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瓏 梅新忠 王楠 張紅波 張千 孟德平
摘要?以河北廊坊市某典型辦公建筑為例,對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長期運行過程中的地溫變化和系統(tǒng)性能進行了監(jiān)測與分析。結果表明,地溫呈周期性季節(jié)變化趨勢,與氣溫變化基本同步,不存在冷熱堆積現(xiàn)象,地埋管管群換熱對周圍地溫的影響范圍小于4?m。熱泵機組具有較高的運行性能系數(shù),但采暖季和制冷季的系統(tǒng)性能系數(shù)分別為2.08和?2.43,這主要與系統(tǒng)設計、長期低負荷運行以及“大流量、小溫差”運行模式有直接關系,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
關?鍵?詞?地源熱泵;長期性能;地溫場;性能系數(shù)
中圖分類號?TU83?????文獻標志碼?A
Monitoring?and?analysis?of?ground?temperature?variations?and?system?performance?of?a?buried-pipe?ground?source?heat?pump?during?the?long-term?operation
WANG?Zilong,?MEI?Xinzhong,?WANG?Nan,?ZHANG?Hongbo,
ZHANG?Qian,?MENG?Deping
(Hebei?Institute?of?Geophysical?Survey,?Langfang,?Hebei?098000,?China)
Abstract?The?variations?of?ground?temperatures?and?actual?performance?during?the?long-term?operation?of?a?buried-pipe?ground?source?heat?pump?(GSHP)?system?are?monitored?and?analyzed?by?taking?a?typical?office?building?in?Langfang,?Hebei?province?as?an?example.?Result?show?that?ground?temperatures?shows?a?periodic?seasonal?trend,?and?basically?synchronizes?with?the?change?of?the?climate.?There?does?not?appear?the?phenomenon?of?heat?or?cold?accumulation.?The?effects?of?heat?transfer?of?ground?heat?exchangers?on?the?surrounding?ground?temperatures?are?within?the?range?of?4m.?The?present?heat?pump?units?have?a?high?coefficient?of?performance(COP),?while?the?COP?of?the?total?system?during?the?heating?and?cooling?operation?is?2.08?and?2.43,?respectively.?This?is?mainly?caused?by?the?unreasonable?initial?design,?the?long-term?operation?with?low?loads?and?the?operating?mode?with?high?flow?rates?and?small?temperature?differences.?There?is?still?greater?possibilities?for??performance?improvement?of?the?present?GSHP?system.
Key?words?ground?source?heat?pump;?long-term?performance;?ground?temperature?field;?the?coefficient?of?performance
0?引言
