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一組彼此聯系、緊密相關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四觀”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歷史觀體現為以大歷史觀審視問題的整體性思維和意識,并在運用這種思維和意識總結規(guī)律、把握大勢中表現出來的歷史自覺、歷史自信和歷史分析方法。新時代民族觀是指導我們認識民族問題、開展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團結、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理論,包括精神支撐、核心理念、保障意識等新的時代因素。新時代國家觀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審視新時代中國自身發(fā)展、處理國際關系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使命擔當、國家自信、愛國奮斗精神及找準自身定位的世界眼光與國際胸懷。新時代文化觀是在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自信以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理念。
[關鍵詞] 新時代;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作者簡介] 李潔,法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流動站在站博士后。
黨的十九大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一方面為我國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另一方面又意味著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1]的現實境遇中,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面臨著更加嚴峻的風險挑戰(zhàn)。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沉渣泛起,極端狹隘的民族主義、民族分裂主義思潮時有出現,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唱衰中國的論調仍然存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安全問題更加突顯,多樣社會思潮和多元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挑戰(zhàn)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文化安全。習近平在多個場合提出,要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歷史觀是基礎,貫穿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形成發(fā)展始終。國家由不同民族組成,民族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而文化又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是民族和國家的精神標識,是產生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根本依據?!八挠^”教育歷來受到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但新時代已然賦予了“四觀”新的內涵。因此,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堅持問題導向,揭示“四觀”面臨的時代境遇,科學理解“四觀”的新時代意涵,是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四觀”的根本前提,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 新時代正確歷史觀是指導我們
以大歷史觀審視問題、把握主流與
主線、認清發(fā)展大勢、理解偉大夢想
必然實現的根本理論 ?歷史觀,是人們對歷史形成、發(fā)展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根據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誰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可將歷史觀分為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唯物史第一次對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給予了正確回答,被列寧譽為“唯一科學的歷史觀”[2]。從一般意義上講,新時代正確歷史觀,就是在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分析新時代中國問題過程中作出的理論概括。具體來說,新時代要樹立和堅持的正確歷史觀是一種大歷史觀,既要環(huán)顧世界,又要回望歷史、展望未來,并從中揭示規(guī)律、把握大勢。正如習近平所說,正確歷史觀“就是不僅要看現在國際形勢什么樣,而且要端起歷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guī)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1]。因此,新時代正確歷史觀,就是指導我們堅持以大歷史觀審視問題,跳出歷史發(fā)展的細枝末節(jié),把握歷史發(fā)展的主流與主線,認清中國發(fā)展大勢,進而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實現的根本理論。
1. 新時代正確歷史觀是堅持以大歷史觀審視問題的整體性思維和意識
所謂大歷史觀,就是從歷史的整體性宏觀視角出發(fā),既將某一歷史事件或某一歷史時期放到較長的歷史時段之中來考察,又從歷史的縱橫發(fā)展之中來考察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在歷史事實的發(fā)展變化和相互影響中探求歷史發(fā)展趨勢,進而從整體上來理解歷史發(fā)展邏輯的觀點和方法。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盵3]歷史從來都是作為一個整體和發(fā)展過程而存在的,沒有絕對孤立的歷史?!皻v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盵4]因此,正確歷史觀,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從歷史發(fā)展的整體中來認識歷史事實的根本觀點,其本質就是堅持以大歷史觀審視問題的整體性思維與意識。缺乏這種整體性思維和意識,就極容易陷入形而上學的認識誤區(qū),對那些用階段性否定整體性、用曲折性否定前進性、用片面性否定全面性的錯誤理論和觀點不但不能正確認識,反而倍加推崇,甚至以發(fā)掘探索歷史的細枝末節(jié)為旨趣,為此一葉障目,陷入錯誤認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5]。認識新時代中國的問題更應該以大歷史觀之,將其融入中華文明5000年、近代中國170多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98年、新中國70年、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之中來認識。唯有從歷史發(fā)展的整體性上來認識新時代中國的問題,才能正確理解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階段的關系;才能正確理解“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6]8的重要事實;才能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母版”、不是“模板”、不是“再版”、也不是“翻版”的重要論斷;[7]才能從根本上回答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問題。
2. 新時代正確歷史觀是善于總結規(guī)律、把握大勢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
中華民族素有重視歷史的傳統,遠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古訓,近有歷史是最好的“老師”[8]508“教科書”[9]“清醒劑”[10]“營養(yǎng)劑”[11]“鏡子”[8]522等生動比喻。堅持以大歷史觀審視問題,不僅反映了尊重歷史、敬畏歷史的嚴謹態(tài)度,更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從歷史、實踐、理論三重邏輯相結合的高度考察歷史、總結歷史規(guī)律、揭示歷史趨勢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
新時代樹立和堅持正確歷史觀,就是要具備一種時刻叩問自己從哪里來、又去向何方的歷史感,始終保持一種從歷史中汲取營養(yǎng)的自覺性,懷揣一顆沿著歷史指示堅定前行的自信心。面對西方國家大肆鼓吹“歷史終結”“中國崩潰”等唱衰中國的聲音,我們應該將已經做過的事、正在做的事、將要做的事作為一個歷史整體來考慮,善于從歷史和現實中總結規(guī)律、把握大勢、堅定自信。
