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思源
摘 要:社會的不斷進步促使人們的意識也在不斷的提高,只有思想的不斷發(fā)展才能讓人們的思維更加的活躍, 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進程。本文就大學生心里疏導工作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疏導 工作 對策
一、心理疏導功能運用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原因
大學生個性鮮明
大學生鮮明的個性需要在思政教育時運用心理疏導功能。大學生是一個個性鮮明的群體。當今的大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90”后,面對這樣一個群體社會褒貶不一。 有學者認為當今的大學生個性太強、自尊心太高、目空一切,也有學者認為當今的大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可以促進社會的創(chuàng)新。其實這兩種看法各有長處,就筆者本身看來,大學生鮮明的個性強烈的自尊心反而說明了他們害怕傷害, 所以在用個性來偽裝自己的心理狀況。身為老師不論面對怎樣的學生都要對其進行思政教育,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一些學生雖然個性冷酷很少與人交流,看似個性鮮明;其實有可能是家庭貧困,過度的自卑不得不讓他偽裝高傲。 如果老師在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還要灌輸式的教育他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價值取向,那就是沒有走進學生的心里。 學生肯定不會接受這種價值觀, 在學生的心里自己是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 如果自己還毫無保留的為他人付出而忽略自身的生存需求,這簡直就是有違倫理。 所以,大學生思政教育在面對一些具有強烈個性同學時, 更加需要心理疏導的功能來輔助教學。
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低
大學生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在思政教育時運用心理疏導功能。 一方面大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另一方面大學心理疏導功能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意義探討大學生思政教育要走以人文本的路線,這樣才可以發(fā)揮思政教育的最大功能。 伴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心理因素對人的日常言行具有重要影響力。 大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培育心智健康的全面人才。 根據(jù)調查研究顯示,心理疏導功能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具有實質作用。 在本文中,我們一起探討為何要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導功能和如何進行心理疏導以及它的實際意義。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父輩。 我們知道,父輩們開展了一系列的艱苦奮斗才有了今天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 家長經歷風雨以后,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父輩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再加上計劃生育的作用, 一些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各種呵護中長大沒有經歷過挫折, 一旦出現(xiàn)了什么困難就尋死覓活,可見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如果面對這樣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 老師還一如既往的在思政課堂上嚴厲的講解知識敘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 那么在優(yōu)越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學生可能很難理解這些思政教育。 于是,一些大學生就認為思政教育太假、太空,這也說明這種思政教育方式是落后的是需要轉變的。 但是憶苦思甜的思政教育還是必須的, 否則學生就會養(yǎng)成過度嬌弱的習慣, 老師應該利用心理疏導功能的教育機會幫助學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疏導工作的對策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是從心里健康知識的普及開始的,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這對于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是十分有幫助的,通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自我調節(jié)方法,提升其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其次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測試,通過已有的理論出發(fā),制定不同的調查問卷對大學生作以全方位的了解,對于部分心理狀況不佳的學生盡早的予以糾正,特別對于名族和宗教問題,疏導隊伍要予以特殊的關注,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等手段,采取恰當?shù)氖鑼侄蝸頊p小其出現(xiàn)問題的可能性。而對于由于家庭情況引起的心理問題的學生,還需要與其家長緊密溝通,對于這類學生可以開設心理沙盤等活動對于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能夠盡快調整心態(tài),迎接美好的大學生活。最后是建立心理輔導機構,這種部門的建立不僅可以使學生能夠擁有固定和專業(yè)的輔導部門,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鍛煉心理疏導教師的知識應用能力。對于建設和諧校園,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都有裨益。
施教者意識的進一步提高
輔導員和專業(yè)教師作為實施新興疏導方式的主要團體,其綜合能力和角色意識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在面對復雜的、超出學生自我調控能力的問題時,施教者必須能夠站出來應用專業(yè)知識結合現(xiàn)實問題,進行解決。這種“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模式對應的便是輔導員和專業(yè)教師的聯(lián)合模式。輔導員在心理疏導中扮演的是十分重要的“發(fā)現(xiàn)者”的角色,在這一角色的定位下,輔導員便需要實時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動態(tài),盡量加大與學生直接接觸的機會,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社交平臺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實時了解和掌握。因此。對于輔導員來說加大責任意識將對于心理疏導的開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專業(yè)教師老說,其扮演的角色是“解決者”,即能夠利用自己已經掌握的專業(yè)心理疏導知識和方法,幫助青年學生完成問題解決,并能夠幫助他們提高自我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
“以人為本”
首先,利用環(huán)境來影響和陶冶學生的心理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氣質,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心理狀態(tài)。其次,在構建心理疏導機制的基礎上,積極引入來自輔導員和專業(yè)教師的人文關懷,將和諧、尊重、友愛等積極信息主動傳達給學生,協(xié)助學生健康成長。最后,要把握學生的個性特征,在不違反原則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采取公平對等,把握差異和發(fā)展的不同,采取適當有效的措施來積極鼓勵學生順利完成教學和生活內容,以及健康的性格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