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中國電影學派”研究專題(學術主持人:龔艷)
01 “中國電影學派”的緣起、脈絡和內(nèi)涵
——王海洲教授訪談
王海洲,龔 艷,曹 娟
07 面向強國,打造東方美學特質(zhì)的電影工業(yè)化體系
張 琦
11 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視野下的電影“賦比興”問題綜議
趙 斌
“墓室壁畫”研究專題(學術主持人:汪小洋)
17 墓室壁畫與絲綢之路的宗教美術創(chuàng)新研究
——兼論世界墓室壁畫的比較意義
汪小洋
23 瑪雅墓室壁畫的宗教意義
——以帕卡爾石棺線刻圖像為例
吳思佳
30 古代埃及墓室壁畫“彼岸時間觀”圖像研究
王詩曉
儺戲?qū)n}(學術主持人:劉禎)
35 儺堂戲的傳承形式新論
許鋼偉
43 從神樂看儺文化在日本的傳播
徐 卓
49 儺事場所流變初探
公蒗蒗
55 “昭明會”與貴池儺的關系研究
檀新建
藝術學理論
60 “危機”亦或“轉(zhuǎn)機”:杜威的“經(jīng)驗”觀念對當前藝術史研究困境的啟示
李曉燕
66 孔子“游于藝”與莊子“游心”思想辨析及其道藝關系
吳旦旦
戲劇研究
74 讖緯比興:偽滿戲劇發(fā)生的文化闡釋
徐明君
80 覺醒與解放
——論《終身大事》和《布谷鳥又叫了》中的婚姻自由問題
盧 暖
89 中國現(xiàn)代獨幕劇的30年(1919年-1949年)
——以劇本作品的思想觀念流變?yōu)橹骶€
苗 芳
97 古事今觀 經(jīng)典再現(xiàn)
——論魏明倫川劇《潘金蓮》的臺灣展演
徐 蔚
本土藝術
101 手工藝流變中的文化涵化現(xiàn)象
——以都勻水族剪紙為個案的調(diào)查研究
丁文濤
第二期
名家專訪
01 河洛古代墓葬與壁畫藝術的保護與研究
——徐嬋菲研究員訪談
韋昊昱,徐嬋菲
藝術學
11 《清史稿·藝術列傳》的“技術”譜系研究
李倍雷
“英國電影”研究專題(學術主持人:龔艷)
17 英國自由電影運動:激進的影像實驗與矛盾的社會表達
于麗娜
22 論英國新浪潮電影的“廚房水槽”現(xiàn)實主義的美學特征
羅顯勇
27 重返昔日輝煌
——英國電影國族認同的傳統(tǒng)與繼承
黃 欣
33 后現(xiàn)代語境下英國女性電影導演的四種格式塔
濮 波
美術學
40 當代中國書法創(chuàng)作體系中的日本因素
孫 列,劉仲林,崔之進
47 張英傳世書作及其書法教育觀考論
熊言安
53 小題材繪畫的魅力要素
徐 娜
57 論王士禛畫論對高鳳翰人物畫的影響
付曉璐
63 近代留日學生對中國美術教育模式的改革
崔之進,袁競雄
儺戲?qū)n}
72 梅山儺祖蚩尤漢化始于張虎抗元說
李新吾,李志勇,李新民
84 比較文學視域下的中國儺戲與日本能劇研究
潘貴民
“音樂與身份”研究專題(學術主持人:趙倩)
89 音樂家-知識分子:19世紀俄國民族主義音樂家的新身份
劉 瑩
94 身體行為與文化認同
——論壯族布傣天琴中立音的生成
邱 晨
100 古樂傳承與身份認同
——以王圈音樂會拜師儀式為例
趙丹蕾
第三期
名家訪談
01 京劇《大面》服裝設計中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王立君設計師訪談
王立君,危 怡
“電影服裝”研究專題(學術主持人:龔艷)
07 電影服裝對時尚流行趨勢的影響
孫田田
12 電影《俐侎阿朵》中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敘事功能
張國云
16 韓國影視劇的女性形象設計解讀
——以電視劇《迷霧》女主角為例
卜曉風
“視覺現(xiàn)代性”研究專題
21 貝倫森與現(xiàn)代藝術批評
黃 莎
28 現(xiàn)代性、繪畫與注意力的譜系
——論喬納森·克拉里的視覺考古學
劉 超
戲曲專題(學術主持人:張婷婷)
33 眉戶唱腔曲牌結(jié)構(gòu)的演變與眉戶戲的形成和發(fā)展
崔金明
41 《磨塵鑒》《新編磨塵鑒》《醉楊妃》與梅蘭芳版《貴妃醉酒》辨析
俞麗偉
51 民國英文報刊對中國戲曲活動的報道研究(1911—1938)
——以民國《大陸報》為中心
藍 穎
56 回歸學術:“仁心說、學心聽、公心辯”
——《戲曲:批評與立場》述評
焦振文
設計學
62 中國古代設計藝術思想研究的可行性探討
孫長初
69 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游具設計美學的傳承與流變
——以余杭油紙傘為研究對象
秦菊英,楊永欣
75 國際科學期刊封面“中國元素”美感傳播初探
崔之進,姚曉
80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審美之維
馬順生,曾春蓉
藝術人類學
84 人類學視角下民間藝人身份認同探析
何 佳
89 游燈與破獄:九曲黃河燈陣的儀式象征
賈利濤
美術學
96 由“法”到“意”的飛躍
——倪瓚山水畫研究
王 惠
102 北齊武平三年馬仕悅等造佛石像碑研究
王 穎
第四期
名家專稿
01 “瓷”,憑什么你是“中國”?
