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靜
文人氣息繚繞著的夢
文人自古多愛以其所在的城市為資本,進而加以炫耀,上海就是這樣的城市。立足于上海的文人太多了,先是張愛玲,然后是陳丹燕,現(xiàn)在是王安憶。
作為一個“張迷”,來到上海,首先想去的地方莫過于張愛玲故居了。
張愛玲故居名為常德公寓,當年的名字是愛丁堡公寓,坐落在靜安寺附近熱鬧的街頭。這是一幢古樸的西式建筑,肉粉的墻面夾雜咖啡色的線條,在時間的風吹雨打下,呈現(xiàn)出灰暗的色調(diào),仿佛是一件樸素的、洗得有些發(fā)白的亞麻旗袍。屋頂已經(jīng)變得有些斑駁了,像是卸了妝的女子,雖然遲暮,卻也有恬淡素凈的美。公寓前佇立著一排高大的梧桐,這是上海街頭最常見的樹木,青翠的葉子,灰白的樹干,與古樸的常德公寓倒是極為相稱。
懷著對文學的敬畏,我又去了位于巨鹿路675號的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一直都覺得上海的路名極具特色,譬如巨鹿路、衡山路、長樂路、霞飛路、紅寶石路等,名字簡單卻又有無限深長的意味在其中。每一條路的名字都那樣浪漫,像是只有在民國電影和張愛玲小說中才會出現(xiàn)。
上海作協(xié)并不大,像是民國時期豪門的府邸。一幢陳舊而華麗的洋房,四周都是蓊蓊郁郁的樹木,外墻上綠藤纏繞,一片生機勃勃的模樣。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愛神花園。巴金曾擔任過上海作協(xié)主席并在此創(chuàng)辦了中國殿堂級純文學雜志《收獲》,想到這兒,我突然覺得此處更加神圣起來。你可能很難想到,就在這幢小小的洋房中,聚集了《收獲》《上海文學》《萌芽》這樣幾個國內(nèi)赫赫有名的文學雜志,無數(shù)文學青年的夢想從這里起飛:余華、蘇童、王安憶、韓寒、郭敬明……
佳期如夢,上海便是這樣一個文人氣息繚繞著的夢。
旗袍背后的民國舊影
城隍廟、南京路和外灘,作為上海最負盛名的幾個景點,無論是誰來這里旅游,都必定是不肯錯過這些地方的。在晚上,我更好地欣賞到了這十里洋場的燈紅酒綠。
城隍廟里到處是五彩繽紛的花燈,仿佛天空都被映得色彩斑斕起來。我在此前曾去過成都錦里,城隍廟雖與錦里一樣,都是傳統(tǒng)的舊式建筑,卻處處透露出一種“海派”的高貴氣質(zhì),全然不似錦里那般具有平民的煙火氣。
南京路和外灘,同我想象中的一樣,燈火通明,卻有著遙不可及的冰冷的美感。夜晚的風很涼,璀璨的燈光投射到波光粼粼的黃浦江江面上,我的心也跟著蕩漾起來。
面對著外灘一字排開的豪華建筑,我的眼前不由地浮現(xiàn)出電影里的畫面來:我想起了《色戒》里湯唯扮演的王佳芝,穿著一襲熨帖的淺色風衣,里面是深藍色旗袍,隨著梁朝偉扮演的易先生一同去珠寶店挑選戒指的場景;《長恨歌》里,鄭秀文扮演的王琦瑤,穿著一襲綴滿了紅色花朵的黑旗袍,眉毛細而長,讓人生出一種天生的薄命之感;還有《茉莉花開》里的章子怡,穿著一襲淺綠色的紗質(zhì)旗袍,眼神里透露出迷惘和倔強……
旗袍總是給人以無限深沉的神秘感、歷史感和美感。我在城隍廟看見一家專拍民國風情相片的照相館,為顧客提供民國服裝和拍攝背景,門口的音響里一直循環(huán)播放著《上海灘》這首歌。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穿著旗袍照了相,那種又欣喜又害羞的心情真是難以言表。
人間有味是清歡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在去上海之前,我一直擔心會不習慣那里清淡的飲食。而在真正嘗過上海的美食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上海的小吃雖然清淡,卻格外鮮美爽口。沒有過多佐料的掩蓋,食物本身的鮮味反而得以更好地發(fā)揮,那美味真是沁人心脾。
上海最負盛名的小吃,大約是南翔小籠包。到了城隍廟,我自然要嘗一嘗。南翔小籠包與我以往吃過的小籠包相比有極大的不同,且不說味道如何,單是其精致的外形就讓人垂涎欲滴了。南翔小籠包,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皮薄、汁鮮、肉嫩、餡豐,一口咬下去,唇齒留香。因為是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還根據(jù)不同節(jié)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所以味道格外鮮美。南翔小籠包在蒸制時,在籠屜中以松針鋪底,因而有獨特的香味。關于湯包的吃法,有口訣這樣唱道:“輕輕咬,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p>
還有一道清淡鮮美的小吃——三鮮小餛飩,也讓我回味無窮。餛飩在四川被稱為“抄手”,上海的三鮮小餛飩與四川的抄手,味道卻是迥然不同。所謂“三鮮”,并不像我猜測的那般,以為餡料是由三種食材組成,而是純?nèi)獾酿W,配以由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組成的湯,湯燙而餛飩皮薄如紗,香氣撲鼻。
所謂“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樣清淡鮮美的“海味”,至今讓我念念不忘。我愛巴蜀的麻辣,但也愛上海的清淡,這就像紅玫瑰與白玫瑰一般,讓人難以取舍。
誰的小時代
郭敬明在《小時代》的開篇就這樣描寫上海:“每一天都有無數(shù)的人涌入這個飛快旋轉的城市——帶著他們的宏偉藍圖,或者肥皂泡的白日夢想;每一天,也有無數(shù)的人離開這個生硬冷漠的摩天大樓組成的森林——留下他們的眼淚……這是一個以光速往前發(fā)展的城市,旋轉的物欲和蓬勃的生機,把城市變得像地下迷宮一般錯綜復雜;這是一個匕首般鋒利的冷漠時代,在人的心臟上挖出一個又一個洞,然后埋進嘀嗒嘀嗒的炸彈。社會兩極的迅速分裂,活生生把人的靈魂撕成了兩半。我們躺在自己小小的被窩里,我們微茫得幾乎什么都不是?!?/p>
有人說,旅行,不過是從自己待膩了的地方,到另一個別人待膩了的地方。
在上海的短短幾日,我已切身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忙碌與沉重。身處如森林般茂密的高樓大廈中,每一個人都像螻蟻般渺小。但即便如此,也還有很多溫情的東西留在我的腦海里。比如和藹的阿姨們熱情地為我指路;吃飯的時候,收銀員在得知我是專程來上海參加作文比賽后,反復地問我這個比賽有什么參賽要求、今年的復賽題目是什么,眼里流露出對未來的希望……
上海,我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從此便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