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宸昊
摘要:《城南舊事》是我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的代表作,是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城南舊事》,這部影片以女主人公英子的視角將四個不相關的人物故事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以串聯(lián)式的敘述方式將影片刻畫的淋漓盡致。在形式上頗具詩化,雖然故事是平凡的,但是感情的步步深入?yún)s將人們代入其境。
關鍵詞:詩化;美學;人物命運
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這部電影由我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執(zhí)導獲得了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是導演吳貽弓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那個年代的突出作品,獲得了海內外影迷的一致好評。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電影,但是在國際舞臺上贏得的贊譽也歸功于中國特有的藝術特色。在華語電影中,這部影片開辟了散文電影的先潮。影片的美學風格也是這一代導演創(chuàng)作的一大藝術特色。
影片的主題為離別,主人公英子經(jīng)歷了四個身邊人的離別,倒出別樣的情緒。影片中開頭的老城下的殘陽、荒涼的長城、駝隊緩緩走過等鏡頭都頗具荒涼之感和離別之緒,伴隨著一首《驪歌》將影片拉開帷幕。導演的創(chuàng)作非常尊重原著,尊重那個時代的時代背景。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年代正是軍閥鎮(zhèn)壓學生革命的時期,戰(zhàn)亂的年代,在大城市下的小人物,尤其是身邊的這幾個人,怎么樣將他們同時代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呢?
《城南舊事》講述了四個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的聯(lián)系并不強,但其實故事所表達的人物情感是一致的。四個故事中的主角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也是北京城比較常見的幾種人。不管他們是追求愛情的秀珍、落魄的小偷、家破人亡的宋媽、離開自己的父親。他們在當前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個個別的案例而是那個時代的縮影,他們或多或少受到不可抗拒的時代壓制。前三者只能選擇接受這種不可抗力的,最終成為時代和社會的受害者;而他的父親,他選擇改變現(xiàn)狀,為了學生運動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這個大時代下,他們是一個弱勢群體,對于生活還沒掙扎就死在了這個時代里。而還是在童年里的英子,她還很稚嫩,她還不懂這個社會這個時代,面對著身邊死去的人,她只能看著她們來了走去,沒有什么作為,這也是當時社會最真實的地方。在她的童年里,這四個人物的別離也預示著美好的破滅,這每一次別離也是都是當時社會形勢想強弱的一個對比。這四個人多故事就像糖葫蘆一樣被穿在了一起,由個體變成了一個整體,深深的刻畫了北京城下的人物精神面貌。現(xiàn)在她回憶起她的童年,她已經(jīng)能分得清為大海和天空,好與壞,知道為什么知道當時秀珍瘋了,為什么小偷沒有錢,為什么要射殺學生等。那些在童年時期的所不知道的答案,現(xiàn)在都有所清楚,到了年邁的時候回憶起童年的時光更是一種向往。影片里的“不思量,自難忘”,她不僅懷念舊事物,還懷念童年時代的那些人和事,是對當時生活無憂無慮的生活的追尋。
這部電影在場景選擇上也很精巧,選擇了很多具有東方美學意義的場景,回憶人們的童年記憶。在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了駝隊、荒野、學校操場、蜿蜒的山脈和紅葉等。畫面可以擴到每一個定格,每個鏡頭的拍攝,充滿了詩一般的色彩。反映導演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生命哲學的深刻思考,實現(xiàn)形式與精神,環(huán)境與思想,情感與理性的高度融合與有機統(tǒng)一。眾所周知,中國傳統(tǒng)藝術強調虛實結合。在拍攝《城南舊事》時,導演借用了這種美學概念。在電影中,很多的空鏡頭是就從側面表達了這種美學意境。時有時無,更替變化。例如,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通過幾個動作一句兩句臺詞以及人物的感情變化,交替出一組空鏡頭,空曠的院子和破落的房門讓觀眾聯(lián)想出那股回憶之感。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寫意表達”藝術手法,用意像代替寫實更具藝術魅力感動。鏡頭里閃過的空曠的小院,掉落的木門,慌亂的野草地等一系列景物,也表達了這股悲涼之情。
電影《城南舊事》在藝術成就還可以體現(xiàn)在散文化,在業(yè)界被評為散文化的電影也被稱為詩化電影。電影屬于戲劇藝術,一般而言,戲劇更講究矛盾沖突,講究戲劇效果,要求情節(jié)有高潮和逆轉。但所謂法無定法,藝術的突破有時候往往是對某些成為模式的藝術套路的背叛;而且,從更廣的范圍來看,各種藝術門類之間并非老死不相往來,而是經(jīng)常可以互相“串門”,吸收各自的長處。只有這樣,藝術才有突破,才有永久的生命力。
影片在美學上也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城南舊事》是以回憶性的方式描寫的,林海音寫這部小說的強烈動機就是她對北京童年往事的想念,這想念中又帶有一絲鄉(xiāng)愁。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剛剛有了起色,對臺政策也有了進一步緩解。臺灣的評論家這樣評論:“她描寫取材并非她真正的故鄉(xiāng)臺灣,倒是她長大成人的地方——北平。她的這鄉(xiāng)愁并非由臺灣而引起的,正相反,她的鄉(xiāng)思卻針對北平而發(fā)起的!這鄉(xiāng)思是如此濃烈擾人,她不得不傾吐她對北平的愛慕與饑渴。”事實上,也正是這一點吸引了吳貽弓導演,他在閱讀原著時,正是這種童年的回憶讓他激動,調動了隱藏在他內心多年的溫馨而美好的童年記憶,從而激發(fā)了導演的創(chuàng)作沖動。應該說,這回憶既是林海音的,同樣也是吳貽弓的。在忠實于原著的同時,也同樣是忠實于自己的內心。這回憶同時又是對北京的回憶,而老北京也已經(jīng)日益成為人們心里一個溫暖的地方,那胡同、水井和叫賣聲同樣也都具有了一種美學上的含義。所以,這種回憶,既是林海音吳貽弓的,同樣也是廣大觀眾的。
對于這種回憶更是對這一代人的一個縮寫,激起當時那個年代的思索??赡苓@部劇作放到國外,就會變成其他的一種味道,但又被海內外的人士們叫好,這也是和東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來決定的。中國電影內容上多是反映美好,純真,善 良,除惡揚善的主題,而國外的電影多為王子,公主美好愛情的主題,是理想化的美好的,這對于在海外的華人們看著可能是無感的。因為千千萬萬的僑胞們經(jīng)過這種對比后還是深深想念著祖國,《城南舊事》便是一個符號性的縮影。
這部電影頗具淚點,深深的離愁之思勾勒出無數(shù)人的回憶?;叵肫鹉莻€時代的童年生活,對當時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即使到了后代流傳也不流俗,能激起這心中的波瀾回想起那個時候懵懂的自己。時代的交替,社會的變更,也許多年后住的房子也會像城南的那間一樣破舊,也許昔日的操場也會變成一片荒地。但是活著那個年齡確是美好的。
參考文獻:
[1]陳陽春,電影《城南舊事》的敘事美學 ,人民文學出版社
[2]伊明《城南舊事(從小說到電影)》 ( 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