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菲
琉璃,亦作“瑠璃”,其色澤光潤,流云益彩。中國古代起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品中獲得的,經(jīng)過提煉加工然后制成琉璃,所以琉璃是一種工藝過程,而不是一種原料。琉璃的顏色多種多樣,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玻璃是一種無規(guī)則結(jié)構(gòu)的非晶態(tài)固體。它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被廣泛應用于建筑物,用來隔風透光,屬于混合物。另有混入了某些金屬的氧化物或者鹽類而顯現(xiàn)出顏色的有色玻璃和通過物理或者化學方法制得的鋼化玻璃等。有時把一些透明的塑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稱作有機玻璃。
如何區(qū)分琉璃與玻璃?從概念上來說,琉璃是中國古代對玻璃的稱呼,是狹隘的玻璃說法,琉璃只是玻璃的一個種類,其范疇遠較玻璃要小。從文獻記載來說,在中國所有的佛經(jīng)中,佛家七寶的前五類是公認的,即金、銀、琉璃、硨磲、瑪瑙,后兩類有說是水晶、珊瑚、珍珠的,有說是琥珀、玻璃、玫瑰的,不一而足,但足以說明琉璃是公認的佛家寶物,與水晶、玻璃是截然不同的。從觸摸感覺上來說,琉璃手感滑潤,輕輕敲擊會有金屬之音。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就是真正的琉璃不割手,而一般普通的玻璃或者啤酒瓶做的琉璃很容易傷手,造成劃傷。從顏色上來說,琉璃的顏色更加豐富多彩,雖然玻璃可以有不同的顏色,但全部以純色為主,混合后會爆裂或者混濁;而琉璃可以由多種顏色混成,且通透如故。從成分上來說,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琉璃的成分比較復雜,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鉛。從透光度和光澤度來說,在當代考古學的范疇中把透明的稱之為“玻璃”,把不透明的稱之為“料器”,把半透明的稱之為“琉璃”,這種區(qū)分法在近代才開始流行。琉璃的光澤度天生就沒有玻璃那么明亮,在琉璃原料煅燒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氣泡成為其鮮明的特點。
知道琉璃的人頗多,尤其在古代,只有真正的王族才能使用琉璃制品。隨著漢文化的人為斷層出現(xiàn),漢王室的許多技藝也失傳了,琉璃就在其中,所以到了明清,琉璃就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有了。大約在元代,中國的琉璃工藝散落到了西方,在中世紀威尼斯一代演化成了玻璃,西方的許多文明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不過都沒有保持原汁原味的技法,琉璃與玻璃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無論材料還是工藝抑或文化,都有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