侯樣祥
“現(xiàn)當代藝術”研究專題
21 材料·技術·觀念:瓷與當代藝術
——雕塑家李玉端訪談
李玉端,劉 劍
26 斷裂·懸置·反身性:1980年代以來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實踐維度
宋 濤
32 羅曼蒂克的終結(jié):兩種藝術區(qū)的社會變遷
秦 竩
藝術學
37 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
——宗白華對中國美學與藝術的新闡釋
蔡洞峰
43 文道關系中的藝術智慧與價值新釋
李 韜
“貴州電影”研究專題(學術主持人:龔艷)
49 貴州電影的歷史及美學
——兼論“新西部電影”是否可以成立
支菲娜
56 作為一種文化生產(chǎn)的藝術電影:畢贛現(xiàn)象及其內(nèi)蘊問題
范 倍
61 “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
——關于陸慶屹創(chuàng)作《四個春天》的網(wǎng)絡民族志研究手記
張玉霞
65 被時間圍困的空間
——《路邊野餐》的敘事空間建構(gòu)
趙瑾怡
儺戲?qū)n}
70 美學視域下中國西南地區(qū)儺面具蠡論
王 韌
75 湘中梅山儺戲傳承現(xiàn)狀與解困論析
——以梅山儺戲代表性壇班陽君壇為例
徐 益,翟婧媛
藝術人類學
78 “群眾路線”作為藝術介入社會的中國經(jīng)驗
周彥華
87 地方文化精英對非遺保護的作用
——以瑞安木活字印刷術的研究與保護為例
翟風儉
美術學
92 雅靜秀潤神情軒朗
——陳巨來篆刻藝術的審美追求
龍 紅,周子渝
舞蹈學
101 林懷民“云門舞集”的舞蹈“別現(xiàn)代”表現(xiàn)
史 紅
第五期
名家訪談
01 “我一定還是會回到商業(yè)片”
——連奕琦導演訪談
黃鐘軍,連奕琦
“臺灣電影”研究專題(學術主持人:龔艷)
09 臺灣與大陸電影合作的類型回顧及未來展望
許 樂
13 臺灣電影佛教元素與論述初探
張侃侃
18 臺灣青春電影的散文敘事結(jié)構(gòu)
楊欣茹
“電影史”研究專題(學術主持人:龔艷)
25 關于中國電影史研究主體性爭論的再思考
檀秋文
33 “十七年”時期電影歷史敘事批判概述及其影響
儲雙月
40 “印象”中的印象:伊文思《愚公移山》上海部分再研究
李東鵬
藝術人類學
46 從“漢服”到“華服”:當代中國人對“民族服裝”的建構(gòu)與訴求
周 星,楊 娜,張夢玥
56 民族服飾的符號功能與倫理秩序的建構(gòu)
——以苗族服飾為例
安麗哲
62 “些子景”·“微型盆景”·“多肉”
——現(xiàn)代審美視角下微縮景觀的可發(fā)展性
范新玉
藝術學
70 中國夏商周時期藝術產(chǎn)業(yè)管理制度研究
張 波
75 填充與排除:阿甘本生命政治的藝術捕捉機制
周燕妮
美術學
81 畢加索的《阿維農(nóng)少女》與人格困境
邵 明
“古琴”研究專題(學術主持人:趙倩)
88 古代女性題材琴曲述考
潘 斌
96 多向度視域下的宋代古琴音樂特征探究
楊 娟
101 從明清琴畫之論看文人藝術的美學共性與差異
張詩揚
第六期
名家訪談
01 巖畫、身份認同與原住民性
羅伯特·萊頓 文,關 祎 譯
藝術人類學
13 藝術人類學共同體與文化建構(gòu)
——2019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術研討會研究熱點評析
安麗哲
19 自信與內(nèi)?。荷贁?shù)民族地區(qū)公共藝術的地域文化承傳功用與嬗變
石慶秘,康曉蘊,金 慧,李伊凡
“戰(zhàn)爭、犯罪題材電影”研究專題(學術主持人:龔艷)
25 中美戰(zhàn)爭題材電影文本的文化分析
江 凌, 傅曉敏
39 冷戰(zhàn)暴力下的非轉(zhuǎn)向長期罪犯:以紀錄片《送還》為分析材料
劉忠波
44 在“政治化”與“電影化”之間的艱難抉擇
——新世紀以來中國戰(zhàn)爭片的幾個新變化
龔金平
戲曲專題
50 藝術與時勢的互動:袁雪芬戲曲生涯的選擇與變革
李 松,馮紫璇
58 關索戲:宗教性追求與戲曲化表征
王佳磊
“電影研究方法與視角”專題(學術主持人:龔艷)
62 美國電影檢查制度興廢的宗教動因
王生智
72 我城·異域·強國:近年香港警匪片的敘事空間策略
許 樂
76 高清數(shù)字地圖對古代題材影視劇敘事清晰度的強化與引領
楊新磊,楊 艷
書法專題
83 曲度與書法演進之關聯(lián)
馬 草
88 由張惠言與錢伯炯、鄧石如的交游論及其篆書
楊 帆
96 生成、初變與堅守:古代書法文化的審美理想摭談
唐 波
102 姚華:民國通才 藝苑翹楚
張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