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據(jù)說,石刀山原名雙刀山,在面對河水的石崖半腰,并肩聳立著兩塊巨石,形似雙刀,為鎮(zhèn)河之寶。和中牤牛怪年年祭發(fā)河水,使之沖刷到石刀崖底,年年又精疲力竭不能逾越。又一年的發(fā)情時,憋紅了眼睛的牤牛,挺起雙角,硬生生向石刀撞去……
據(jù)說,石刀山的向陽坡,半山腰有個六角古井,水面距井沿不過幾尺,卻深不可測,井中掛著一條黝黑的鐵鏈,孩童都可以提出他幾寸,再向上拉,十數(shù)個壯漢也休動他分毫,再動,就能聽到井底牤牛的怒吼,腳下山巖就會晃動,河水也會泛起黑浪,這景和地穴相連,里面鎮(zhèn)壓著當年的牤牛怪……
據(jù)說……
有這么多據(jù)說和五彩繽紛季節(jié)的蠱惑,哥們兒相約石刀山。
有故事的山就有魂,有傳說的水就有韻。有文化的積淀,頑石、枯樹都顯高貴,這是一般的真理。來這里也許能發(fā)現(xiàn)些歷史的痕跡,探查到文化的遺存也未可知吶。
山還是那山,一疊一嶂,卻沒了春夏那蓬勃的氣勢,雖色彩斑斕、深沉穩(wěn)重,可在那沉甸甸的豐碩中,卻讓你感受到了黯然的蕭索。柞樹林一片焦糊,荊條林一片通紅,楊柳林的黃葉已開始飄落,夾雜在枯萎稀疏背影中的松樹,呈現(xiàn)著星星點點的暗綠。偌大的山林,出奇的靜謐,只有漫天飛舞的瓢蟲攪擾得滿世界窸窸窣窣。葉子是瓢蟲的家,如今失去家的瓢蟲,浩浩蕩蕩,不是逃難,更不是遷徙,他們已經(jīng)歷了一個從春到秋的金黃期,現(xiàn)在,他們似乎聽到了越來越近的冬的堅實腳步,在急匆匆的進行他們生命舞臺上最完美的謝幕演出。接著,便將是生命周期中最低調的蟄伏。
真是一個難得的好天,秋風徐動,艷陽高照,窄窄的混凝土板路右手貼著山根兒,左手連著河沿兒,曲折蜿蜒,終止于聳立著石刀的巖壁下。再向前,較開闊的泥地鋪滿沙礫,散落的簡易木桌木凳,疲乏的相互守望著。桌旁直立著的遮陽傘早已合攏,另有幾根只剩下鋼管的傘柄和傘骨,在孤零著。游玩的季節(jié)已過,滿眼都是繁華后的破落沉寂。
我們從石壁攀援而上,石壁上橫生豎長的灌叢大多竟是小柞樹,正好成了攀爬的抓手。鷹爪似的樹根扣抱著巖石,裸露山巖縫的部分,鋼絲繩似的硬且韌,踏腳時能真切的感到她柔美的彈性和強壯的剛毅。當我們,終于爬上“石刀”底座那塊大石臺時,早已沒了剛才輕松的歡笑和高談闊論,只聽到牛一樣的呼呼喘息,我們敞開了衣襟,竟連一絲一縷的微風都感覺不到,只好任憑汗水從面頰,脖子,向胸腹間橫流。
離開石刀,繼續(xù)攀爬,很快到了山脊,一陣山風襲來,頓覺呼吸順暢,黏糊糊的汗液,也在不經(jīng)意間揮掉,山脊頂端,一群金黃色大石無序的錯落著:在空中或對面更高的山峰觀望,也許形似牡丹花,故曰牡丹臺。
站在牡丹臺上舉目,牤牛河自東向西逶迤而來,到此卻被山巖石刀生生擋住,只好折頭向北再向西。這時在再四下觀看,發(fā)現(xiàn)石刀這簇小山峰就像被牤牛河從茫茫群山上硬生生切出來的一坨,并被推到了河的西南岸。山下,一馬平川的水稻田像巨幅的棋盤,畫著不規(guī)則的格子。水稻早已收割完畢,只余一片莖茬在秋日下蒼黃。
這里實在說不上是什么名山大川,旅游勝地,確切點兒更像一個精致的巨型盆景。
我們從較緩的向陽坡下山,直到山底,只有風化沙礫的小山道,再無景致可言。傳說中的六角古井呢?孩童抖得嘩嘩亂響的鐵鏈和井底狂吼亂叫的忙牛怪呢?
我們略有失望的坐在木桌邊的長條椅上,耳邊傳來了挖掘機的轟鳴。牤牛河水緩緩向前,它承載著半個世紀前那一代人的故事,漸行漸遠,模糊得難以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