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5日,楊祥國被評為陸軍首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biāo)兵,陸軍評委會給他的頒獎詞是:高原艱苦不畏苦精神屹立,高寒缺氧不缺志信仰長青。扎根生命禁區(qū),你用汗水澆灌忠誠之花;堅守一線邊防,你的身影就是流動界碑。四萬里生死巡邊,十七載無私奉獻(xiàn),雪域高原綻放出最美的青春!
楊祥國和戰(zhàn)友巡邏的路是一條被稱為“生死路”的巡邏路,全長100多公里,需要6天5夜才能走完。由于路途中沒有補給點,官兵們需要負(fù)重35公斤物資行進(jìn)。整條路險象環(huán)生,有10余條冰河、8座終年不化的雪山,以及時常出沒的毒蟲猛獸和隨時可能發(fā)生的泥石流、雪崩,先后有10余名官兵犧牲在這條巡邏路上。2005年7月16日,連隊巡邏途中突遇山體滑坡,楊祥國的戰(zhàn)友古怒為救他人壯烈犧牲。
楊祥國的家在重慶一個偏遠(yuǎn)的村莊。即使在現(xiàn)在交通發(fā)達(dá)的年代,從拉薩到重慶,再坐大巴到他的村莊,還是需要兩天才能到家。第一次休假回家,是他當(dāng)兵第5年的時候。他先是步行了17公里,然后坐部隊的車到了山南市,再坐車到拉薩,再從拉薩坐車到成都,再從成都到他的村莊,坐了3天2夜還是3天3夜,他記不清了。他說,那個時候坐的大巴車比較破舊,四處往里鉆塵土,到家的時候村里人還以為他是個挖煤的,渾身上下除了牙齒,別的地方都是黑的。
楊祥國之前所在的單位在西藏隆子縣,地形復(fù)雜,既有海拔6000米的崇山峻嶺,也有急轉(zhuǎn)直下至海拔2000米的深山峽谷。駐地方圓17公里沒有人煙,2009年12月才通公路。在此之前,物資、裝備、生活用品全部是靠人力一步一步從17公里外背回來的。每周兩次“出公差”,運輸工具就是人的脊背,大米、辣椒、35公斤的汽油桶以及活豬活羊都靠人背。路上要過河,這里的河水是高山雪融水,夏季也冰涼刺骨,有時候豬半路掉入河里,要趕緊去追。
? 楊祥國用開玩笑的語氣說,自己數(shù)過這17公里路邊的每一塊石頭,但他又確實不是在開玩笑,因為“這條路每個地方我們都靠著休息過”。
對于楊祥國來說,6天5夜的巡邏又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呢?他說:“去的時候我腦子里想著我一定要完成任務(wù),回來的時候我想的是我一定要活著回來?!?/p>
“是什么支撐你在邊防堅守了18年?”楊祥國很多次被問到過這個問題。他的答案只有四個字:戍邊衛(wèi)國。
楊祥國依然清楚地記得他入伍時的場景:成都某地的一個新兵集結(jié)地,他穿著那身夢寐以求的軍裝,滿懷著對綠色軍營的憧憬,站在一群新兵中。抬眼望去,前方拉著一個橫幅,上面寫著8個大字:戍邊衛(wèi)國,再建新功。
? 從那一天起,“戍邊衛(wèi)國”這4個字就深深地印在了他腦海里。此后的18年間,當(dāng)他在巡邏路上遭遇絕壁、塌方、激流時,當(dāng)他披荊斬棘從無人之境開辟出一條條通路時,當(dāng)他在高寒缺氧的環(huán)境里喘不過來氣時,當(dāng)他在6天5夜的最后一天里感覺要撐不下去的時候,他腦子里無數(shù)次想到過這4個字。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