具體來講,以大歷史觀審視中華文明史,就能看出“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tài)”[12],自然能夠堅定而自信地得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13]34的結論;以大歷史觀環(huán)顧世界歷史,就能看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逆歷史潮流而動,美國發(fā)動的貿易戰(zhàn)只是中國經濟大池塘的一片小漣漪,注定不能掀起驚濤巨浪;以大歷史觀審視社會主義運動500年歷史,就可以斷定我們所處的時代仍然是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進而就能“對馬克思主義保持堅定信心,對社會主義保持必勝信念”[8]66;以大歷史觀審視中國近代17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就能進一步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實現的信心。
3. 新時代正確歷史觀是在用歷史思維審視問題中形成的歷史分析方法
所謂歷史思維,就是浸潤于學習歷史、研究歷史、敬畏歷史等行為和習慣之中的長時段思維、整體性思維、發(fā)展性思維的總和。歷史思維是在長期的歷史學習和研究中,并與各種錯誤思想理論觀點作斗爭之后,在習得敬畏歷史的正確態(tài)度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性思維。
運用歷史思維審視問題就是以“大歷史觀之”[12]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方法的運用體現著不同的歷史觀,歷史分析方法則是運用唯物史觀在認識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時的根本方法。對歷史分析方法的具體運用就是新時代正確歷史觀的重要表現。當前,思想文化領域,歷史虛無思潮得以存在甚至大受追捧,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缺乏對歷史分析方法的理解和運用。歷史分析方法,就是綜合運用長時段思維、整體性思維、發(fā)展性思維對某一歷史事實進行具體分析的過程和方式,其本質就在于實事求是。
怎樣才能運用好歷史分析方法,做到實事求是呢?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盵14]11也就是說,運用歷史思維審視問題,要把相關問題納入一定的歷史時代和條件下去分析,以歷史的視野分析問題,“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yè)績來”[14]11。
新時代樹立和堅持正確歷史觀,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要培養(yǎng)歷史思維,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切實掌握歷史分析方法。面對打著“重構歷史”“解構歷史”“還原歷史”旗號而侮辱英烈、詆毀領袖、歪曲黨史國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就要敢于運用歷史思維去審視問題,堅持唯物辯證方法,善于運用歷史分析方法澄清事實、揭露謬誤,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消極影響。
二、 新時代正確民族觀是指導我們
正確認識民族問題、開展民族工作、
促進民族團結、牢固樹立中華民族
共同體意識的科學理論 ?民族觀,是人們對民族及其相關問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人們的世界觀在民族問題上的具體反映。民族觀根本上來源于民族工作實踐,又通過民族工作的政策、制度等體現在民族工作實踐當中。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民族觀,但從總體上來說,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民族觀雖然提出了一些進步的觀點,但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都存在著一定片面性。直到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民族及其相關問題才得到全面的科學認識。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認識民族問題、開展民族工作,民族地區(qū)的經濟、文化、教育等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就是因為我們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又結合中國民族發(fā)展實際賦予其新的內涵,即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結果。民族觀是否正確,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根本就在于其能否有效指導民族工作,切實解決民族問題。因此,新時代的正確民族觀,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審視新時代中國的民族問題、開展民族工作、解決民族問題,引導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領導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以實現偉大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科學理論。
1. 新時代正確民族觀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精神支撐
我國歷來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人口分布特點使得各族人民在物質生產生活中始終保持著緊密聯系,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持續(xù)不斷,造就了在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親近的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爸腥A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fā)展的巨大優(yōu)勢……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盵15]中華民族并不是56個民族的簡單相加,而是由內含的共同體意識凝結而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里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16]。
新時代,是中國近代以來面臨的最好時代,也是挑戰(zhàn)前所未有的時代。中國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就越處于國際矛盾的風口浪尖,甚至遭遇形形色色的封鎖、遏制和打壓。國際的不確定因素也越容易激發(fā)國內的民族矛盾,狹隘民族主義、大漢族主義、民族分裂主義等錯誤思潮時有凸顯??v觀歷史,特別是近代以來,面對外敵,各族人民奮起反抗、共赴國難,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揮了“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7]的作用,將各族中華兒女凝聚在了一起。
新時代,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樹立正確民族觀,就是要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個總目標[17],抓住民族團結這條“生命線”[18],引導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讓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建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精神支撐。
2. 新時代正確民族觀是把發(fā)展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總鑰匙的核心理念
從理論上講,民族問題就是在一個民族自身發(fā)展及其處理與其他民族、階級、國家之間的關系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各種矛盾和沖突[19],如民族自身的發(fā)展期望與發(fā)展能力之間的矛盾,不同民族交往互動中產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沖突,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意識外溢以致挑戰(zhàn)其與國家之間正常關系的問題。但民族問題歸根結底屬于利益問題,而利益問題本質上又是發(fā)展失衡問題。
