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人禮貌地表達“我不討厭你,但我真的不想跟你說話”,是當代社交生活重要的一課。生長在這個時代的青年,多少都有點社交恐懼癥。沒事戴著耳機,走路低頭,盡量不與人進行眼神接觸。懼怕?lián)艹鎏柎a,寧愿接到騷擾電話,拒絕起來沒有心理負擔。樓下就是餐館,也堅持叫外賣,因為不想跟老板打招呼。外出迷路,看導航、查地圖,堅決不開口問路。社恐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發(fā)現(xiàn)一件事可以在線上解決的時候。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里,對社交焦慮癥有幾個診斷,比如,個體由于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而產生顯著的害怕和焦慮: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現(xiàn)的焦慮癥狀會導致負性的評價:主動回避社交情況,或是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這種害怕或焦慮與社交情況、社會文化環(huán)境所造成的實際威脅不相稱,通常持續(xù)至少6個月,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社會功能的損害。
放心,當代青年的多數社恐都沒到病態(tài)的程度。頂著社恐的標簽,我們可以在微博上齜牙咧嘴地吐槽,在彈幕里“喪喪地”自嘲,屏蔽社交壓力和工作的不順,躲避半生不熟的人的巨大熱情和網絡生活里泛濫的信息。社恐是把大傘,擋風擋雨擋無味的寒暄。
看看這一天的社交壓力有多大:一睜眼開機,新聞、八卦、工作群、聚會邀請、天氣預報紛紛涌來,時不時有人問一句,“在嗎?幫我第一條朋友圈點個贊”。到了公司,別人贊美領導時,社恐找不到貼切的語言;領導表揚你時,社恐手足無措,不知怎么回答。同事口中的明槍暗箭,也沒那躲閃騰挪的身段。走大街上,那種敲開陌生人車窗問這車啥配置的“自來熟”行為,對社恐來說無異于自殺。
哲學家叔本華說,生活在社交人群中的人們必然要求相互遷就和忍讓,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誰要是不熱愛獨處,誰就是不熱愛自由。
我想,獨自一人仰癱在床上的感覺也是極好的,沒什么說話的欲望。一個人靜靜躺在床上,聽見遠處的車聲人聲,看見窗外微弱的光,遠處有別人在進行他們的生活。你不知道別人是不是也想過這些事,是不是也有過和你一樣的難為情的困擾。你并不想和他們交談。什么都不說,是一種最高質量的交流。憋不住了可以說“嘿嘿”。四目相對時,老板訓話,社恐“嘿嘿”。
(摘自《中國青年報》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