近年來,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作為淺層地熱能的典型應用形式之一,在我國得到較為廣泛的推廣應用。根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6年,我國地源熱泵應用建筑面積已經(jīng)達到4億m2,居世界第一位,取得較好的節(jié)能減排效益[1]。與此同時,國內研究人員在地埋管熱泵系統(tǒng)性能監(jiān)測與評價方面先后開展了許多工作。例如,江章寧等[2]測試了武漢市某住宅建筑地埋管熱泵系統(tǒng)的冬季供暖性能,其中典型日的機組和系統(tǒng)COP分別為4.64和3.67,整個測試期間系統(tǒng)COP為3.15。高清民等[3]測試了山東東營某33?640?m2辦公建筑地埋管熱泵系統(tǒng)的冬季性能,其中機組和熱泵系統(tǒng)的COP分別為4.1和3.0。王華軍等[4]對天津市某地埋管熱泵系統(tǒng)進行了測試,其中3個供暖季的機組和系統(tǒng)COP分別為3.3~3.7和1.8~2.6,3個制冷季的機組和系統(tǒng)COP分別為2.7~3.1和1.3~1.7,表現(xiàn)出明顯的冷熱不平衡現(xiàn)象。趙冰等[5]測試唐山市某辦公建筑地埋管熱泵系統(tǒng)的夏季運行性能,其中系統(tǒng)COP為2.6,存在不合理的水泵運行、末端設置等問題。蘇永強[6]對衡水市某地埋管熱泵系統(tǒng)進行了全年性能測試分析,其中制冷期和供暖期的系統(tǒng)COP分別為2.33和2.36??陀^而言,目前地埋管熱泵的運行能效差別較大,尤其是長期運行性能監(jiān)測分析方面的文獻報導相對偏少,這與其當前的發(fā)展規(guī)模與勢頭是十分不協(xié)調的?;谏鲜霰尘?,本文擬以津京冀地區(qū)某典型辦公建筑為例,開展地埋管熱泵系統(tǒng)長期性能測試與分析,旨在總結相關成功經(jīng)驗和失敗教訓,為今后類似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與節(jié)能運行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1?系統(tǒng)概況
1.1?項目概況
研究對象為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一棟綜合辦公建筑,共計5層,總建筑面積為4?800?m2,建造年份為2009年,外墻為250?mm厚加氣混凝土砌塊加80?mm厚巖棉,外窗為雙層普通玻璃加塑鋼材質。建筑采用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進行制冷與供暖,設計冷、熱負荷分別為460?kW和280?kW。系統(tǒng)選用了兩臺螺桿式地源熱泵機組,其中小機組(GSHP185-TR型)的額定制冷量和制熱量分別為183?kW和185?kW,輸入功率分別為44?kW和36?kW,大機組(GSHP280-TR型)的額定制冷量和制熱量分別為280?kW和314?kW。地源側和用戶側各設置二臺循環(huán)水泵,額定流量和功率均分別為100?m3/h和15?kW??照{系統(tǒng)的開啟時間為10?h/d(節(jié)假日除外)。
項目地點位于永定河沖積扇前緣,屬于沖洪積平原水文地質區(qū),第四系總厚度為292~345?m,自下而上地層分別為下更新統(tǒng)、中更新統(tǒng)、上更新統(tǒng)和全新統(tǒng),具有良好的地埋管成孔條件。其中,下更新統(tǒng)為沖積、湖積沉積地層,巖性以黏土、粉質黏土夾砂層為主;中更新統(tǒng)為沖積地層、河湖相沉積,巖性以粉質黏土、黏土及砂層為主,含鈣質結核;上更新統(tǒng)為沖積、沖洪積地層,巖性以粉土和粉質黏土不等厚互層為主,夾中砂、細砂層;全新統(tǒng)為沖積、湖沼相沉積地層,巖性以粉質黏土、粉土夾砂為主。室外豎直地埋管換熱孔的實際數(shù)量為80眼,深度為100?m,孔徑為200?mm,間距4?m。地埋管采用雙U形高密度聚乙烯管,規(guī)格為DN32。根據(jù)區(qū)域地質資料,當?shù)睾銣貙拥販貫?4.5?℃,淺層地溫梯度為0.02?℃/m。通過前期熱響應實驗計算得到該區(qū)域土壤平均熱導率為1.56?W/(m·K)。
1.2?監(jiān)測系統(tǒng)
該系統(tǒng)安裝一套遠程監(jiān)測系統(tǒng),以實時掌握評價地源熱泵系統(tǒng)的長期運行性能。監(jiān)測系統(tǒng)主要包括:地下溫度場、室內外溫度、地源側和用戶側的供回水溫度以及地源熱泵機組能耗等測量。其中,溫度傳感器均采用PT1000型鉑電阻傳感器,精度為0.5級,誤差小于±0.2?℃;機組和水泵電耗傳感器采用DD862-4功率傳感器,精度為1.0級,誤差小于±5?%。為了監(jiān)測地溫場變化規(guī)律,分別在埋管區(qū)域內部以及距離埋管區(qū)域2、4、10?m地方設置了4眼監(jiān)測孔(分別記作ZK1、ZK2、ZK3和ZK4),且沿深度方向每10?m布設一個傳感器,總計數(shù)量為40個。數(shù)據(jù)分析的周期范圍選取2013年10月1日—2018年3月15日,共計1?627?d,其中包括了5個采暖季、4個制冷季及過渡季。
