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晨
摘 要:時間觀念作為非語言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帶有非常明顯的文化的特征與內(nèi)涵。不同國家人民的時間觀念以及對時間的使用方式對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及結(jié)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中國與法國作為東西方兩個大國在不同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的文化背景中發(fā)展至今,在時間的觀念和使用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本文從非語言交際入手,以時間觀為主線,探索了中法由于時間觀差異而導致的行為方式的差異,從而促進中法跨文化交際活動。
關鍵詞:時間觀;差異;中國;法國
1 時間觀差異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時間觀念,如同其他許多非語言符號一樣,可以反映出非常明顯的文化特征與內(nèi)涵。它不是在有意識地學習中獲取而來的,而是在個體成長歷程中潛移默化所得來的。中國與法國作為東西方兩個大國,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中成長而來,自然而然地造就了中法人民在思想觀念,思維模式,以及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因此,中法人民在時間觀念問題上天然地存在差異,這也導致了中法人們在時間使用的行為方式上的差異。
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今天,各國交流無可避免,法國作為歐洲組成的重要部分,法國人民的時間觀在西方世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中法時間觀差異的研究有助于促進中法兩國,以及更大范圍的東西方跨文化交際的順利圓滿進行,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尷尬。同時,也對“一帶一路”政策活動的開展與推進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時間的認知差異:線性及環(huán)形
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將時間觀分為線性時間觀(liner time orientation)和環(huán)形時間觀(circular time orientation)。線性時間觀認為時間是線性的,單向的持續(xù)運動,一旦逝去就無法找回的。在這種時間觀下,人們非常珍惜時間,講求規(guī)劃與效率。環(huán)形時間觀則認為時間是不斷運動的圓環(huán),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在這種時間觀下,人們能夠圓融地看待時間,對時間的客觀約束小。
中國人普遍的時間觀為環(huán)形時間觀,人們更關注時間的更迭與往復,流動性以及延綿性,而不是規(guī)劃時間。比如:晝夜變幻,四季更迭。漢語里沒有明確的時態(tài)劃分,對于時間刻度的表述也是傾向于模糊的。比如:一會兒,一下,不久。
法國人則普遍線性地看待時間,他們強調(diào)時間的不可重復性,珍惜時間,介意時間的規(guī)劃被打亂。在法語中,過去,現(xiàn)在,未來被清晰地劃分著。法語中一共有6大語式,超過20種時態(tài),僅僅是在直陳式中,就有11種時態(tài),它們嚴格按照時間的劃分在句子中應用。
3 時間價值取向差異:過去與未來
1961年,人類學家弗蘿倫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與弗雷德·斯多特貝克(Fred Strodtbeck) 在價值取向理論中將時間取向分為:過去取向(past time orientation),現(xiàn)在取向(present time orientation)以及未來取向(future time orientation)三類。
中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是一個具有鮮明過去取向的國家。在中國,無論從意識形態(tài)上還是從行為方式上,人們都非常強調(diào)“歷史”,“過去”。中國人注重傳統(tǒng),崇拜祖先,尊重歷史,強調(diào)長幼,講究密切的家庭關系。比如,中國人每年會在清明節(jié)舉家掃墓祭祖,一些家庭還保留著家族族譜。人們尊重老人,重視年齡及經(jīng)驗,對于長輩要使用對長者的稱謂,而不用“先生”,“女士”這類詞,更不能直呼姓名。在做一件事之前,中國人偏向先參考有沒有過去有沒有人做過,有沒有成功經(jīng)驗或者失敗的教訓,過去的經(jīng)驗對當下的判斷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法國是一個具有未來取向文化的國家。在未來取向中,人們關注未來,關注發(fā)展與變化,變化被認為是必要的,有益的;而過去則意味著老舊的,過時的。比如在法國人更加敢于創(chuàng)新,更在意自我表達,家庭關系則相對不密切。在法語文化中,“老”并不意味著是一件需要得到尊崇的事情。在法語中,不可以講“老人”(gens vieux),而要講“有年齡的人”(gens gé)。同樣,在法國如果給年長的人讓座位會引起對方反感,他們會認為你認為他老了,無用。
4 時間使用差異:單向計時制與多向計時制
霍爾(Hall)將不同文化的使用分為單向計時制(mono-chronic time)以及多向計時制(poly-chronic time)。前者強調(diào)日程,珍惜時間,注重效率,認為在一段時間內(nèi)只能做一件事;后者則關注傾向時間的靈活運用,傾向于在同一段時間內(nèi)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多向計時制國家。在中國,人們的行為方式通常隨著環(huán)境,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中國人通常不做詳細的規(guī)劃,即使做了規(guī)劃也并不排斥計劃外事情的突然發(fā)生。比如,朋友突然來訪,臨時打電話相約吃飯等行為在中國不會被認為是失禮的。
與中國不同,法國作為單項計時制國家,在時間運用上相對嚴謹。在法國文化中,人們珍惜時間,遵守預約,對時間的使用有著較為嚴格的計劃性。在法國,從工作學習到日常生活,隨時隨處都伴隨著預約文化。因此,每個法國人都會隨身攜帶一本行事歷(agenda)來記錄接下來的計劃。人們習慣有規(guī)劃地進行活動,沒有預約進行的行為則會被認為是唐突的,打亂別人計劃的行為。
5 結(jié)束語
中法雙方在時間認知,時間價值取向以及時間使用上存在鮮明差異,而這些差異又造就了中法人們行為交際方式的差異。中國人環(huán)形地看待時間,注重傳統(tǒng),強調(diào)歷史,對時間的運用十分靈活。法國人則線性看待時間,關注未來,強調(diào)變化,講求效率,對時間的運用相對嚴謹。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應該對他國文化,思維模式,行為方式有一定了解,并樹立平等,開放的跨文化交際觀。既要尊重、包容外來文化,也要熟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
參考文獻:
[1] Edward.T.Hall.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59.
[2] 張勁松. 東西方時間觀與跨文化交際[J].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