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是最能見證生活軌跡的旁觀者,70年來中國的容顏幻化都在娛樂參與方式的轉(zhuǎn)變中得到了最精髓的表達。回顧新中國70年的娛樂往事,那是融入幾代人生活無法與之剝離的成長記憶,同時也是中國的記憶。
露天電影:片子很少 卻沒人覺得單調(diào)
說起露天電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印象,這種獨特的電影播放形式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逐漸消失,露天電影是很多人共有的記憶,曾經(jīng)帶給了人們很多美好的回憶,直到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帶有鄉(xiāng)愁般的懷念。
在那個娛樂項目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娛樂活動,是日常生活里難得的消遣方式。
放露天電影,對環(huán)境要求一點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寬敞的空地就行。傍晚的時候,一家?guī)卓冢扇航Y(jié)隊,每人手里拿著椅子,夾著小板凳,成群結(jié)隊從四面八方趕來看電影。大家都想早點趕到,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那種迫不及待絕對不是現(xiàn)在玩手機、電腦的人所能想象和體會的。
夏天白天長,看露天電影必須得等天色完全暗下來。于是,在等待的這段時間里,放映場的空地上又成了人們嬉戲打鬧的地方。孩子們在四周亂竄,大人們互相問候,聊著家長里短,露天電影場地充滿著歡樂喜慶的氣氛。終于,放映機射出一束強烈的光,一會兒,銀幕上出現(xiàn)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電影開始了。全場頓時安靜下來,伴著放映機輕微的沙沙聲,電影中響亮的人物對白透過空曠的村野或廠礦的高大圍墻飄向遠方。
在那個單調(diào)的年代,露天電影上放的片子來來回回就那幾部,即使看過多遍的人們依然樂此不疲,絲毫沒有覺得單調(diào)。
收音機:懷念聽評書的日子
清晰地記得一群孩子中午時分準時圍在收音機旁聽評書的時光。豎起的耳朵,放光的眼睛,從電波里傳出的神奇聲音,彌漫于空氣中的激動,那是孩子們的精神盛宴。劉蘭芳的《岳飛傳》和《楊家將》,袁闊成的《三國演義》,單田芳的《水滸傳》《隋唐演義》《三俠五義》,等等,我們一路聽來,癡迷、沉醉而忘我。短暫的半個小時,卻能讓一個孩子興奮一整天。我們激動于八大錘聚會、錘震金蟬子的跌宕起伏;悲傷于岳飛風波亭、關(guān)云長敗走麥城的英雄末路;驚嘆于諸葛亮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的運籌帷幄;憤怒于宋江的玩弄權(quán)術(shù)、招安投降……那些古人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別有滋味的情懷和遼遠,忘記煩人的作業(yè),忘記刻板的課堂。
時至今日,所有的評書都可以從電腦上下載,不用擔心中斷,不用擔心錯過,你可以一直聽下去。但也正因這種過于流暢的傾聽,使得那些吊人胃口的懸念缺少了足夠的等待和虛構(gòu)。生活中,我們常常抱怨殘缺,但有些缺憾恰恰是一種美麗?;蛟S,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在缺憾中感受完美,在自足里觸到無聊,然后,一點點改寫漫漶不清的記憶,最后完成自我的靈魂定格。
VCD、DVD:取代錄像機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錄像機、錄像帶開始出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讓過去只能靠看電影和電視來豐富業(yè)余生活的中國人,突然有了更加多樣和多元的選擇。在大多數(shù)人家還買不起錄像機的時候,因錄像帶而風生水起的錄像廳迅速從城市蔓延至鄉(xiāng)鎮(zhèn),那時的青少年流連于錄像廳不亞于現(xiàn)在一些孩子嗜網(wǎng)成癮,以至于現(xiàn)在想起那時的街景,背景中似乎還有從錄像廳里傳出的港臺片里的追打聲。