2?結果與討論
2.1?氣溫及地溫長期變化結果
圖1給出了整個監(jiān)測期間室外氣溫的變化曲線。廊坊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氣溫隨季節(jié)周期性變化十分明顯。監(jiān)測期內,當?shù)啬昶骄鶜鉁貫?4.1?℃,與廊坊市區(qū)多年氣溫平均值(12.7?℃)相比,偏高約1.4?℃。其中,最低氣溫為-12.9?℃(2015年1月),最高氣溫為38.7?℃(2015年7月)。
圖2給出了整個監(jiān)測期間的地溫變化曲線。可以看出,在地源熱泵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地溫隨“制冷季-過渡季-供暖季-過渡季”的工況轉變而呈周期性季節(jié)變化,與氣溫變化基本同步,具體表現(xiàn)為制冷季溫度升高,供暖季溫度降低,過渡季溫度逐漸恢復的變化特征。以ZK1鉆孔為例,地溫變化范圍為11.2~19.1?℃,振幅為±3.95?℃,波動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該鉆孔位于管群內部,受地埋管與土壤之間的排熱/取熱熱流影響較大。相比之下,ZK2鉆孔距離地埋管管群2?m,地溫在14.2~14.8?℃范圍變化,振幅僅±0.3?℃,幾乎可以忽略。此外,距離地埋管管群4?m和10?m的ZK3和ZK4鉆孔地溫基本上不受地埋管管群換熱的影響,平均地溫穩(wěn)定在14.5?℃,與區(qū)域地質調查測試結果是一致的。因此,就本文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而言,地埋管管群對周圍地溫的影響范圍不超過4?m。前人研究表明[4-5],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的地溫場失衡會不同程度影響長期運行性能,且該影響會逐年加劇,通常在短期內不容易體現(xiàn)。從此角度評價,本研究地源熱泵系統(tǒng)在經(jīng)歷了4個完整運行周期之后,地溫整體上是基本平衡的,不存在冷堆積或熱堆積效應。
圖3給出了運行過渡期地溫的典型變化曲線,其中2017年3月16日—2017年6月1日為冬-夏過渡期(76?d),2017年9月15日—2017年11月15日為夏-冬過渡期(61?d)。可以看出,在過渡期內,地溫均得到了充分恢復,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地源熱泵系統(tǒng)的長期穩(wěn)定運行。例如,在冬-夏過渡期,ZK1鉆孔地溫從11.7?℃恢復到14.5?℃,ZK2鉆孔地溫從14.2?℃恢復到14.5?℃。在夏-冬過渡期,ZK1鉆孔地溫從17.9?℃逐漸恢復到14.7?℃,ZK2鉆孔地溫從14.8?℃恢復到14.7?℃。計算表明,對上述鉆孔而言,冬-夏過渡期和夏-冬過渡期的地溫恢復速率分別為0.034?℃/d和0.052?℃/d。根據(jù)王華軍等[7]對唐山曹妃甸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結果,冬-夏過渡期(40?d)和夏-冬過渡期(30?d)的地溫恢復速率分別為0.03?℃/d和0.04?℃/d,與本文結果較為接近。文獻[7]分析認為,在巖土熱導率一定條件下,地溫恢復速率主要取決于空調或供暖季結束時的地溫場狀態(tài),其偏離初始地溫場越遠,恢復越快。但實際上,地溫恢復速率還取決于過渡期的時間長短,恢復期越長,約有利于地溫恢復。就本文結果而言,過渡期時間遠長于文獻[7],因而地溫恢復速率也相對略高一些。此外,辦公建筑由于其用能時間的特殊性,往往傾向于間歇運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地溫的恢復,有利于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運行。
2.2?典型工況下系統(tǒng)運行能效
