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亦飛
甘肅省張掖市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會的河西走廊中部,古稱“甘州”,西漢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zhèn)和咽喉要道,故有“金張掖”之稱。
歷史上,張掖處于絲綢之路與居延古道的交會處,也曾作為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的省會,因此在河西走廊四鎮(zhèn)(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中又顯得尤為重要一些?,F(xiàn)如今,我們只能通過大佛寺、西來寺、圓通寺塔、東灰山遺址、黑水國遺址、張掖鼓樓、張掖會館、漢長城、明長城等10余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來想象其往日的熱鬧與繁華,不由感慨絲路重鎮(zhèn)的輝煌已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
與人們印象中干旱、荒涼的西北不同,發(fā)源于祁連山的黑河流經(jīng)張掖境內,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大片綠洲以及豐富的物產,因而張掖又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張掖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冬季寒冷漫長、雨雪少,春季回暖快,干旱、多西北風,夏季氣溫高,降水相對集中,秋季降溫快,霜凍來得早。但黑河帶來的充沛水源相比較其他荒漠化的干旱區(qū)來說,有水就意味著有更加多樣化的生命。
在張掖市肅南縣和臨澤縣境內,發(fā)育著中國西北干旱區(qū)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及國內唯一一處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的復合區(qū)。因其斑斕的色彩、奇異的造型,張掖七彩丹霞早已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旅游勝地。由于同屬于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大多數(shù)游人對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頗有些認識上的誤區(qū)。事實上,游人游覽的七彩丹霞實際上是彩色丘陵,而張掖丹霞則是在肅南縣冰溝、大肋巴溝等地分布的丹霞地貌,兩者在顏色、造型、成因等方面都有不同。
在顏色上,張掖丹霞地貌呈現(xiàn)典型的赤紅之色,而彩色丘陵則由紫紅、灰綠、黃綠、灰黑等雜色疏密相間,極富層次感。在造型上,張掖丹霞地貌有多種類型,如窗欞狀宮殿式、柱狀式、巷谷式等,其中又以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最為宏偉和獨特,既讓人生畏又讓人贊嘆,彩色丘陵則是連綿不絕的、和緩的單斜山,讓人仿佛身處于童年的夢幻。在成因方面,二者均由白堊系中下統(tǒng)碎屑巖地層發(fā)育而來。其中,丹霞地貌由白堊系中下統(tǒng)下溝組的厚層狀紫紅色-磚紅色砂巖、礫巖夾砂礫巖組成,地層總厚度大于674米,彩色丘陵由白堊系中下統(tǒng)中溝組的互層狀雜色砂質泥巖、泥巖及頁巖組成,地層厚度1724米。白堊紀早期,本區(qū)處于大陸性很強的干旱或半干旱氣候條件下,紅色碎屑巖不斷沉積,是為丹霞地貌形成基礎;至白堊紀中期,本區(qū)處于干燥、濕熱相互交替的氣候條件下,沉積條件轉變?yōu)楹闯练e,沉積了紅、紫紅、黃綠、灰綠、灰黑等雜色砂質泥巖、泥巖細顆粒地層。沉積環(huán)境的不同,使沉積物中的鐵離子不斷交替地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巖層顏色隨之改變。億萬年來,二者又經(jīng)歷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層不同程度抬升,并伴有大量斷裂、褶皺等構造產生,加之降水的水蝕作用、河西走廊強勁的風蝕作用以及崩塌等,最終形成了如今這巖性各異、色彩不同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
或許是世人更容易被顏色艷麗的事物吸引,因而當?shù)卣卮蛟炝瞬噬鹆昃皡^(qū)。在景區(qū)內你甚至可以乘坐熱氣球、滑翔傘或者直升機從高處領略這絢麗的美景??粗鞅备珊祬^(qū)這植被稀疏卻又斑斕的山石,你若是有興致也可以與廣東韶關、貴州赤水在青蔥翠綠掩映下的丹霞地貌好好對比一番。
第一次來到張掖是在一個冬季。作為一個長期在北方生活的人,出發(fā)前我并未將西北的寒冷放在心上。直到身處張掖凜冽的寒風中我方才醒悟:干燥的空氣讓寒風變得像尖利的刀,刮在人臉上生生地疼,在野外工作中尤甚,幾乎讓人受不住。再次來到張掖開展野外工作是在七月的盛夏,酷暑難當,陽光照在人身上火辣辣地疼,仿佛隨時可能脫水中暑。聽起來似乎是野外工作環(huán)境惡劣,又抑或我每次來都沒有趕上好時候。但西北干旱區(qū)的氣候是怎么都不會變作南方的溫潤宜人,作為一名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科研工作者,更吸引我的自然是那張掖黑河濕地。
黑河發(fā)源于祁連山,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干流全長約928千米,其流域橫跨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qū),向西北注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居延海。黑河流經(jīng)張掖,孕育出一片水草豐茂的濕地來。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以黑河中游河道為主線,地跨甘州、臨澤、高臺三區(qū)縣,總面積為413.843平方千米,其間湖泊、沼澤、灘涂星羅棋布,是中國西北干旱區(qū)典型的內陸河流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根據(jù)劃分規(guī)則的不同,濕地可以被劃為不同的類型。張掖黑河濕地有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2大類,共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4個類型,永久性河流、季節(jié)性河流、泛洪平原濕地、永久性淡水湖、季節(jié)性淡水湖、草本沼澤、灌叢濕地、內陸鹽沼、池塘、灌溉渠系及水稻田、蓄水區(qū)11個類別。濕地類型越豐富也意味著生物多樣性更豐富。