理解新時代民族問題,應當將其置于當代中國發(fā)展的總問題之中來理解,社會主要矛盾的發(fā)展變化是理解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最主要方面。那么,從一定意義上講,新時代中國民族問題,可以理解為民族地區(qū)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民族地區(qū)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靶轮袊闪⒁詠恚袊拿褡骞ぷ髦饕袃纱髿v史任務,一是通過進行社會制度的變革,引導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二是通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加快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盵20]第一項任務屬于民族與階級之間的問題,已經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而完成。而第二項任務則是我們一直致力于完成但又注定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其本質是發(fā)展問題。發(fā)展問題只能通過發(fā)展才能得到徹底解決,正如習近平曾指出的那樣:“發(fā)展是解決民族地區(qū)各種問題的總鑰匙?!盵21]如果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工作在精神和思想層面的體現,那么精神和思想層面的建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最終必然要依靠發(fā)展這條根本途徑,將民族工作落實到物質生產生活之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物質基礎。
因此,新時代正確民族觀,不僅要能夠正確反映民族問題,更應該堅持發(fā)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總鑰匙的核心理念,以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發(fā)展來解決民族問題。從長期看,就是要堅持以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為民族工作的主題,團結各族人民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來,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之中來,力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17]。從近期看,就是要堅持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力爭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努力奮斗,共同實現全面小康。
3. 新時代正確民族觀是在黨領導下健全完善民族制度體系的保障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工作的主線,通過發(fā)展解決民族問題是民族工作的根本途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思想觀念層面的社會意識,本質上是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流意識形態(tài)要成功掌握群眾,絕不能簡單地依靠國家自上而下地信息傳遞,除此之外,一方面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即通過發(fā)展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及民族地區(qū)的經濟、民生等問題,激發(fā)人們內在地生成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還需要依托制度安排、法制建設、政策支持及其體制機制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促進和保障少數民族及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進而保證民族工作的順利開展。
當前,關于民族政策、制度的錯誤觀點時有出現。國內部分勢力利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歷史傳統等大搞民族分裂,破壞民族團結,甚至妄圖超越或取消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脫離中央鬧獨立,破壞民族團結統一。國際西方反華勢力高舉“人權”旗幟,大肆鼓吹“人權高于主權”,企圖西化、分化中國,破壞我國民族團結,詆毀中國形象;美國甚至不惜犧牲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執(zhí)意簽署所謂“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新時代,面對我國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所遭受的質疑、責難以及民族團結、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難,正確民族觀理應有一種保障意識,而這種保障意識就是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健全完善民族制度體系,進而為民族工作提供保障的自覺意識。
新時代,樹立和堅持正確民族觀,一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開展民族工作的最高原則,也是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yōu)勢。二是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并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一方面要引導人們認識到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及歷史傳統的最好制度,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當然,也要看到隨著時代的變化發(fā)展,在實施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過程中具體的體制機制要有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另一方面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處理好統一和自治的關系,任何以“高度自治”為由,將民族區(qū)域自治與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相對立的行為都是誤入歧途的錯誤行為,而任何看不到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勢而妄言取消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言論也是脫離實際的錯誤行為。三是要將民族工作納入全面依法治國的框架之中,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依法治理民族事務。
三、 新時代正確國家觀是在運用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審視新時代
中國自身發(fā)展及處理國際關系過程
中形成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看法 ?國家觀,是指對國家的起源、本質、消亡等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根本看法。較以往的國家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科學全面地認識了國家的起源、本質、消亡等問題;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發(fā)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為了保持“秩序”之治而“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22]。面對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發(fā)揮著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重要職能,而這種階級統治的工具不可能被消滅,只能隨著階級的消亡而自然消亡。任何理論都有一定的現實基礎,脫離一定的時代條件和社會發(fā)展境遇抽象地談論國家觀就必然顯得空泛且毫無意義。當前,我們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勢必要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一般原理來審視國際國內發(fā)展形勢,進而對國家間的交往與合作、國家自身的建設與發(fā)展、國內人民的行為與實踐等作出具體的理解和闡釋。因此,新時代正確國家觀就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理論、全方位審視新時代中國自身發(fā)展及處理國際關系的過程中形成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看法。
1. 新時代正確國家觀是領導人民致力于實現偉大夢想的使命擔當與國家自信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6]83。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使命,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鬧革命、搞建設、行改革,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7]但“歷史終結論”“社會主義失敗論”“中國崩潰論”等唱衰中國的論調不絕于耳,同時,國內對中國發(fā)展的各種質疑和困惑也從未消失。一方面,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仍未走出低潮,“馬克思主義還靈不靈”“社會主義還行不行”等疑惑始終困擾著某些人;另一方面,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zh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究竟能否如期實現,也成為許多人關注的重要問題。新時代正確國家觀,理應回應我國在新時代發(fā)展中遭遇的各種質疑和挑戰(zhàn),力求作出充分的闡釋。