圖4給出了典型日地源熱泵系統(tǒng)運行參數(shù)變化曲線,其中冬季選取2018年1月24日,夏季選取2016年6月26日??梢钥闯?,冬季典型日的室外氣溫在-1.2~-13.2?℃之間波動,平均氣溫為-6.8?℃。在白天運行期間,地源側的平均進出口水溫分別為13.0?℃和14.5?℃(溫差為1.5?℃),用戶側的供回水溫分別為38.9?℃和38.0?℃(溫差為0.9?℃),系統(tǒng)累計供熱量為1?324?kWh,總耗電為726?kWh,其中機組耗電為294?kWh,水泵耗電為432?kWh。經(jīng)計算,熱泵機組平均COP為4.5,系統(tǒng)COP為1.8,機組平均供熱功率為132.4?kW,占額定制熱量(314?kW)的42%,處于低負荷運行狀態(tài)。
夏季典型日的室外氣溫在25.9~31.1?℃之間波動,平均氣溫為31.1?℃。在白天運行期間,地源側的平均進、出水溫分別為24.4?℃和22.8?℃(溫差為1.5?℃),用戶側的供、回水溫分別為16.6?℃和17.2?℃(溫差為0.6?℃),系統(tǒng)累計供冷量為1?851?kWh,總耗電為744?kWh,其中機組耗電為356?kWh,水泵耗電為388?kWh。經(jīng)計算,熱泵機組平均COP為5.2,系統(tǒng)COP為2.5,機組平均供熱功率為185.1?kW,占額定制熱量(280?kW)的66%,處于較低負荷運行狀態(tài)。
2.3?系統(tǒng)長期運行能效分析
圖5給出了用戶側和地源側的供回水溫度變化曲線。可以看出,隨著季節(jié)變換,用戶側和地源側的水溫呈年度周期變化規(guī)律。在運行期間,兩側水溫整體上保持平穩(wěn),其中采暖季用戶側水溫略有升高,地源側水溫略有降低,而制冷季用戶側水溫略有降低,地源側水溫略有升高。進一步統(tǒng)計表明,在采暖季中,用戶側的平均供回水溫差為0.58?℃,而地源側的平均進出水溫差為0.31?℃;在制冷季中,用戶側的平均供回水溫差為0.73?℃,而地源側的平均進出水溫差為1.06?℃。這反映出該系統(tǒng)運行處于典型的“大流量、小溫差”模式。根據(jù)前人研究結果,此運行模式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證較高的機組能效,但往往會造成較高的水泵輸送能耗,使得整個系統(tǒng)的能效大幅降低。通常而言,地源側和用戶側的進出水溫差常在3~5?℃或2~4?℃范圍內變化,而本例中溫差僅為1?℃,主要與最初設計時水泵選型不合理有直接關系。
圖6進一步給出了水泵耗電占系統(tǒng)電耗比例的變化情況??梢钥闯?,水泵耗電占整個系統(tǒng)耗電比例較大,變化范圍為46.3?%~62.2?%,平均值為53.4?%。一般而言,在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中,水泵耗電所占系統(tǒng)耗電比例不應超過30?%。例如,文獻[3]中具有較高的實測系統(tǒng)能效比(3.0),其中二臺機組總制熱量和制熱功率分別為3?080?kW和708?kW,制冷量和制冷功率分別為3?112?kW和632?kW,用戶側和地源側水泵(4用1備)總功率分別為120?kW和88?kW,水泵功率占總電功率的23%(制熱工況)和25%(制冷工況)。文獻[6]中,水泵耗電占總耗電量的33%(制熱工況)和36%(制冷工況),系統(tǒng)能效比分別為2.36和2.33。與30%參考數(shù)值相比,本例偏高約78?%,從而為系統(tǒng)運行能效偏低埋下了巨大隱患。因此,在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設計過程中,主要設備型號及參數(shù)選擇應盡可能做到科學合理,這是保證系統(tǒng)高效運行的關鍵因素。水泵優(yōu)化運行是地源熱泵系統(tǒng)節(jié)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例中,可以采用更換水泵型號、變頻控制等措施,來降低管路流體輸運能耗,從而達到提高系統(tǒng)能效,節(jié)省運行費的目的。
表1匯總了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各個運行季的能效情況,其中包括5個采暖季和4個制冷季,共?896?d,日均運行時間10?h。計算表明,該系統(tǒng)采暖季和制冷季的平均COP分別為2.08和?2.43,制冷季平均COP略高于采暖季,與前述典型日運行能效基本接近。此外,與前兩年相比,后3年的系統(tǒng)能效略有改善,其主要原因是建筑使用率略有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運行冷熱負荷比例。此外,由于系統(tǒng)長期處于偏低負荷運行狀態(tài),實際運行時往往只開啟一臺機組,而另一臺機組基本處于閑置或備用狀態(tài),不符合科學用能的基本原則。
