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要:蘇軾是宋代文化孕育的曠世奇才,他留下的大量詩詞作品中,既有為國為民實現(xiàn)理想的豪情篇,又有表現(xiàn)友情、愛情、親情等內(nèi)心感情的真情篇。其中或含蓄蘊籍或自然流露,無不貫穿著他的真性情,蘇詞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蘇詞中蘇軾反映出的人情美、人性美,特別是其間的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使得蘇詞成為風格多樣經(jīng)久彌新的千古絕唱。
關(guān)鍵詞:蘇軾詩詞;親情;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
中國古典詩詞注重抒情寫景,善于表現(xiàn)友情、愛情、親情,以及其他各種復雜細微的個人情感,這形成中國詩詞的一個強大的傳統(tǒng)。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詩詞幾乎從一開始就具有“發(fā)乎情,止于禮”的特點。情感的表達比較節(jié)制、內(nèi)斂、含蓄,有別于西方的詩歌風格。生活在宋代官場的蘇軾是宋代文化孕育的曠世奇才,三次遭貶,復雜的生活閱歷豐富了他的感情。他留下的大量詞作中,既有為國為民實現(xiàn)理想的豪情篇,又有表現(xiàn)友情、愛情、親情等內(nèi)心感情的真情篇。其中或含蓄蘊籍或自然流露,無不貫穿著他的真性情,這是一種人所不及的天才流露與真情外化,而決非匠人式的刻畫與雕琢。這些作品讓我看到了全方位有血有肉的蘇東坡,通過詞作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男人的儒雅大氣,重情體貼。蘇詞無論豪放曠達或纏綿空靈,其詞作無不流動著作者真摯的情感,從而使其詞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可以說蘇軾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真情融注成了這些流傳千古的藝術(shù)珍品。人們眼中的蘇軾,總是堅強、樂觀、不卑不亢,用情至深。蘇詞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蘇詞中蘇軾反映出的人情美、人性美,特別是其間的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使得蘇詞成為風格多樣經(jīng)久彌新的千古絕唱。
一、親子情,恩愛之刃割柔腸
蘇軾是一個多才多藝而情感豐富的奇才,他對家人朋友的誠摯情感成了他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作源泉。蘇軾出生于一個富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祖父蘇序不識字,但人品智慧不凡,慷慨大方,豪爽善飲,他的這些特點在孫子蘇軾的身上得以發(fā)揚光大。父親蘇洵“為人聰明,辯智過人”,早年不樂舉業(yè),至二十七歲始發(fā)憤讀書,“遂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他對兒子們的教育和影響非同一般。
“何況人間父子情,炙手可熱心可寒”,蘇軾父子更像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相互幫助鼓勵的朋友。
蘇軾的大兒子叫蘇邁,次子叫蘇迨,三子叫蘇過,名字全帶“走之兒”。 元豐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二十一歲的朝云為蘇軾生下一個兒子。這孩子看上去很像東坡,尤其是眉眼和額角,都有乃父之神韻,令蘇軾十分欣喜。在那一段時間里,蘇軾正遵父親遺命,接替他為《易經(jīng)》作《傳》,于是他用《易經(jīng)》中的第三十七卦“遁”,給新生的兒子命名。“遁”是遠離政治旋渦、消遁、歸隱的意思,這一卦的爻辭中說:“嘉遁,貞吉”,“好遁,君子吉”,可見這個名字,既寓有自己遠遁世外之義,又包含著對兒子的諸多美好祝愿。