黨的十九大向世界莊嚴宣告:“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盵13]15這個論斷集中反映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審視國家發(fā)展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看法,充分體現了黨領導人民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擔當與國家自信,是新時代正確國家觀題中應有之義。而這種國家自信,來源于日趨成熟定型的各方面制度,特別是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來源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人民主體地位、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本質特征;來源于新中國7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歸根結底,這種國家自信來源于“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3],即開創(chuàng)并堅持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領導人民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成為新時代正確國家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2. 新時代正確國家觀是引導人們矢志奮斗提升國家認同的愛國奮斗精神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團結中華民族英勇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更是正確國家觀的核心要義?!爸袊善錇橹袊?,正在于有千千萬萬中國人生于斯、長于斯,情感系于斯、認同歸于斯?!盵24]愛國這種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就成了凝聚民族心、鑄就民族魂的核心要素。
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變幻,歷史早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只要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fā)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25]。新時代,中國面對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艱巨任務以及國際國內各種復雜的挑戰(zhàn),更需要發(fā)揮愛國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一方面,引導人們認識到“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25];另一方面,更要引導人們認識到“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25]。
當然,愛國主義在任何時代都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其在理論上帶有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但在實踐上又反映出具體性和可操作性。這種具體性和可操作性在根本上表現為與這個時代實踐主題的契合性。也就是說,新時代愛國主義必須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著眼點,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人民矢志奮斗,在奮斗中增進愛國情感,提升國家認同,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愛國主義精神也是一種實干精神。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干,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干?!盵6]549可見,新時代正確國家觀理應反映激勵人們矢志奮斗提升國家認同的愛國奮斗精神。
3. 新時代正確國家觀是在把握大勢中找準自身定位的世界眼光與國際胸懷
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fā)展,當今世界已然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各國之間利益高度融合,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但與此同時,逆全球化、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社會思潮甚囂塵上,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愈益凸顯,世界人民正不同程度地經受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的困擾。
面對這些全球性難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中國站在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發(fā)展的機遇、挑戰(zhàn)并存,傳統國家間沖突、對抗的冷戰(zhàn)思維與零和博弈觀念愈發(fā)陳舊。因此,新的時代條件要求我們以一種更具世界眼光與國際胸懷的國家觀來審視國家發(fā)展特別是當前的國際關系。
所謂世界眼光,就是順應時代發(fā)展,主動將中國的發(fā)展融進世界發(fā)展大勢之中以更好地找準自身發(fā)展定位。所謂國際胸懷,就是擺正大國身份,主動將自身利益與他國關切相聯系,積極承擔國際責任,為世界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毛澤東曾指出:“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26]“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發(fā)展得好,也希望各國都發(fā)展得好,希望各國人民都能擁有幸福安寧的生活。”[27]正是在這種正確國家觀的指導下,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大力倡導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啟“一帶一路”建設,勇擔國際責任,強調“大就要有大的樣子”。[28]將中國共產黨定位于“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政黨”[13]57,將“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13]57,認為“中國人民不僅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追求天下大同”[29]。
四、 新時代正確文化觀是指導我們
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推動文化發(fā)展進而堅定文化自信的
基本觀點和根本看法 ?文化觀,是指對社會文化現象的總體認識和根本看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科學地揭示了文化產生發(fā)展變遷的規(guī)律,并認為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而文化則是對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是經濟和政治發(fā)展的產物。也就是說,文化就是對全部物質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集中反映。不同時代,文化反映的內容不盡相同。與此相應,不同時代的文化觀也有著不同的內涵。新時代中國,文化集中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體包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3]41因此,新時代正確文化觀就是指導我們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fā)展、堅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看法。
1. 新時代正確文化觀是在理解、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生成的文化自信
文化觀,首先包含著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并在認識理解文化的基礎上對其產生內心的認同。文化自信則是在認識、理解、認同文化的過程中對“對國家、民族文化的歷史底蘊、發(fā)展道路、發(fā)展取向、發(fā)展前景的總體判斷”[30]。而文化本質上是對社會實踐的一種反映,那么,對文化發(fā)展的總體判斷,其實質就是對這個國家、民族發(fā)展狀況的一種判斷,對國家、民族的發(fā)展越有信心,則文化自信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8]349“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重大問題……歷史和現實反復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fā)的勇氣、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活力。一個拋棄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盵31]194195可見,文化自信是新時代正確文化觀的基本內涵。
