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拔的是繩子,為什么不叫“拔繩”?
“拔河”的名稱與其來源有關(guān)。據(jù)唐代《封氏聞見記》記載,拔河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國水軍。當(dāng)時楚國水軍發(fā)明了一種叫做“牽鉤”(又叫“鉤拒”)的兵器,可以在水戰(zhàn)中鉤住敵船,使其無法逃脫。后來,敵軍也仿制了這種兵器,戰(zhàn)斗中你鈞我拒地拼力氣,力大的一方往往能取勝。士兵們把這種方法帶到民間,逐漸演變成斗力比賽的鉤拒戰(zhàn)。
到唐代,鉤拒戰(zhàn)已廣泛開展,并由水上擴大到陸地上,鉤拒改用麻繩。在大繩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兩邊劃兩條豎線,稱為河界線。比賽時以河界線為勝負標(biāo)志,所以改稱“拔河”。
白居易為什么被稱為“詩魔”?
很多詩人有別號,李白被譽為“詩仙”,杜甫被譽為“詩圣”,王維被譽為“詩佛”,而白居易則被譽為“詩魔”。
這是因為白居易寫詩非常用心刻苦,他自己在《醇吟》詩中曾寫道:“酒狂又引詩魔發(fā),日午悲吟到日西。”過分的誦讀和書寫,竟然到了“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的地步。白居易勤奮如斯,一生創(chuàng)作詩歌達三千多酋,所以人稱“詩魔”。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非凡成就,對后世影響極大,還被譽為“詩王”。
古代的清關(guān)為什么被稱為“青天”?
青天的本義指藍色的天空,而在古代,一些體恤民情、為民請命、清正廉潔的官員,也被人們稱為“青天”,甚至被稱為“青天大老爺”,這是為什么呢?
古時候,人們對“天”是十分敬畏的,沒有烏云遮擋的湛藍天空,象征著政治或社會環(huán)境的清明。所以人們渴望有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清官能夠為民做主,秉公斷案。即使面對違法亂紀(jì)的“皇親國戚”,清官們也毫不留情,以他們的剛正不阿來替“天”行道。這也是百姓對統(tǒng)治階層最為深刻的期待,尤其是在百姓有重大冤情的時候,這種期待就顯得更為迫切。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青天”名垂青史,百世流芳,如“包青天”包拯、“海青天”海瑞、“況青天”況鐘等。
“七絕圣手”是誰?
在唐代,有個詩人非常擅長七言絕句,被稱為“七絕圣手”,他就是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從數(shù)量來說,王昌齡流傳下來的七言絕句有七十四首,在初、盛唐時期的詩人中,可算佼佼者。他的七言絕句寫得文采斐然,氣勢雄渾,壯美瑰麗,尤其是邊塞詩作,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由于王昌齡最專于七言絕句,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稱其為“七絕圣手”。他還被譽為“詩天子”。
堂·吉訶德為什么不能稱為“唐先生”?
堂·吉訶德的原名是阿隆索·吉哈諾,一個年近五十的沒落鄉(xiāng)村紳士,本沒有資格稱“堂”。因為,古時西班牙有一定地位的男子才稱“堂”(女的則用“堂娜”),這和中國古代的“子”很相似,比如“孔子”
“子墨子”“孫子”等,“子”就表示尊稱。阿隆索·吉哈諾為了做騎士,去當(dāng)游俠,便改了名字,“不客氣”地為自己取了“堂·吉訶德”這個婦孺皆知的大名,書中他還因改名之事被人鄙視、嘲笑過。
因而,稱堂·吉訶德為“堂先生”并不妥當(dāng),“堂”并非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