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寧 劉珊 戴悅 宋美杰 秦志亮 劉強
摘要:為提高我國對風暴潮災害的災情評估和防災減災水平,文章分析風暴潮災害現(xiàn)場調查的工作機制和規(guī)范。研究結果表明:風暴潮災害現(xiàn)場調查主要包括前期準備、現(xiàn)場調查、報告編制和成果歸檔4項工作內容;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制定調查方案、制作調查底圖和配置調查裝備,現(xiàn)場調查內容包括氣象水文情況、承災體受損情況、風暴潮淹沒情況和防災減災措施,報告編制內容包括災害基本情況、現(xiàn)場調查情況、災害損失情況、災害應對情況以及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建議,成果歸檔類型包括記錄類等6類。
關鍵詞:海洋災害;風暴潮;防災減災;災害調查;災情評估
中圖分類號:X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9857(2019)04-0020-04
The Working Mechanism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Standard of Storm Surge Disaster
JIA Ning1,LIU Shan1,DAI Yue1,SONG Meijie1,QIN Zhiliang2,3,4,LIU Qiang1
(1.National Marine Hazard Mitigation Service,MNR,Beijing 100194,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Acou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Security,MII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4.College of Underwater Acoustic Engineering,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disaster assessment,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storm surge disasters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d the working mechanism and standar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torm surge disast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torm surge disaster includes 4 parts: preliminary preparation,field survey,preparation of reports and archiving.The preliminary preparations included the formulation of investigation plans,the production of survey maps and the deployment of investigation equipment.The on site investigations included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damage to disaster bodies,storm surge flooding,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measures.The report was prepared on the basis of the disaster,field investigations,disaster losses,disaster response,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und.The types of results archived included 6 categories,including records.
Key words: Marine disaster,Storm,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Surge survey,Disaster
assessment
0?引言