綜上所述,上述地埋管熱泵系統(tǒng)的長期地溫場是基本平衡的,系統(tǒng)運行也相對比較穩(wěn)定,但這并不意味著系統(tǒng)長期運行是高效的。換言之,地溫場平衡只是系統(tǒng)高效運行的必要而不充分條件。就本例而言,系統(tǒng)長期低負荷運行,加上不合理的“大流量、小溫差”運行模式,最終導致了整個地埋管熱泵系統(tǒng)處于相對較低的能效比水平,存在很大的調控改進空間。實際上,根據(jù)文獻[8-9]統(tǒng)計,華北地區(qū)相當多的地埋管熱泵系統(tǒng)COP在2~2.8范圍變化,超過3.0的實際工程案例甚少,這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共性問題,值得引起工程人員高度重視。
3?結論
1)本文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長期運行過程中,地溫呈周期性季節(jié)變化趨勢,與氣溫變化基本同步,不存在冷熱堆積現(xiàn)象,地埋管管群換熱對周圍地溫的影響范圍不超過4?m。冬-夏過渡期和夏-冬過渡期的地溫恢復速率分別為0.034?℃/d和0.052?℃/d。
2)熱泵機組具有較高的COP(4.5~5),而采暖季和制冷季的系統(tǒng)COP分別為2.08和?2.43,這主要與系統(tǒng)設計、長期低負荷運行(40%~60?%)以及“大流量、小溫差”運行模式有直接關系,其中地源側和用戶側的進出水溫差僅為1?℃左右,水泵耗電占整個系統(tǒng)耗電比例較大,變化范圍為46.3%~62.2?%,平均值為53.4?%,遠遠超出了正常值范圍。
3)對于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而言,地溫場平衡是保證系統(tǒng)長期穩(wěn)定運行的重要前提之一,但只是系統(tǒng)高效運行的必要而不充分條件。系統(tǒng)節(jié)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合理的系統(tǒng)設計與科學的運行管理。
參考文獻:
[1]????鄭克棪,陳梓慧.?地熱供暖世界現(xiàn)狀及中國清潔供暖的地熱選擇[J].?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8,47(2):102-107.
[2]????江章寧,胡平放,雷飛,等.?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冬季運行測試研究[J].?暖通空調,2009,39(3):115-118.
[3]????高清民,李永安,邢德安,等.?某辦公建筑地源熱泵系統(tǒng)冬季運行工況測試與分析[J].?制冷與空調,2014,14(12):124-126.
[4]????王華軍,趙軍,沈亮.?地源熱泵系統(tǒng)長期運行特性的實驗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4(2):52-54.
[5]????趙冰,湛文賢,趙靈,等.?某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夏季運行性能分析[J].?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41(4):49-54.
[6]????蘇永強.?某辦公樓地源熱泵系統(tǒng)運行能效測試與經(jīng)濟性分析[J].?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7,46(4):69-74.
[7]????王華軍,楊立新,顧吉浩,等.?地源熱泵系統(tǒng)運行中土壤溫度場變化特性的實例分析[J].?暖通空調,2011,41(7):119-122.
[8]????蘇春生,齊承英.?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與實踐:以唐山市為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9]????丁勇,周世玉,李百戰(zhàn),等.?水(地)源熱泵空調系統(tǒng)測試及能效影響因素分析[J].?暖通空調,2014,44(4):100-103.
[責任編輯????田????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