在幹兒滿月的時候,東坡召集全家,依照當?shù)仫L俗,舉行一個隆重的洗兒會,他又將自己的心思向眾人講了一遍,同時寫下一首絕句: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然而命運就是如此乖戾,你愈想無災無難,上蒼偏偏就不讓你安生。元豐七年三月,蘇軾又接到詔命,將他改為汝州團練副使,易地京西北路安置。蘇軾接到詔令后不敢怠慢,四月中旬便攜家啟程,再度沿江東下,以借道運河、淮河再去京西。這是當年閏之和朝云投奔他來黃州時的路線,三個月左右的江河行船,讓蘇軾的乳母任奶媽在途中染上重病,到黃州不久便逝去,子由也因此損失了幼小的愛女。這次朝云所生的幹兒才半歲左右,怎禁得五月以后的暑熱天氣、江上風吹汗蒸?七月二十八日,當他們的船停泊在金陵江岸時,小小的幹兒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懷抱里。?吾年四十九,羈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兒,眉角生已似。∕?未期觀所好,蹁躚逐書史。∕??搖頭卻梨栗,似識非分恥。∕?吾老常鮮歡,賴此一笑喜。
這首詩題目很長:《去歲九月二十七日,在黃州生子遁,小名幹兒,頎然穎異。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詩哭之》,其實也是詩序。從上面文字中,可以看到東坡對兒子的喜愛:看到孩子對他的詩書感興趣,便以為他將來又是塊讀書的料;孩子搖頭不要梨果,即認為是像孔融那樣懂得仁讓之禮。年近半百的東坡先生,因為添了這個兒子,郁郁寡歡的心情得到莫大的撫慰。然而剛剛半年,孩子就意外夭折,這使他陷入極度悲慟之中。為此蘇軾深深地自責著,甚至認為幹兒之死,是受到自己的連累:?忽然遭奪去,惡業(yè)我累爾!∕衣薪那免俗,變滅須臾耳。∕?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
東坡的哀傷已近極至,朝云的悲痛可想而知。詩的第二首,直接述說此時的朝云: 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
這種讓人哀毀的詩句,既可視作人生苦難的“詩史”,也是東坡與朝云相知相慰的告白。尤其是“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這兩句,不是情摯意切愛那女人、那孩子,不是生活中對她們精心呵護的人,怎會將老媽子眼中的情景寫進詩內(nèi)? 東坡不斷追悔,不停地埋怨自己: 儲藥如丘山,臨病更求方。∕?仍將恩愛刃,割此衰老腸。
“醫(yī)不自醫(yī),卜不自卜”,這是古人的一句俗話。也許幹兒全由通曉醫(yī)道的東坡自己醫(yī)治,還不至于離他而去,可他實在太珍愛這個孩子了,萬一幹兒在他手下有個好歹,他那“多情”善感的心,哪里擔戴得起?越是小心,就越麻煩,惡果出現(xiàn)了,孩子死掉了!一把沾滿夫妻情、父子情的“恩愛刀”,真要將東坡的腸子割成碎。?十七年后,東坡先生也在七月二十八日仙逝,他與小兒子蘇遁,共擔著同一個忌日。
二、兄弟情,相知相勉,隱悲感于豁達樂觀之中
蘇轍說蘇軾:“撫我則兄,誨我則師?!?/p>
蘇軾說蘇轍:“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p>
“軾”意指車上的扶手,“轍”意為車碾過的痕跡。想當初蘇洵為兩個兒子起名字的時候,沒想到兩個兒子日后無論在家庭、仕途,還是在文學上都如此相得益彰。
蘇軾兄弟二人從小在一起讀書,未曾一日相離。蘇轍在中說:“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對這種手足相依的親情更詳細的描述是:“手腳之愛,平生一人。幼而無師,受業(yè)先君。兄敏我愚,賴以有聞。寒暑相從,逮壯而分。”是兄弟,更是知己。
蘇軾、蘇轍兄弟的手足情,與他們的文學成就一樣,永遠是歷史長卷中璀璨奪目的華章。而蘇軾將這種并肩攜手、患難與共的手足親情,貫注于詞作之中,那一首首發(fā)自肺腑、貫注著充沛真情實感的關(guān)于兄弟親情的詞便如汩汩清泉噴涌出世。
晚唐五代的詞描寫男女柔情的不計其數(shù),而對于兄弟親情卻絕少涉及。蘇軾的一些關(guān)于兄弟親情的詞,比起當時籠罩文壇的艷科詞,不管在思想上還是藝術(shù)上,都給人以新鮮的感覺。《滿江紅 .懷子由作》便是這類詞中比較著名的一篇: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游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fā)。∕一尊酒,黃河側(cè)。∕?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馀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這首詞是蘇軾在穎州任知府時作的,詞的上片即景生情,抒發(fā)了“恨此生長向別離中”的深深感慨。下片追憶從前多次的相會與離別,希望能有機會與弟弟見一面,詞的語言蒼勁渾厚,寄寓深遠,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讀來頗為動人。