我國是全球遭受風暴潮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沿海地區(qū)平均每年有8~9個臺風登陸,幾乎都會引起臺風風暴潮災害;北部沿海地區(qū)尤其是渤海灣和萊州灣近岸受溫帶風暴潮災害影響較嚴重[1]。風暴潮災害主要是由異常的風暴增水導致潮位大幅升高而形成的,致災因子不僅包括風暴潮,而且包括天文大潮和近岸浪以及上述三者的耦合作用[2]。我國多次遭受特大風暴潮災害,其中9711號臺風風暴潮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影響最為嚴重,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蘇省、山東省、河北省和天津市均受災,造成342人死亡,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287億元[3]。
原國家海洋局一直高度重視海洋災害現(xiàn)場調查工作,積累了較豐富的風暴潮災害現(xiàn)場調查資料[4-6]。尤其2012年后,針對嚴重影響我國的風暴潮災害開展現(xiàn)場調查30余次,并編制相關災情評估報告。海洋災害現(xiàn)場調查工作機制和規(guī)范對于提高所獲取資料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以及保障防災減災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大意義。
1?工作機制
災害現(xiàn)場調查是根據(jù)災害發(fā)生情況制訂現(xiàn)場調查計劃,在有效時間內對選定區(qū)域綜合采用調訪、踏勘和測量等調查手段,獲取災害過程及其影響的資料,并編制評估報告的全過程。科學有效的海洋災害現(xiàn)場調查有助于掌握海洋災害的致災過程、損失和影響、應對機制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以及防災減災效益等情況,進一步服務于核災定損、預報驗證、災害防范和致災機理研究等。
2018年《海洋災情調查評估和報送規(guī)定》明確海洋災害現(xiàn)場調查的相關工作機制。對于風暴潮災害,當國家海洋預報臺發(fā)出災害預警后,原國家海洋局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并根據(jù)預警級別派出由相應單位牽頭的工作組趕赴災害現(xiàn)場開展調查工作,主要包括前期準備、現(xiàn)場調查、報告編制和成果歸檔4項工作內容。
2?前期準備
由于風暴潮災害影響期間現(xiàn)場調查的時間窗口較短,前期準備工作應盡早開展。
2.1?制定調查方案
根據(jù)風暴潮災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情況,選定調查區(qū)域;充分了解調查區(qū)域內承災體的空間分布,明確調查內容,并初步預估調查工作量;視情況派出調查組,確定組長、綜合崗、安全崗、記錄崗、攝像崗、測量崗和無人機保障崗等崗位人員。調查方案應系統(tǒng)和完整,做到工作流程清晰、任務分工明確、附圖附表齊全和保障措施到位。
2.2?制作調查底圖
調查底圖應采用調查區(qū)域的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圖上標注的要素信息包括居民點、交通干道、水系、海堤、漁港、避風塘、養(yǎng)殖區(qū)、碼頭、錨地、海洋站和驗潮站等可能受災的承災體。
2.3?配置調查裝備
調查裝備應涵蓋測量、影音采集、數(shù)據(jù)傳輸和人員防護等方面,具體包括鋼卷尺、激光測距儀、手持GPS、防水相機(攝像機)、錄音筆、記錄本、無線上網(wǎng)卡、通信設備、移動供電設備、雨具、緊急醫(yī)療包和救生衣等。此外,應視災害影響情況考慮采用無人機和船只等裝備。
3?現(xiàn)場調查
3.1?氣象水文情況
在現(xiàn)場調查期間,應重點前往調查區(qū)域的海洋預報部門、中心站和海洋站等了解氣象水文情況,調查內容包括災害過程的增水值和潮位值及其時間、超警戒潮位、最大浪高和有效波高以及最大風速等。同時,野外作業(yè)時注重對當?shù)厝罕姷恼{訪,了解風力、風暴潮增水和浪高等情況。
3.2?承災體受損情況
獲取各類受損承災體的名稱、位置、數(shù)量、范圍和受損程度等信息,同時獲取明顯受損承災體的主要特征點的多媒體信息。從多角度拍攝照片記錄,充分體現(xiàn)承災體的整體情況和受損情況。
受損長度調查主要針對海堤、道路和護岸等承災體。首先判斷受損部位是否為本次風暴潮災害造成;而后通過鋼卷尺和激光測距儀測量或通過測點坐標計算,獲取受損部位兩側的直線距離(圖1)。
受損面積調查主要針對農田、鹽田和養(yǎng)殖區(qū)等承災體。同樣,首先判斷受損部位是否為本次風暴潮災害造成;而后通過現(xiàn)場詢問當?shù)厝罕娏私饣虿捎脤嵉亓烤喾ㄓ嬎?。其中,采用實地量距法是根?jù)實地丈量的距離直接計算受損面積,對于不規(guī)則受損區(qū)域,可將其分割為矩形、梯形和三角形等簡單的幾何圖形,分別計算面積并累加。
3.3?風暴潮淹沒情況
當風暴增水淹沒海岸線以上的陸地時,應開展風暴潮淹沒情況調查,主要明確淹沒范圍邊緣點的經(jīng)度、緯度和高程,并拍攝照片。淹沒范圍邊緣點的確定依據(jù)主要包括水痕跡線、漂浮物聚集、植被變化和現(xiàn)場詢問。
