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蕓蕓
趙福樓老師在博文《聽“才子型”教師上課》中曾提到“才子型”教師上課時的兩個弊端:其一,“才子型”教師往往居課堂強勢,而學生往往做馴服狀、仰慕狀,兩者并不能平視和平等;其二,“才子型”教師所形成的教學模型是不具有推廣價值的。作為全國中語會第八次課堂教學大賽的高中組評委,趙福樓老師可能更多地考慮的是新型學習理念和課堂模式的推廣價值,站位更高,思考更深,這種由“才子型”教師主導的課堂不可或缺。
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第一、高中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才子型”教師應該是廣大語文教師致力成為的目標。才子式課堂才是最能詮釋語文學科真意的課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規(guī)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薄冬F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如人文景觀;指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如人文精神。“人文,既要了解之,又要接受其熏陶。需要了解的,自然是各種文化現象;可熏陶人的,自然是人文精神?!痹谖铱磥恚Z文教師比語文教材更為直觀地展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學生也是從語文教師身上直接地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反映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個學生對語文教師的期待度明顯高于其他學科教師。一個學生如果不喜歡語文教師,他就直接不喜歡語文學科,語文成績根本無法提升。雖然其他學科也有因教師因素影響學科學習興趣的例子存在,但沒有哪一個學科像語文學科這樣明顯。可以說,在學生眼中,語文教師就等于語文學科。
第二、相比于合作探究和講練測評方式,由“才子型”教師主導的課堂更具有示范引領作用。
“學習金字塔”原理表明,在討論組的方式下學習24小時后,學生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能達到50%;在實踐練習的指導方法下,材料平均保持率可以上升到75%;向其他人教授、或對所學內容立即運用后,材料平均保持率能上升到90%。在這一原理的指導下,合作探究和講練測評方式大行其道。
不少學校提出了“兵教兵、將教將”的口號,認為教師講得越少,學生考得越好,甚至一節(jié)40分鐘的課堂只允許教師講10分鐘。這種理念和教學方法是否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升姑且不談,單就語文學科而言,從我接觸到的實例來看,合作探究方式和講練測評的方式并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或者說遠遠低于“才子型”教師授課的教學效果。
“學習金字塔”認為,在教師的講授方式下,學生學習24小時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只有5%;在教師的示范方式下,學生學習24小時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只有30%??雌饋肀壤潜容^低的。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學習金字塔”只能測量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不能衡量學生心理、情感的發(fā)展狀況。
就“才子型”教師教授的課堂來看,語文教師從個人對文字的獨特理解出發(fā),以自己對文字的熱愛來感染學生,以自己的閱讀經歷指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基于生命的對話,學生在這類課堂上隨著教師的講授和示范不斷產生情感的激蕩,進而與教師、文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合作探究、講練測評更多的是對知識點的操練,發(fā)生在同齡人之間的講授和協(xié)作多是同級的、低水平的,起不到凈化和引領作用。
第三、從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來看,高中階段語文學科需要“才子型”教師主導的課堂。
經過初中階段生理及心理上的劇變及動蕩,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都趨于成熟和穩(wěn)定。高中階段,正是一個學生必須明確自己個性的主要特征,開始考慮自己人生道路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學生,會有意選擇自己的認知對象并下意識地進行模仿,積極地與自己崇拜、佩服、認可的教師親近,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如果在這個階段,學生接觸的是“才子型”教師,所上的課是“才子型”教師主導的語文課,那么即使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機會較少,也并不影響他接收到“才子型”教師所要傳遞的價值觀念和人生理念。相反,“才子型”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能達到極致,使學生由認可授課教師,更進一步愛上高中語文學科。
從生活實際來看,“才子型”教師都對文學有非同一般的感悟能力。他們普遍喜愛讀書,熱愛生活,內心充滿樂觀、感恩、溫暖等正能量,這些美好的品質和他們所展現的優(yōu)雅高品質的生活狀態(tài)有助于塑造高中生積極的人格型態(tài),有利于學生身心的持續(xù)發(fā)展,給學生終身學習的動力。
第四,從課堂生成的角度看,教師也應該是課堂生成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課堂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這三個生命體的對話和思維碰撞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的進程具有不可預測性。如何有效地激發(fā)并合理面對課堂生成,這是最考量教師的地方,而教師的教學機智乃至教學智慧,也集中地在此處體現出來。
“才子型”教師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在于課堂中教師占用的時間較多,留給學生合作探究的時間較少,讓部分人擔心課堂成了教師展示的舞臺、“滿堂灌”的媒介,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和獲得。但我覺得這種憂慮是多余的。課堂的確應該是生成的,但卻不能只是學生的生成,也應該是教師的生成。事實上,“才子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往往更具有思維含量和認知高度。教師和學生構成了課堂的整體,任何教學活動都不能只講學生不談教師。教師也應該是課堂生成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教學相長的過程。一味地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講練測評,無形之中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削弱了,有的教師甚至成了課堂探究的旁觀者。如果教師不能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受益,就無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而這種缺憾甚至不能在課下經由教師的自己研讀獲得彌補。
筆者認為在高中階段,“才子型”教師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說,我們應該樂于看到更多的“才子型”教師出現。當然,并不是每位教師都有成為“才子型”教師的潛質,但是對“才子型”教師的宣傳和倡導能為一線教師樹立成長的目標,使他們明白自身的差距,從而激勵他們嚴格要求自己,進一步提高自己。這一類型教師的增加,才能代表教師業(yè)務能力和執(zhí)教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教師、對學生、對語文學科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