蘇軾中秋懷人之作,大多為子由而發(fā),其中一首《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更是成為千古絕唱: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兄弟情意甚篤,寫作此詞時,他與蘇轍已有六年沒見面了。時至中秋,蘇軾望月思弟,生出無窮悲歡之感,故有此作。全詞以明月為線索,處處詠月,同時也處處在抒發(fā)人的主觀情感,生發(fā)人生感慨,是對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詞中貫穿著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曠達情懷收尾,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境界壯美,融抒情、寫景、說理于一爐,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這首詞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情理具佳,頗耐人尋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正是對此詞的高度評價。
正所謂“兄唱弟隨”,在蘇軾寫了《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十年,蘇轍也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 .徐州中秋》來回贈其兄。
當時蘇軾出任徐州知府,四月離家赴任。蘇轍與之同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臨別之際,適逢中秋佳節(jié),他們一同泛舟賞月,蘇轍就寫了這首詞來告別其兄。蘇軾讀了也即席寫了一首同調(diào)和韻之作,序中云:“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diào)歌頭》⑦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詞中抒寫二人久別重逢接著又將分別的依依難舍之情。全篇語調(diào)凄涼,籠罩著濃厚的“愁”與“憂”的氣氛,生動地表現(xiàn)出蘇軾兄弟親密無間的手足之情。
自從踏上官宦仕途之路,蘇軾兄弟二人的命運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的政治見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極諫。他們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難。當兄長被一貶再貶時,弟弟也因為受牽連而日子很不好過,但做弟弟的從來未有過絲毫怨言。
在遭遇“烏臺詩案”時,蘇轍愿意以自己的官爵為長兄蘇軾贖罪,結(jié)果被貶為筠州監(jiān)酒。常言道:“患難見真情”,兄弟間的手足真情在患難時更顯得彌足珍貴。后來蘇軾第三次被貶,居于儋州,位于海南,而蘇轍也因為哥哥而受牽連被貶雷州。東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蘇軾的另一名篇《西江月》也正是在這個時候?qū)懙模?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夜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兄弟二人同時遭貶,患難與共,倍覺情篤?!爸星镎l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如此兄弟之情堪稱模范。
蘇軾、蘇轍兄弟與三門峽也有著不解之緣,蘇轍作有《懷澠池寄子瞻兄》⑧一詩,蘇軾則依弟詩韻作和詩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⑨。一唱一和間,兄弟間互相珍重的心情躍然而現(xiàn)。
在中國古代作家中,蘇軾、蘇轍不愧為一對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也正因為兄弟情深,才使蘇軾的詩詞蘊涵著濃濃的親情,閃爍著人性的光芒。
三、夫妻情,至真至誠,豪放婉約總關(guān)情