提起張掖黑河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我大約能報出一大串數(shù)字和名字來,比如:保護區(qū)內有各類野生動物224種:其中魚類19種,兩棲類2種,爬行類9種,哺乳類24種,鳥類170種;國家保護動物30種;保護區(qū)內植物有64科235屬43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4種。這些數(shù)字和名字簡單羅列看似無趣,但這些無趣的信息卻讓我了解到張掖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的基本情況,我們將其稱為本底資料。若是拋開這些本底資料而談科學研究、資源利用、自然保護,那就應了那句老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張掖黑河濕地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野生動物種類多、數(shù)量大、分布廣,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濕地鳥類中又以水鳥最具代表性。水鳥必然依水而居,與濕地的存在密不可分。濕地水鳥大多具備一個特性,即遷徙。鳥類的遷徙,指的是候鳥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所進行的一種大規(guī)模的、有規(guī)律的、廣泛的、季節(jié)性的運動。
張掖黑河濕地位于全球9大遷飛區(qū)之一的中亞-印度遷飛區(qū)內,為本區(qū)的遷飛水鳥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及停歇地。這也是為何我總是在“不宜人”的季節(jié)來此開展工作:冬季需要對越冬候鳥進行調查,夏季需要對繁殖鳥類進行調查。
黑鸛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長約1米,成鳥眼周、喙、附趾鮮紅,頭、頸、背呈黑色,陽光照射下可見紫綠色光輝,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張掖黑河濕地是黑鸛重要的夏季繁殖地。它們每年3月底至4月初來到黑河濕地,通常在靠水的峭壁上繁殖,于10月底至11月初遷走。黑河濕地為約500只黑鸛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數(shù)量超過本區(qū)種群數(shù)量的1%,如此規(guī)模的黑鸛數(shù)量為國內所罕見。
大天鵝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一種體長約150厘米的大型游禽,擅游水,身體白色,嘴端部黑色,嘴基大片黃色。每年12月至翌年2月,張掖仍是寒冷的冬季,但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內的天城湖、明塘湖、大湖灣等地由于水源來自地下滲出的泉水,水溫較高,即使冬季湖面也不結冰,因此成了上千只大天鵝的越冬棲息地。
此外,張掖黑河濕地還有白琵鷺、灰鶴、短耳鸮、雕鸮、金雕、大鴇等2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最多為超過5萬只遷飛水鳥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和食物資源,使這些自然精靈可以在濕地中順順利利地繁衍生息。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科研人員、觀鳥者、自然旅行愛好者而言都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也許你覺得去野外賞濕地、觀水鳥太折騰,那么你也可以選擇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讓你不用遠離城市就可以領略濕地美景。在濕地公園南入口,還有一座依水而建的“張掖城市濕地博物館”,整個建筑采用中式原生態(tài)風格,與濕地渾然一體。細細游覽博物館,你可以深入了解張掖地貌景觀形成過程,了解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礎知識,了解張掖黑河濕地的管理與保護方針,了解張掖城市生態(tài)建設歷程,了解張掖城市演變與規(guī)劃。
張掖黑河濕地,不僅可以調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還可以維持生物多樣性,更可以減輕沙塵暴危害、阻擋巴丹吉林沙漠南侵,在防風固沙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黑河濕地位于黑河的中游,這也為祁連山水源涵養(yǎng)區(qū)的安全筑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態(tài)屏障。由此可見,黑河濕地的生態(tài)區(qū)位十分顯要,對于維護西北地區(qū)的生態(tài)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正是憑借黑河濕地的重要保護價值,2015年11月25日,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被《濕地公約》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中國第49個入選的濕地。
張掖有山,謂“丹霞與彩丘”;張掖有水,謂“黑河濕地”。張掖山水,承接著歷史的脈搏,傳承著歷史的記憶,如詩如畫,如歌如泣,帶給我們久違的感動。在新時代的洪流下,用古老的智慧緊跟時代的步伐,我相信,張掖依然能夠守護好一方山水。如果若干年后再回首,我想它依然美麗,并且在西北荒涼的土地上閃耀著勃勃生機,而張掖的山水便是那些最好的時代見證。
遙遙西北有座城,好一個“水生張掖”!
(責任編輯/岳萌?美術編輯/胡美巖)
(:知識就是力量 201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