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網絡安全缺失有社會、高校和學生本人等眾多方面的原因,這需要樹立校園總體安全觀、拓寬主流輿論聲音的傳播渠道、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深耕文化土壤,持續(xù)消解大學生網絡異化的現(xiàn)象。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安全;異化;監(jiān)管
新媒體和網絡空間的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紙質媒體“強迫式”閱讀的習慣,其即時性、自主性、侵入式的特點,滿足了大學生群體強烈的求知欲。由于社會目前還缺乏完善的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網絡監(jiān)管機制,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課題值得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深思和實踐。
大學生網絡安全缺失的問題,大體上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大學生生理上大體上已經發(fā)育成熟,但心理發(fā)育卻有一定的滯后性,人格的可塑性較強。從自我意識方面看,大學生尚未對“理想我”與“現(xiàn)實我”進行整合,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和沖突,解決二者對立的方法則簡單地歸結為放棄理想或向逃避現(xiàn)實。倘若,為心理亞健康的大學生所依賴的網絡空間,傳遞的是不良的信息,則會影響大學生健康人格和正確三觀的塑造。
其次,目前社會主流輿論聲音不夠響亮也是制約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安全意識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在主流輿論的網絡空間活躍度較低、興趣不高。而且,由于長期形成的刻板印象、娛樂性不強、信息較為枯燥,主流聲音并不一定能轉化為大學生的心聲。加大主流輿論的網絡空間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宣傳力度,是擺在社會面前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再次,由于尚未普及網絡實名制、國家網絡空間監(jiān)控力度不強、境外敵對勢力滲透等原因,導致網絡空間存在著色情、暴力、邪教、違法亂紀等內容,成為“法外之地”。
此外,大學生對于辨別和判斷不良網絡信息、抵制庸俗的價值觀的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提升空間。
由于上述原因,導致了大學生與互聯(lián)網的關系產生了異化。
馬克思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人類社會的異化問題作了深入的探究,“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他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系,而且還生產出他人對他的生產和他的產品的關系,以及他對這些他人的關系?!笔紫龋ヂ?lián)網作為一種大學生獲取知識、人際溝通的工具,卻反過來成為奴役大學生精神世界的主體。其次,交往的異化。由于沉浸在虛擬社交中無法自拔,許多大學生逐漸喪失了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技能,對其健康人格的塑造起到負面的作用。再次,文化的異化。由于網絡文化本身具有的缺陷性,容易在大學生群體中誘發(fā)一些雜糅庸俗的、暴戾的價值觀。
面對大學生網絡安全缺失的問題,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個人形成合力才能解決。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而言,必須自覺要承擔起網絡安區(qū)教育的任務,引導學生健康使用網絡,塑造學生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網絡觀。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明確“網絡空間安全”和“信息安全”這兩個概念。網絡空間是網絡信息數(shù)據的載體,信息安全是網絡空間安全的最高形態(tài)。選擇了一個主流輿論網絡空間,并不意味著大學生處于安全的信息域里。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對待不良信息的自主思辨能力,才是治標的辦法。
第一,樹立總體校園安全觀。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與其它安全教育一樣重要,不能割裂網絡安全教育與校園安全教育兩者的關系。
第二,拓寬主流輿論信息進入大學生群體的渠道。近年來,眾多代表主流聲音的媒體采取了新的運營模式,拓展了線上功能,增添了趣味性,逐漸向年輕人群體靠攏。同時,利用“全媒體”即采用文字、動畫、網頁、影像、聲音等多媒體,利用不同的媒介形態(tài),實現(xiàn)大學生在電腦、平板、手機三種終端的接收。
第三,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三重境界:記憶、理解、思辨。第一層,記憶。對于原理的熟知性記憶,并不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無法將原理內化為大學生三觀、思維方式和自我意識形態(tài),不利于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第二層,理解。引導大學生形成對網絡安全的正確理解,才能在網絡空間中錯綜復雜的現(xiàn)象中堅持法治意識、弘揚法治精神,提高網絡道德修養(yǎng)。第三層,思辨。大學生應能在自主地、正確地辨別各種網絡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正確的學科語言,而非樸素地評論網絡人物和事件。
第四、深耕有深度的文化土壤??觳褪降木W絡文化會降低大學生的思想深度,缺乏對信息數(shù)據的深度挖掘。無論是網絡還是紙張,都是閱讀的載體,問題在于內容。引導大學生進行一些深度的閱讀,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第五、消解大學生網絡異化行為。大學生異化主要是表現(xiàn)為主體的異化和客體的異化兩方面?!皩Υ髮W生網絡異化行為的調控從根本上來講是在于引導大學生在虛擬網絡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以法律法規(guī)體系和技術手段消除易引發(fā)網絡異化行為的內容,以社會責任感呼喚網絡從業(yè)者的道德良知,構建積極向上的網絡氛圍,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包容、開放、活潑的網絡文化環(huán)境?!盵2]從主體方面,需要讓大學生增強自律性和責任意識,提高法治觀念,以高道德標準在網絡空間中要求自己,自覺杜絕互聯(lián)網使用過程中的不良行為。從客體方面,需要進一步凈化網絡環(huán)境,強化網絡監(jiān)管機制,全面落實網絡實名制,同時運用大數(shù)據分析的方法,對一些色情、暴力等違法亂紀的內容進行剔除,從而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中央編譯局,2012:58.
[2]王帥.《基于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大學生網絡異化現(xiàn)象分析》[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8,17(2).
作者簡介:鄞壬,男,1989年3月出生,廣東潮州人,漢族,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