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俊
摘 要:近代歷史上,湖南人才輩出?!耙蝗汉先?,半部近代史”,從地主階級改革派魏源到洋務(wù)派曾國藩、左宗棠,從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譚嗣到革命派黃興,最后到無產(chǎn)階級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等,這既是近代中國人民為求得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奮斗史,更是湖南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生動寫照。為什么近代湖南人才輩出,還一次次引領(lǐng)歷史?我們認為這是文化的影響。因為文化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東西。我們要了解湖湘文化、了解湖南人,就要走進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張栻。學習其忠孝勤儉、以民為本的思想,汲取其思想的精神內(nèi)涵,要忠則順天,弘揚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要孝則生福,弘揚孝老愛親的美好家風,要勤則業(yè)進,弘揚勤政務(wù)實的擔當精神,要儉則心逸,弘揚戒奢崇儉的良好作風。
關(guān)鍵詞:張栻;忠孝勤儉;以民為本
一、張栻的生平
張栻,字敬夫,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1133年南宋年間出生在四川綿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創(chuàng)辦城南學院,主教岳麓書院,是湖湘學派的奠基人,與朱熹、呂祖謙并稱“東南三賢”。
二、張栻的思想及其對湖湘文化的貢獻
1.修養(yǎng)思想。在長沙市寧鄉(xiāng)南軒書院前面的牌坊和四義齋門口的石碑上,都刻有四個大字:忠孝勤儉。忠:漢字構(gòu)成,一“中”一“心”,是一個中心,立心中正,中心不貳?!爸小庇凇靶摹鄙希允尽爸摇弊孕钠?,不謀私利,顧全大局。對國家忠誠,愛護百姓。孝:漢字構(gòu)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親,并能順其意。勤:從堇從力,比喻做事盡力,不偷懶,有擔當。儉:從人,從僉。“人”與“僉”聯(lián)合起來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厲行節(jié)約的人”。忠孝勤儉,雖然是其父張浚提出來的,但張栻?qū)ζ溥M行了繼承和發(fā)展。
2.教育思想。張栻認為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考取功名利祿,也不是為了讓學生學習言語文辭,而是傳道濟民。傳道就是傳綱常倫理之道,濟民就是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張栻在傳道過程中也注重道德品格的培養(yǎng),在他看來如果說沒有道德品格,把學生培養(yǎng)出來造反,那就違反了治國平天下的初衷。在教育方法上,張栻認為學習要循序有進、學思并進、學貴力行。學習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只學不思,更不能只學不行,要知行合一。
3.理學思想。湖湘學同朱熹的閩學、二程的洛學、陸九淵的心學一樣,都屬于理學。但在本體論問題上意見不統(tǒng)一,因此形成不同學派:程朱以理為最高范疇,天理構(gòu)成了其思想體系的核心。從哲學本體的高度肯定了人在世界上的主體地位,突出了人的尊嚴、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像西方的文藝復(fù)興就是突出了人的價值,才將西方從中世紀的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湖湘學派雖然不同于理學其他學派,但是卻能夠包容開放,最后形成“湖湘學最盛”的景象。
三、忠孝勤儉的當代啟示
