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
情感教育的方法是層出不窮的,總的來說,就是要挖教材,研究學生,貼近生活,帶著激情投入到中學歷史情感教育中去。具體的做法有以下一些方法:
一、因材施教
發(fā)掘課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研究教學對象的心理特點,設計教學。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是帝國主義國家分贓的會議,我讓學生在這兩次會議里模擬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國等。學生體驗到“弱國無外交”的屈辱感,更深刻理解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必然性。所以,在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教科書、教學大綱,要主動積極加工課程內(nèi)容,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實際和心理特點,更易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探究未知的領域。
二、選擇適當?shù)膯⑶辄c
啟情點,即能啟動學生情感的歷史事實。選擇恰當?shù)摹皢⑶辄c”既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也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氛圍的前提,還是歷史教師情感意識表現(xiàn)的核心。啟情點,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史實,也可以是某個史實的片斷。選擇啟情點,教師既要考慮史實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又要照顧學生實際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如,為突出巴黎和會上中國的“弱國無外交”,可以選擇這樣的啟情點:讓學生看相關(guān)的影片對這段史實的描繪,再現(xiàn)了中國外交家的精神面貌、內(nèi)心世界、氣質(zhì)和個性,但國弱讓他們的無奈;對比當時的其它國家的驕橫,就有著強烈的歷史震撼力,激起了學生情感的波濤,達到了啟情的作用。
三、促進情感與意志的相互轉(zhuǎn)化
意志是人們按照既定目標,克服困難,調(diào)節(jié)內(nèi)外活動的心理過程。一方面情感激勵意志,另一方面意志調(diào)控情感。歷史教師要善于以情感激勵意志,如:司馬遷受腐刑之后,忍辱負重地寫就史學巨篇《史記》;李時珍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用27個春秋完成《本草綱目》;曹雪芹在貧病和饑寒中創(chuàng)作文學巨著《紅樓夢》。這些史實的講授,不僅使學生的情感受到陶冶,意志也受到鼓舞。只有情感與意志相互轉(zhuǎn)換形成良性循環(huán),才有可能提高歷史情感教育的質(zhì)量。
四、轉(zhuǎn)變教師角色
轉(zhuǎn)變教師角色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學習的指導者、意見的傾聽者、資料的提供者、困難的幫助者、成果的分享者等,營造民主平等的情感氣氛,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陶冶性情。教師與學生合作型的教育教學使人本、生本的教育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教師與學生是合作的伙伴關(guān)系,淡化了課程本身的預定性和統(tǒng)一性,使教師要教授的知識通過師生的情感體驗得到了理性的提升,將物化的知識轉(zhuǎn)變?yōu)閮?nèi)心的情感體驗和感受,使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得到提高。
五、師生共鳴情感體驗,教師必須具備強烈的情感意識,在教學中貫徹情感教育的宗旨,以情感為紐帶,建立起和諧的師生合作關(guān)系,創(chuàng)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情感的“傳遞者”,而應做情感的“促進者”。教師自身的情感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直接的、極大的影響,教師運用不同的情感進行教學,學生也就會相應地做出不同的反應。如,鄧世昌為抗擊外敵以身殉國,李大釗為革命事業(yè)流血犧牲。他們的高風亮節(jié)和堅定信念,必須伴隨著講授甲午黃海大海戰(zhàn)和國民大革命的有關(guān)知識而進行渲染,教師必須適時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歷史知識的講授之中,才能收到情感教育的滿意效果。因此,教師應以自己對教學內(nèi)容和活動的熱誠來感染學生,促使其勤奮學習。在過去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容易把教學與自己脫離開來,在教學中滲透自己的體驗,與學生交流,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情感體驗。
六、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歷史教師情感意識表達的手段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證,也是歷史教師情感意識表達的手段。教師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角色扮演和現(xiàn)場教學等。
教師富有魅力的講述,能勾畫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絢麗畫面,能再現(xiàn)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一言一行。它不僅能撥動學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產(chǎn)生共鳴,得到升華,還能化為他們奮發(fā)進取的動力,如: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學風;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孟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jié)。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使師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鳴。
談話法是通過師生的對話,促使師生之間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教師,一個具有淵博學識的教師,一個具有幽默感的教師,一個具有高超教學藝術(shù)的教師,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讓課堂洋溢勃勃生機,讓學生投入十分的熱情。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進入情感角色,對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慷慨陳詞,學生也會為之動心;對卑鄙齷齪的歷史人物鞭韃抨擊,學生也會為之動容;對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繪聲繪色地描述,學生也會為之動情,對教師而言,引而不發(fā),貴在點撥;對學生而言,暢所欲言,要在開竅。在師生雙方的對話過程中,學生的反應不斷得到強化,情感不斷凈化、升華。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歷史教師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通過摸擬歷史場景和歷史人物,使其身臨其境,置身于歷史之中,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情感體驗。表演歷史課本劇這是學生們更感興趣的。在學習“紅軍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時設計一道情景問題:“紅軍怎樣克服千難萬險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假如你是一名紅軍戰(zhàn)士會怎樣面對嚴峻的困境?我們要學習紅軍長征的什么精神?”當學生在重溫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中會產(chǎn)生敬佩之情,當學生在面對生死抉擇時會有真情的流露而產(chǎn)生大無畏的精神,學生的心靈深處涌動著一股百折不撓、奮勇向前的情感。
現(xiàn)場教學是歷史教師將學生帶到重要的歷史遺跡或歷史遺址等實地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如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等。使他們在這特定的歷史場景中,情感受到強烈的刺激,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此情此景,將使學生們難以忘懷。
當然進行情感教育的方法許多,以上只是本人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情感教育的多方面嘗試,比較冗雜,但都比較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