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倩 盧巖 王晨
摘 要:社會就是人與人的組合體,形形色色的人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因素,形成了社會群體中相對弱勢的特殊群體。而他們在各自的社會生活中常常受到來自相對強勢一方的侵害,由于資源優(yōu)勢或生理差異原因,這些侵害極易在社會生活中發(fā)生。
關鍵詞:醉酒者違法犯罪;精神患者犯罪
一、談懷孕婦女違法犯罪的論處
(一)我國法律對懷孕婦女違法在刑事訴訟中的特別保護
我國刑事訴訟活動中,由于懷孕婦女生理上的特殊性,司法政策給予了特殊保護,但一些婦女利用利用法律的“寬容”,在實施違法犯罪后以此為“保護傘”,逃避打擊,同時也正是法律的“寬容”,導致偵查機關和審判機關無法順利訴訟或判決偏離正軌渠道。
我國刑事訴訟法律,對懷孕婦女違法在刑事訴訟中的特別保護主要體現(xiàn)在:
(1)《刑法》第四十九條:“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2)《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對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審或者監(jiān)視居住的辦法”。
由《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兩部法律可知,懷孕婦女違法犯罪,立法上主要是采取適當?shù)谋Wo措施,而有別于對一般違法犯罪的處置。
(二)對懷孕犯罪婦女進行的刑罰執(zhí)行措施
僅僅依靠現(xiàn)行的法律,要解決好懷孕或哺乳婦女違法犯罪的問題,是不夠的。要建立專門的法律,體現(xiàn)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又體現(xiàn)對懷孕或哺乳婦女以及嬰兒等特殊群體的人性照顧。
一是對懷孕婦女犯罪施行分類刑罰。《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懷孕或哺乳自己不滿一周歲嬰兒的給予處罰不執(zhí)行拘留。
二是考慮嬰兒的監(jiān)護權問題。懷孕婦女在人身性質上是雙重身份,除自身個體外,還是嬰兒的必須看護人,母親的違法犯罪對嬰兒無疑會帶了很大的陰影,甚至有的還會教唆、引誘、指使、利用嬰兒實施犯罪。
三是嬰兒或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職責的履行問題?!睹穹ā冯m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監(jiān)護
人的職責,但懷孕婦女違法犯罪不能僅由家庭承擔所有的責任。
四是對懷孕或哺乳婦女實行特殊審理程序。懷孕或哺乳婦女所犯罪行通常手段和情節(jié)上都不會十分嚴重,是否可以規(guī)定依照人民法院的審判級別或案件的性質對懷孕或哺乳婦女犯罪實行分類審判。
二、淺析醉酒犯罪與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四款規(guī)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但醉酒的不同類型對自然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是有一定影響的。
醉酒犯罪如何承擔刑事責任:
1、醉灑的人如果屬于病理性醉灑,經(jīng)鑒定屬于精神障礙,這種情況應適用刑法中關于精神病承擔刑事責任的規(guī)定,純粹的精神病完全不承擔刑事責任。另外有一種情況要注意,就是當事人知道了自己有病理性醉灑的現(xiàn)象后,為了實施犯罪而故意使自己醉酒的,應按普通醉酒處理,承擔完全刑事責任。
2、對普通性醉酒應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這里又分幾種情況:
第一,醉酒的人在飲酒之初并無犯罪故意,只是因喝酒后使自己陷入心神喪失或精神耗弱狀態(tài),在別人的鼓動下或在外界環(huán)境的誘惑下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這種情形的犯罪,一般都會視情況從輕或減輕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酒后引發(fā)的交通肇事罪這種情況最多。
第二、喝酒前就有犯罪的故意,只是想借酒壯膽,這種情況毫無疑問應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
目前,雖然刑法第十八條第四款只籠統(tǒng)規(guī)定了醉酒應承擔刑事責任,但在司法實踐中,對醉酒后的量刑處罰在掌握上與沒醉灑的處罰還是有所區(qū)別的。總之,對醉酒行為我們要客觀地進行分析,根據(jù)醉酒的不同情況對刑事責任加以區(qū)分,這樣才有利于司法實踐中正確對醉酒者定罪量刑。
三、究精神患者對法律觸犯的刑事責任與制度完善
近年來,精神病人犯罪數(shù)量不斷增加,致人重傷或死亡的事件不斷發(fā)生,這不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安全,而且也給社會和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雖然我國在該問題的監(jiān)管上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但還不夠完善,仍具有較大的研究完善空間。
(一)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問題
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會受到社會輿論和文化的影響。精神病人刑事責任的判定本來是一個法律問題,判定的結果和適用刑罰都應當嚴格依法進行。
(二)精神病人刑事責任制度的完善
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制度旨在保障精神病人的基本人權,體現(xiàn)了法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于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求解決的途徑:
首先,對于司法精神病鑒定的決定主體單一的問題,可以借鑒國外的處理措施。在美國,辦案人員要以主動的姿態(tài)向鑒定醫(yī)生了解被鑒定人的詳細醫(yī)學情況,不懂的醫(yī)學問題及時弄明白。鑒定醫(yī)生也有義務認真仔細地向辦案人員講解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及提出自己的看法。案件進入審判階段后,法官再利用法律知識重新綜合評定被鑒定人的責任能力。
其次,采用量化的方法縮小刑事責任的法學和醫(yī)學差距。刑法上的”不能辨認”和”不能控制”是一種質性的標準,由于缺乏量化的標準,很難與醫(yī)學標準相連接。因此,研究精神病人的量化標準和篩查制度,有利于從法學的角度認定刑事責任。
再次,雖然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輿論對刑事責任一定的影響,但是,隨著法治精神的宣傳和媒體對案件的真實再現(xiàn),我國民眾已經(jīng)越來越理性地看待精神病人的法律問題,對于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認定通??梢岳斫狻T谒痉▽嵺`中,只有秉承法律精神,維護每一位精神病人的合法權益,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法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2]祝銘山主編《中國刑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3]鄭鐘璇主編《法醫(yī)學》,法律出版社
[4]蔡偉雄《司法精神病學在刑事司法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