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榮
【摘要】:出土文物的歸宿問題一直都是考古學界爭論的焦點問題,從最開始的地方與中央之爭到現(xiàn)在的歷史博物館與考古博物館之爭,現(xiàn)有博物館存在的諸多問題并不利于文物的管理與保護,近年來隨著考古學科的不斷發(fā)展,考古理論與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成熟,使得考古博物館的建立具有了現(xiàn)實意義與可行性。當然,無論文物最終的歸宿在哪,以何種方式展出,最終目的都是讓文物活起來,發(fā)揮文物的文化傳播和教育意義。
【關鍵詞】:出土文物 歸屬 博物館 考古博物館
眾所周知,文物是歷代遺留下來不可替代的珍貴遺物和遺跡,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標志,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歷史文化沉淀,其具有著較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以及科學價值。一直以來關于文物的歸屬問題爭議較小,李濟先生在發(fā)掘河南安陽殷墟時便提出“一切出土物全部為國家財產(chǎn),考古組同人自己絕不收藏古物”,后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五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地下、水內(nèi)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比欢鴮τ谖奈镒罱K的歸宿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考古學界爭論的熱點問題。
一、關于出土文物歸宿的爭論
首先,出土文物來源渠道有很多,包括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物、社會捐贈的出土文物、追贓收繳的出土文物、追索的出土文物、海關查扣的出土、私人收藏的出土文物等?!?】而爭議最多的是考古發(fā)掘出土文物的歸宿問題。
最早追溯到發(fā)掘河南安陽殷墟時,來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等人便和時任河南圖書館館長兼河南民族博物院院長的何日章針對殷墟出土文物的歸宿問題產(chǎn)生了很大的爭議。爭論的焦點簡單概括就是文物歸宿的中央與地方之爭。傅斯年等人認為既然文物的所有權屬于國家,中央研究院是國家的學術機構,自然應該擁有對出土文物的處置權。何日章則認為“若以河南地方文明之表率,而盡移置于他方,未免不妥”【2】。請求把安陽出土文物存放于開封的河南民族博物院里。結果我們都知道,便是建立了殷墟博物館,用來收藏和管理殷墟遺址出土的文物,但是像后母戊鼎這樣的國之重器依舊是被單獨收藏和保管在國家博物館。我們不僅要問,像這些重要文物離開了原址與其它相關出土文物而獨自被收藏和展覽真的是這些文物最好的歸宿嗎?
很顯然,割裂文物出土環(huán)境與相關出土文物,而單獨將其作為重要文物進行展覽并非文物最好的歸宿。
二、中國博物館的現(xiàn)狀
文物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損壞就沒有了,這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博物館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出土文物最好的歸宿,但中國現(xiàn)有博物館對文物的收藏與管理方面卻存在很大的問題。
首先,法律執(zhí)行力度差。博物館以及地方相關部門對文物的保護意識不夠,沒有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以至于沒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政策方針來執(zhí)行對文物的保護、管理,致使博物館中的文物屢次遭到了破壞。其次,缺少文物保護與管理的資金。因為缺少資金上的支持導致博物的建設力度和相關保護措施和技術不夠,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具有較大的差距,以至于現(xiàn)有博物館難以發(fā)揮保護、管理文物的作用,造成了文物的二次破壞,降低了文物的研究價值。最后,缺少一支素質(zhì)高、專業(yè)化的文物保護工作者。這也是現(xiàn)在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面臨的最關鍵和緊迫的問題。
上述存在的這些問題大大降低了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文化傳播和教育意義。如果文物失去了教育功能,其傳承的意義又何在?
三、建立考古博物館的現(xiàn)實意義
考古博物館,目前學界并無明確統(tǒng)一的定義。麻賽萍認為,考古博物館屬于學科博物館,“是以考古學的學科知識作為展覽生命線,以場景再現(xiàn)和知識鏈接作為典型展覽方式的一種博物館”【3】
我們根據(jù)上述問題討論一下建立考古博物館的現(xiàn)實意義與必要性??脊虐l(fā)掘出土文物現(xiàn)大多都交給博物館收藏和管理,然而博物館在將文物進行展出時,只是簡單的標明文物所處年代,文物的名稱以及文物在當時的作用,并不會去介紹文物的出土過程以及文物的考古價值與意義,這就是說博物展出的文物依舊只是一個物體一個標本,并沒有讓文物活起來,極大地降低了文物的教育意義。再者,博物館展出文物時會介紹文物所屬文化,一般也會標明出土遺址,但是博物館并沒有給文物標明或者在介紹文物時提及該文物具體是由哪個發(fā)掘單位挖掘出土的,這就給大眾造成了一種只知道有考古隊在對遺址進行發(fā)掘,并有文物出土,但卻不知道文物最終去向,并誤認為是被考古人私人占有和收藏的假象,這種觀點是對考古極大地誤解,不利于考古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還有,博物館在展出文物時,大多按照時間順序或者文物的類別將其進行分類和展出,從而割裂了該文物與其它同遺址相關出土文物的聯(lián)系,割裂了出土環(huán)境和相關文物,大大降低了文物的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也不利于大眾對該文物背景以及文物背后相關內(nèi)涵的深刻認識。而考古博物館的建立可以將考古發(fā)掘出土文物按照發(fā)掘順序予以展出,甚至運用現(xiàn)代科技進行場景再現(xiàn),并將挖掘過程中運用的理論與技術進行講解,這樣既避免了單獨展出文物,割裂出土環(huán)境,降低文物價值問題的出現(xiàn),又很好的避免了現(xiàn)有博物館在將文物進行展出時忽略考古這一現(xiàn)象,而且由考古專業(yè)人士進行管理和講解也很好的解決了上文中提到的現(xiàn)有博物館存在的對文物保護意識不夠以及缺乏專業(yè)性人才的問題。而且這種獨特的方式更能使公眾身臨其境,加深對考古學科的認識。
四、總結
筆者從文物最好的歸宿以及現(xiàn)有博物館存在的一些問題出發(fā),分析了建立考古博物館的重要意義,當然文中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也有著邏輯上的缺失,但是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無論文物最終的歸宿在哪,無論最終以何種方式展出,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對文物的保護與管理讓文物“活”起來,賦予文物新的內(nèi)涵與生命力,最大程度的發(fā)揮文物的文化傳播功能與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殷連生:《出土文物的最好歸宿》大眾考古,2017年。
【2】何日章:《發(fā)掘安陽般墟甲骨丈字之經(jīng)過,轉引自柳話徽 :(論丈化事業(yè)之爭執(zhí)),(史地學報)第2卷第1期,1930年。
【3】麻賽萍:《考古博物館的新嘗試——兼談學科知識普及與 學科博物館的建立》,《博物館研究》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