十五歲的王弗嫁給了十八歲的蘇軾,在十一年的共同生活中,王弗曾經(jīng)陪伴蘇軾紅袖添香,熬過了寒窗苦讀的寂寞,也曾經(jīng)歷了蘇軾春風得意,感受金榜題名的風光。他們不僅僅是一對少年夫妻,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伴侶。蘇軾對王弗的感情很深,王弗的芳齡早逝對蘇軾來說失去的不僅是一位妻子,更是心靈上的依靠與慰藉。王弗去世十年后,即乙卯年(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在密州做知縣的蘇軾寫了一首懷念亡妻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詩可謂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辭藻,吐露的全是真情。就這樣一首洗盡鉛華、如出天籟的小詞,九百多年來,撥動了多少文人騷客的心弦,又使多少讀者泫然涕下!究其原因,就是此詞以深摯的真情取勝。對亡妻的深切懷念的真情是此詞的靈魂。
夫妻之情可謂人生的至性至情,喪妻之痛可謂噬心鏤骨之痛。此詞的成功在于詩人在短短的一首小詞不達意中,沉痛地表現(xiàn)了這種至性至情、噬心鏤骨的生命體驗。
由于蘇軾妻子的墳墓在四川彭山縣,距密州數(shù)千里,所以詩人無法去妻子墳前傾訴凄涼。如果說“十年生死”是時間的隔絕,那么“千里孤墳”則是空間的阻斷。時空的無情反襯詩人的有情。詩人設想,縱然妻子生還重逢,一定不會認出自己了。十年來詩人宦海沉浮,屢受打擊,官一貶再貶,奔波勞碌,使自己滿面塵土,加上對亡妻的日日夜夜的思念的痛苦的折磨,使他兩鬢如霜。這不僅使思妻之情更深一層,而且還飽含著詩人“歲不我與”的自傷和感喟。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在夢里看到自己美麗的妻子在小軒窗里,精心梳妝打扮,這個夢境是王弗在世時候給詩人留下的美好回憶。此時此刻,夫妻應該要好好痛敘衷腸,一解十年來的相思之苦。但是這畢竟的夢境,只見她沒有言語,只有深情相顧,淚流千行!這種欲說無語的無奈增加了痛苦和遺憾!
蘇軾與王弗情深意篤,每年正月二十(王弗忌日),蘇軾都難以在家中安坐,他總愛出門尋找梅花,以寄托對王弗的無限哀思。
幾年后,蘇軾續(xù)弦,新娘是前妻的堂妹王閏之,溫柔順從的閏之是他在文學生活中最活躍時期的伴侶。王閏之一度讓蘇軾快樂依賴。在別徐州時,他寫過一首詞《江城子》表達了他對閏之的依戀。
王弗、王閏之姐妹先后陪伴蘇軾走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歲月。王弗的聰敏智慧幫助蘇軾走向成熟,王閏之的細心照顧帶給了蘇軾最溫暖的體貼,但在蘇軾的生命中,還有另外一位值得書寫的女子。
蘇軾喜愛梅花,在他的筆下,梅花除了與王弗有關(guān),涉及最多的便是朝云。在贊頌梅花的過程中,蘇軾既與王弗有通感,也與朝云心相連,仿佛在向人們暗示著,朝云便是王弗的再現(xiàn)和擴展。
侍妾朝云讓蘇軾的人生充滿了浪漫與多情,她雖身份卑微,卻能給蘇軾精神上的理解和愉悅?!安缓蠒r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更思卿”。蘇軾曾多次把朝云比作天女,朝云跟隨東坡到惠洲,不久,她在西湖邊走完了自己三十四年的人生之路。朝云一直陪蘇軾宦海沉浮,在黃洲時東坡高唱一曲《滿庭芳》,心里想著念著的便是朝云:三十三年,今誰存者?∕算只君與長江。∕
凌然蒼檜,霜干苦難雙。∕聞道司州古縣,云溪上、竹鄔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寧肯過吾邦?∕匆匆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飲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夢里、相對殘紅。∕歌聲斷,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元豐六年(1083),21歲的朝云身懷六甲,蘇軾欣喜之余寫了一首《蝶戀花》: 玉枕冰寒消暑氣。∕?碧簟紗廚,向午朦朧睡。∕?鶯舌惺忪如會意,∕?無端畫扇驚飛起。∕?雨后初涼生水際。∕?人面桃花,的的遙相似。∕?眼看紅芳猶抱蕊,∕?叢中已結(jié)新蓮子。∕
有人僅憑《珠玉詞》中曾有“人面荷花”,便將這首含有“人面桃花”的佳作判給了晏殊。自從唐人崔護在《題都城南莊》里吟罷“人面桃花相映紅”,后人再將“人面”之后改綴荷花、杏花、杜鵑花,無疑皆類笨伯。其實蘇軾這首詞寫于盛夏暑際,哪里還有“的的”(光鮮動人之意)桃花可看?“眼看紅芳猶抱蕊,叢中已結(jié)新蓮子”,分明是暗喻身懷六甲的朝云,是《紅梅三首》中“抱叢暗蕊初含子”的自然延續(xù)。
朝云與東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謂一舉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對方的用意,東坡所寫的詩詞,哪怕是輕描淡寫地涉及往事,也會引起朝云的感傷。最典型的莫過于東坡在嶺南所寫的《蝶戀花》詞: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據(jù)說東坡寫完此詞,便讓朝云去唱,朝云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時,就“掩抑惆悵”,不勝傷悲,哭而止聲。東坡問她怎么回事?朝云答道:“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
