,“多事”的學生,長時間的麻煩,使筆者一肚子怨氣,還有口難言。很多時候,她的瑣事讓筆者累得喘不過氣來。然而,職業(yè)操守告訴筆者,對于這樣一個特殊的學生,她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愛。作為班主任,筆者有責任教好她。幾年以來,筆者堅持做到在她躲在校門口或樓梯底不回班的時候,在她弄臟衣服躲在廁所不肯出來的時候,在她幾天不肯上學的日子里……都會親自去找她,耐心問她原因,教她做人的道理。除此以外,筆者時刻教育班里的學生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更不能欺負弱小,還專門成立了關愛小組,幫助她,教她如何與同學們相處。身為老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既然她對學習有困難是事實,筆者就要讓她成為一個自立的人才是關鍵。要想培養(yǎng)她獨立的生活能力,必須要做好家長的工作,讓家長放手,不包辦孩子的一切,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于是,筆者三番五次找家長談話,跟他們分析孩子的情況,并盡可能讓她參加班級各種活動。開始家長怕我們歧視孩子,不肯接受意見,硬說孩子在家如何聰明、如何能干。經(jīng)過月復一月的溝通,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終于肯接受事實,承認孩子有智障。
二年級分班的時候,她被分到了一班,誰知道調班時她無論如何不肯走,每天就站在筆者班門口對著筆者哭??粗蓱z的樣子,筆者心里不禁涌上了一股母性的熱流。雖然筆者知道帶上她會有諸多麻煩,但,筆者還是向校長申請,讓她留在筆者的班。
“親其師,信其道?!辈恢裁磿r候開始,她依賴上筆者了,不肯和別人說話,卻有事無事都找筆者,用她那細得要貼著耳朵才能聽得見的聲音告訴筆者她的一切,還學會了打電話給我。漸漸地,她開始變了,變得愛上學了,課堂上會動嘴巴讀書了(盡管不知道發(fā)出什么聲音)下課時會走到走廊、操場看著同學們玩游戲,早操也會自覺地跟在對外后面做了。家長跑來感覺地對筆者說:“謝謝您,老師,是您讓我們接受事實,我們家孩子雖然學不了什么知識,但回到家會幫奶奶掃地做飯,會跟別人溝通,人也開朗了?!痹诠P者的影響下,班里的學生也將她看成了自己的姐妹、親人。有吃的第一時間給她,有玩的第一時間帶上她,幫她糾正不良的衛(wèi)生習慣。慢慢地,男孩子也不會欺負她了。
小學畢業(yè)典禮上,筆者看著這個背了六年的“包袱”,心中竟然有些不舍,教育她成為筆者教師生涯中學習時間最成,收獲最大的一堂課。發(fā)生在她身上的一切事情,也成了筆者班上的學生學會做人的例子。
曾經(jīng)有同事問筆者:“你不擔心自己的努力付出得不到回報嗎?”筆者當時并不以為然,確實,當自己苦口婆心被當做耳邊風時,當自己加班加點被無視時,是惱火的、委屈的。可面對學生的整體改變,沒有什么比這更讓人愉悅的。筆者可以很自信地說:“如果回報是對教師工作的最大肯定,那么比回報更有價值的是工作過程中孩子們的點點進步所帶給我的成功體驗?!?/p>
教書育人,教育者先育己再育人。從教者德育為先,育人先育心。心有所向,心懷大志,教書便事半功倍。教育首先要塑造人格,培養(yǎng)能力,否則,空有一副好皮囊又怎能稱得上是健全的人?
守著學校這個“家”二十余載,筆者還會堅守一生,這是筆者的人生目標。筆者堅信:沒有鮮花不開放,只是花期不同;沒有孩子不可愛,只是你的眼光不同。只要你帶著欣賞的目光去看,一切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