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執(zhí)念,要遠勝于人的三千煩惱絲,就算有青州剪刀,也難以剪斷青州剪刀廠的掌門人張國民的執(zhí)念,他的這種執(zhí)念有著深刻的使命感。
青州市剪刀“非遺”文化傳承人張國民,18歲當兵,在部隊服役20年,是一名中校軍官,1987年轉業(yè)到青州市一輕局任辦公室主任,1990年到青州剪刀廠任黨總支書記兼廠長。27年間,將一個瀕臨破產(chǎn)的工廠打造成年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的企業(yè),將青州剪刀鍛煉成為“全國十大刀剪知名品牌”,還把“青州剪刀鍛造技藝”打造成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明朝末年,山東青州有一位傳了九代的鐵匠田老萬,做剪刀非常厲害,他去世以后,女兒和徒弟來到北京謀生,他女兒后來嫁了一個姓王的商人為妻,這位商人因為臉上長有麻子,被人叫作王麻子。所以,說起來王麻子是青州女婿,比王麻子剪刀的淵源更久遠的要數(shù)青州剪刀。
明朝嘉靖年間,這里就有一個青州剪子巷,山東的章丘、淄博等地方有名的鐵匠都會集中到青州這里來。到了20世紀末,在市場大潮的裹襲下,青州剪刀廠被視為當?shù)刈羁赡艿归]的企業(yè),然而,它居然沒有倒閉??煲归]的時候,從部隊轉業(yè)回來的張國民接管了它,這一接就是27年。他來的第一個月,廠里就發(fā)不出工資,于是他跑到臨朐找到一個戰(zhàn)友借了4萬塊錢發(fā)出第一個月的工資,這件事,也得以讓這個老字號存活至今?,F(xiàn)在走進去,仍然有穿越到27年前,甚至更早遠的錯覺。傳統(tǒng)剪刀的制作,屬于典型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如果加上小的工序,一共是60多道。我們的剪刀,如果一天用它剪一萬兩千到一萬三千次,那么能用兩個月?!?/p>
即便這樣,以傳統(tǒng)手法制作剪刀,仍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壓力,張國民帶著和他20多年患難與共的手藝人隊伍,以不合時宜的篤定,面對一門手藝的凋零或重生。
相關鏈接
青州剪刀
? 青州剪刀始于明朝嘉靖年間。至清嘉慶年間時,青州城的北營街上出現(xiàn)了“家家支紅爐、戶戶鐵錘響”的生產(chǎn)剪刀的繁榮景象。青州剪刀的制作工藝極其復雜。普普通通一把剪刀的制成就要經(jīng)過3個工段、60多道工序。有些工序既復雜又重要,如端勁口、調(diào)勁口、淬火、細磨刃口、調(diào)整裝配等,都是保持青州剪刀特點的重要工序。
(摘自《中國守藝人—— 一百零八匠》 羅易成 著 三聯(lián)書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