(1)水痕跡線。潮水過后,在房屋等構筑物上一般會形成水痕跡線。對水痕跡線的位置和高程進行測量,結合當?shù)馗叱痰匦钨Y料,確定淹沒范圍。水痕跡線應明顯、可靠和具有代表性,并進行標記、編號和拍照。
(2)漂浮物聚集。受風暴潮影響,垃圾等漂移物會被搬運至陸地淹沒區(qū)域邊緣,并形成聚集。對漂移物聚集的位置和高程進行測量,結合當?shù)馗叱痰匦钨Y料,確定淹沒范圍。漂浮物聚集應明顯、可靠和具有代表性,并進行標記、編號和拍照。
(3)植被變化。若未受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影響,調查區(qū)域的多數(shù)植物經(jīng)海水浸泡后1周內會枯萎或死亡。通過勘測植被變化的邊緣線或通過解譯災害前后的衛(wèi)星影像分析植被的光譜變化特征,確定淹沒范圍。
(4)現(xiàn)場詢問。向當?shù)厝罕娫儐枮暮ζ陂g海水淹沒區(qū)域的外緣位置,經(jīng)被詢問人現(xiàn)場指認后確定淹沒范圍,并對特征點進行標記、編號和拍照。
3.4?防災減災措施
(1)預警報信息發(fā)布。現(xiàn)場調查國家、海區(qū)、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市縣各級海洋預報機構對本次風暴潮災害預警報信息的發(fā)布情況,包括紅、橙、黃、藍4色預警報級別及其發(fā)布次數(shù)。
(2)公眾信息發(fā)布?,F(xiàn)場調查各級管理部門通過電視、廣播、短信、網(wǎng)站和微博等方式向公眾發(fā)布本次風暴潮災害預警報信息的情況,包括發(fā)布形式和次數(shù),同時深入基層了解公眾接收預警報信息的方式和主體。
(3)備災御災。現(xiàn)場調查當?shù)卣畬Ρ敬物L暴潮災害采取的準備和防御工作情況,主要包括組織漁船回港和人員撤離、評估災害風險、建設避災點、儲備物資以及執(zhí)行應急預案等。
4?報告編制
綜合現(xiàn)場獲取和地方報送的資料,保證報告的全面和翔實。在受災較重的區(qū)域,可采用對比衛(wèi)星影像的方式直觀地反映災害影響情況。報告內容包括災害基本情況、現(xiàn)場調查情況、災害損失情況、災害應對情況以及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建議5個方面。
(1)災害基本情況。若為臺風風暴潮災害,分別描述臺風和風暴潮的基本情況:臺風基本情況包括登陸時間、登陸時中心附近氣壓和最大風速等;風暴潮基本情況包括各岸段出現(xiàn)的增水及其超警戒情況。若為溫帶風暴潮災害,僅描述風暴潮基本情況。
(2)現(xiàn)場調查情況。主要包括組織領導、人員安排和工作開展等,并結合實際情況制作調查路線圖和時間表。
(3)災害損失情況。主要分析災害損失及其特點和原因,并制作相關示意圖。
(4)災害應對情況。主要包括召開會議、派出工作組和采取防災減災措施等情況。
(5)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建議。主要包括災害應對、基礎設施建設、預警報信息發(fā)布和接收以及防災減災意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5?成果歸檔
通過風暴潮災害現(xiàn)場調查獲取的一手資料非常寶貴,相關牽頭單位應在調查工作結束后,對相關成果進行歸檔。歸檔內容主要包括6個類型:①記錄類,包括會議記錄和調訪記錄等;②影像類,包括會議、座談和調查區(qū)域等的照片和錄像;③搜集類,包括匯報信息、應急預案、相關報道以及過程增水和潮位數(shù)據(jù)等;④編制類,包括每日快報、綜合評估報告和按要求編制的其他報告等;⑤測量類,包括RTK測量數(shù)據(jù)和GPS點位數(shù)據(jù)等;⑥報送類,包括上報的工作總結和評估報告等。
6?結語
面對我國嚴峻的風暴潮災害形勢,開展風暴潮災害現(xiàn)場調查可全面和直觀地掌握災害影響情況,為下一步開展風暴潮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和科學依據(jù)。風暴潮災害現(xiàn)場調查工作機制和規(guī)范的各項內容應具體和明確,從而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王喜年.風暴潮災害及其地理分布[J].海洋預報,2001,18(2):70-77.
[2] 國家海洋局.1997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R].北京:國家海洋局,1998.
[3] 王喜年.風暴潮災害及其預報與防御對策[J].海洋預報,1998,15(3):26-31.
[4] 王喜年.關于風暴潮的現(xiàn)場調查[J].海洋通報,1982(1):109-113.
[5] 于福江,董劍希,葉琳,等.中國風暴潮災害史料集1949-2009[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
[6] 楊華庭,田素珍,葉琳,等.中國海洋災害四十年資料匯編(1949—1990年)[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