“忠、孝、勤、儉”在《四德銘》里的解釋是“忠則順天、孝則生福、勤則業(yè)進、儉則心逸”。如果賦予其時代價值,忠:要以人民為中心;孝:要傳承美好家風;勤:要有擔當;儉:要有優(yōu)良作風。其實不管是從本義上來講還是從現(xiàn)代意義上來說,最終都將歸結(jié)到以民為本上來。
(一)忠則順天,弘揚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
忠則順天就是忠于國家,順應(yīng)民意。張栻在任時,最顯著的政績是他關(guān)心百姓疾苦,以民為本,降低百姓賦稅。最著名的是他上書廢除王安石的“均輸法”?!熬敺ā钡某踔员緛硎呛玫?,意思是窮地方和富裕地方平均輸稅給朝廷,但由于地方官商勾結(jié)反而加重百姓負擔。于是他向宋孝宗進言說:“讓史正志當發(fā)運使,名為平均征稅,實則在奪取州縣的財稅?!毙⒆谙驈垨蛘f:“我讓史正志當發(fā)運使,財稅都是從各郡縣收錢,并沒有從老百姓那里加稅,有什么不妥嗎?”張栻回答說:“今日州郡的財稅很多都被朝廷收取了,如果州縣把稅給了朝廷自己沒有錢用,就會巧立名目向百姓征稅!”宋孝宗聽后就下詔廢除均輸法。
(二)孝則生福,弘揚孝老愛親的美好家風
孝則生福,就是說傳承孝道就能福澤后代。張栻一家世代科舉為官,人才輩出,從根本原因上說,是因為張栻有一個以孝文化為基礎(chǔ)的好家風?!坝嬍辖套幼ロ暱獭本褪沁@樣一個好家風的故事。張浚的生父張咸早亡,母親計氏25歲守寡,孤兒寡母,生活艱難。娘家爹媽見女兒年輕守寡,十分艱難,就勸其改嫁。但是計氏堅決不改嫁,決心把兒子教育成人,繼承父業(yè),為國出力。張浚剛學會說話,計氏就教他讀父親張咸生前寫的文章,講其為官剛正的故事。張浚寫字時,計氏在一旁糾正姿勢;吃飯時,教導(dǎo)他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計氏的栽培下,張浚20歲選入國子學,在他離家時,計氏將幾十條誡語送給張浚,告戒張浚不忘家教。在計氏教導(dǎo)下,張浚努力進取,最后官至宰相。張栻也傳承了好家風,成為文壇巨匠。
(三)勤則業(yè)進,弘揚勤政務(wù)實的擔當精神
勤則業(yè)進就是說勤奮才能實現(xiàn)偉大事業(yè)。張栻為官十多年,大半時間在地方州府任上。他在靜江做知府時(現(xiàn)廣西和廣東雷州半島及海南島),這些地方開發(fā)很晚,當時還是個蠻荒之地,地廣人稀,百姓十分窮苦。而且朝廷卻年年逼迫賦稅,地方官吏肆意抬高鹽價,又把交納的鹽息提高到50%,老百姓為此苦不堪言。
張栻到任后,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與民休養(yǎng)生息,不僅把鹽息降到30%,而且乘他自己兼管漕運之便,拿出一部分稅賦作為各個鹽鋪賣鹽的本錢和各州運鹽費用的開支,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與此同時,張栻上表朝廷,不許掌管漕運的官吏增加各州鹽稅,也不準地方官吏擅自賣鹽,違者均要論罪,如果有貪污漕運費的,則以坐臟罪論處。張栻治理廣西雖然只有四年,但是勤政務(wù)實,敢于擔當,查處官吏魚肉百姓和貪贓枉法的行為,政績卓著,深受老百姓愛戴。
(四)儉則心逸,弘揚戒奢崇儉的良好作風
儉則心逸就是崇尚節(jié)儉,作風優(yōu)良,才會心安理得。張栻反對享樂主義。他認為生活奢靡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在廣西做官時,當?shù)孛耖g的婚禮喪葬奢靡無度。很多老百姓受到僧人蠱惑,辦喪禮講究排場,有的人弄得傾家蕩產(chǎn)。因此,張栻提出改風俗,主張薄葬。提倡喪葬要根據(jù)家庭的經(jīng)濟情況,及時入土為安就是孝順,不在乎禮節(jié)奢靡。在婚俗問題上,張栻極力反以錢財為目的的婚姻。他認為追求金錢不僅會讓相愛的人失去成為夫妻的機會,還會使社會和家庭不安,因此他一反舊俗,提出“婚姻結(jié)好,豈為財物?”的觀點。
結(jié)論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湖湘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去學習湖湘文化、傳播湖湘文化、踐行湖湘文化,把“忠孝勤儉、以民為本”作為我們修身從政的標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到“忠誠、干凈、擔當”,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