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首先表現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這種自信既源于5000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其奠定的“深厚基礎”[31]195,又源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其提供的“堅強基石”[31]195。其次,新時代文化自信本質上則表現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自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促使我國在全方面、各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拔覈鴩鴥壬a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盵12]這些成就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強大支撐”[31]196。若問“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459。
2. 新時代正確文化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軸開展文化建設的思想理念
文化的意義不僅僅表現在反映不同的物質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上,更為主要的是人類通過一定的文化得以建構自身的價值、意義系統。從另一角度講,一種文化能夠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也在于其能夠滿足人們對這種價值、意義系統的需求。簡言之,文化就是承載著某種價值觀念的價值、意義系統。
“價值觀念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盵32]105從現實來看,文化的影響力集中表現為對人們潤物無聲的感化、潛移默化的熏陶,甚至全方位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之中,成功的文化影響一定是轉化為某種價值觀念的影響,是人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的影響。與國家的經濟實力相應,文化的這種影響力可以稱為軟實力,這種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2]203204,它所發(fā)揮出來的影響力,就是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因此,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因素”[32]203204。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某些西方國家總是企圖憑借其經濟的強勢和技術的先進,通過文化工業(yè)和產品消費將其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等施加于非西方國家。有學者指出:“在全世界的文化商品中出現了明顯的趨同現象和標準化……從服裝到食品、到音樂、到電影電視、到建筑(這里僅局限在人們通常包含在‘文化的’范圍內的內容)莫不如是,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某些時裝、品牌、品位和實踐現在都開始具有全球化的傾向了,他們現在在世界各地實際上已經是隨處可見了。”[33]也有學者直接將這種現象稱為文化帝國主義,指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國土,也不是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以此為手段而改變兩國的強權關系?!盵3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的過程中必然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其中,“意識形態(tài)工作面臨的內外環(huán)境更趨復雜,境外敵對勢力加大滲透和西化力度,境內一些組織和個人不斷變換手法,制造思想混亂,與我爭奪人心”[32]35。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軸,開展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自信,則是新時代樹立和堅持正確文化觀的必然選擇。為此,既要注重思想文化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強調意識形態(tài)的極端重要性,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又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致力于落細落小落實,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存在,以核心價值觀自信提升文化自信;更要注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強調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 努力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80624(1).
[2] 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4]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N].人民日報,20130102(1).
[5]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7]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2).
[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5.
[10] 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708(2).
[11]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7.
[12]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13] 習近平.決勝全面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2).
[16] 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412.
[17] 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91024(1).
[18] 讓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少數民族和民族工作紀實[N].人民日報,20190927(1).
[19]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40.
[20]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98.
[21] 習近平談扶貧[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930(7).
[2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6187.
[23] 中國共產黨章程[N].人民日報,20171029(1).
[24] 讓愛國主義情懷激蕩精神力量[N].人民日報,20180918(5).
[25]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2).
[2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242.
[27] 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
[28] 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 中國人民生活一定會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報,20171026(2).
[29] 習近平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N].人民日報,20190427(2).
[30] 陳金龍.新中國70年文化自信的表征、成因與特質[J].學術論壇,2019(4):2026.
[31]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32]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3] 約翰·湯姆林森.全球化與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0.
[34] 漢斯·摩根索.國際縱橫策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90.
(編輯:陳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