最早一次看錄像,是初中時爸爸單位買來一臺錄像機,引得家屬院里的大人小孩奔走相告。晚上,幾十人聚到一間小會議室里看了一部從原片轉(zhuǎn)錄過來的、影像質(zhì)量極差的臺灣片。經(jīng)常是看著看著,里面的人影就像鬼怪一樣被拉長了,即便如此,大家還是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上大學時,學校旁邊的錄像廳和電影院分庭抗禮,錄像廳里偶爾也會放一兩部頭幾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大部分時候都是比較新的盜版港臺片。一時間,校園里的男生都齊刷刷地留起“郭富城頭”,女生也在暗自幻想能像《天若有情》里的吳倩蓮那樣飄著一頭長發(fā)。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VCD、DVD光碟的出現(xiàn)終結(jié)了錄像帶的無限風光,家里的設(shè)備也馬不停蹄地從錄像機換成VCD機,再換成DVD機。當我第一次看《阿甘正傳》和《費城故事》的DVD影碟時,簡直有些受寵若驚于那樣清晰而又穩(wěn)定的影像質(zhì)量,其實現(xiàn)在看來也就是“標清”的水平。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有從家門前的小音像店里租錄像帶、租碟片的經(jīng)歷,從租一天一元錢,到辦月卡年卡,不知這算不算最早的“會員”。有時候租到特別喜歡的影片就買下來收藏,現(xiàn)在看著家里那一柜子影碟,真不知該拿它們怎么辦。那時候怎么能想到十幾年后,它們會成為被淘汰的東西。
卡拉OK:改變中國的夜晚
與錄像帶、DVD等幾乎同時風行的,還有一種流行至今的大眾娛樂方式,那便是卡拉OK。上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國門打開,起源于日本的卡拉OK流入內(nèi)地。一到夜里,一臺電視、兩個音箱、幾個麥克風就擺上街頭,露天卡拉OK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市民自娛自樂方式,一元錢一首歌。在一段時間里,露天卡拉OK,還成為陌生男女戀愛交流的方式。
1989年2月9日《文匯報》報道,當?shù)谝患尹S樓“卡拉OK”夜總會半年前在上海市出現(xiàn)后,卡拉OK這一新穎的文化娛樂形式便很快受到群眾的喜愛,并迅速風靡起來。
1991年7月1日,廣州冒出了第一家夜總會——廣州金嗓子卡拉OK夜總會。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豪華卡拉OK廳也越來越多,露天卡拉OK逐漸退到城市邊緣地帶,消費人群也由城市青年變?yōu)橥鈦泶蚬ふ摺?/p>
1991年5月21日的《人民日報》曾這樣報道過卡拉OK:
近兩三年,我國一些地方悄然興起了卡拉OK活動。
據(jù)文化部文化市場管理局副局長孟曉駟介紹,目前我國已有卡拉OK歌廳近萬家。3年前,北京幾乎還找不到卡拉OK歌廳,現(xiàn)在已有107家,有激光視盤放送機142臺。
卡拉OK雖然已闖進我們的文化娛樂市場,但我們的歌曲及其視盤錄像帶的數(shù)量、質(zhì)量到現(xiàn)在都還不能適應(yīng)需要。卡拉OK使用的激光視盤大部分也不是國產(chǎn)的。開展家庭卡拉OK活動也有一些限制:組合音響、錄像機,對大多數(shù)家庭來說仍然算是奢侈品;卡拉OK錄像帶50元左右一盤,每個家庭擁有數(shù)量有限。
抖音、快手:隨時看視頻
我也是一名“90后”,在我身邊同齡或者更小的90后已經(jīng)開始跟我玩的世界不一樣了。近一段時間以來,我的一些同事、朋友都在不停地討論關(guān)于抖音這款APP的內(nèi)容,什么網(wǎng)紅、段子手、各種明星等等。
在極大的好奇心鼓勵下,我也玩起了抖音。不玩不知道,一玩就有停不下來的節(jié)奏,隨隨便便刷去了一兩個小時,難怪最近在年輕人圈里火得一塌糊涂。
為什么抖音及快手這樣的短視頻會有這么大魅力呢?
首先來看下抖音的基本信息,它于2016年9月上線,是一款音樂創(chuàng)意短視頻社交軟件,是一個專注年輕人的15秒音樂短視頻社區(qū)。用戶可以通過這款軟件選擇歌曲,拍攝15秒的音樂短視頻,形成自己的作品。這個軟件有大量的曲庫供人們選擇,好看好玩的特效使人們樂此不疲,因此更多數(shù)年輕人會選擇抖音。
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短視頻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達到了57.3億元。2018年達118億元,預計2019年將達到215億元,由此可見,抖音受眾越來越多。
抖音的早期用戶是90后、95后,是消費升級的一群人。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95后年輕人。抖音的成功是趕上了年輕新時代用戶的崛起,趕上了短視頻這塊的消費升級,也符合一個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正常規(guī)律。
在大部分人看來,抖音的成功偶然性很大,而且一直把他們當作是一匹黑馬。然而,抖音具備所有爆款的特性,同時去中心化、年輕化也讓它脫穎而出,深受年輕人喜愛。? ? ? ? ? ? ?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