“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句,既有屈原《離騷》的“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之哀,又含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之嘆,復蘊牛希濟《生查子》詞中“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之意,朝云除了哀痛她隨先生一道淪落天涯之外,還會想到先生在汴京時寫給諸位姐妹的“水連芳草月連云”(《蝶戀花·春情》),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一語,勢必會讓朝云想到先生在密州時寫的“巷陌秋千……苦被多情相折挫”(《蝶戀花》),這首詞雖然只有六十個字,卻將東坡與她的往事前緣全都溶入,怎能不讓朝云浮想聯(lián)翩,涕淚潸然?
沒有黃洲就沒有蘇軾,沒有惠洲就沒有朝云。朝云有一顆與蘇軾相通的心,只需相視一笑,便了然于心。他對朝云的憐愛讓他的詞在黃洲閃爍永久的神采,讓他在黃洲營筑雪堂,躬耕東坡,醞釀千古絕唱。三個女子各個不同卻個個精彩,她們激發(fā)了蘇軾潛在的靈感與情感,使蘇軾的作品充滿了情味。
沒有情就沒有文學作品。一千年來,為什么中國歷代都有那么多人熱愛這位大詩人,我極力想分析出這種緣故,蘇軾的為人,情至深,義至重,于宇宙萬物人生,感受極敏銳而見理深透,加之才氣過人,常以瀟灑之筆寫出,如不著力而成,世人以為曠達,實則悲感最深。為父兄,為丈夫,他都有一份誠摯的關(guān)愛之心,無情則不能為文,特別是終其一生的親情更成了蘇軾詞作中的反復吟詠的主題。也正是親情成就了他詞作的巨大魅力。
參考文獻:
[1]《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1日出版。
[2]《蘇軾詞/宋詞名家朗讀》,作者:[宋]蘇軾,劉石評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3月1日出版。
[3]《宋詞鑒賞辭典》(賀新輝 ?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年3月第1版 ?,1989年第 4次印刷 , 總1394頁。
[4]《東坡選集》(徐永年 ?曹慕樊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總736頁。
[5]湖南常德市一中楊智慧《蘇軾的逆境人生和文化內(nèi)涵探微》,2005年9月1日發(fā)表于《高中語文備課天地》
[6]《蘇軾海南詩文選注》(范會俊 ?主逸輝 ?選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0年第1版第1次印刷 , 總277頁。
[7]《蘇軾詩選注》(吳鷺山 ?夏承壽 ?蕭眉 ?合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總284頁。
[8]《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 1997年7月第1版,1998年第2次印刷,總518頁。
注釋:
1)、①②語出歐陽修的《老蘇先生墓志銘》;
2)、③語出李清照的《漱玉詞》,哀告其公公趙挺之;
3)、④語出《蘇軾作品集》中《洗兒戲作》;
4)、⑤語出《蘇東坡傳》;
5)⑥《水調(diào)歌頭 .徐州中秋》: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6)、⑦蘇軾《水調(diào)歌頭》以寄子由: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xiāng)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7)、⑧蘇轍作有《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8)、⑨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9)、⑩蘇軾《江城子》表達了他對閏之的依戀: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余如許?∕春縱在,與誰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