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婷
摘要:在20世紀中國,新金陵畫派與長安畫派分別代表著中國東西兩個地域的文化,是盛極一時的兩大地域性畫派。隨著政治的影響,新中國的成立,它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就這兩畫派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時代背景,社會人文以及繪畫實踐做比較,并以探索的角度去解析這兩個畫派山水創(chuàng)作中繪畫風格上的區(qū)別。
關鍵詞:新金陵畫派長安畫派山水畫創(chuàng)作比較
引言
著名文藝理論家程征教授指出:所謂”畫派”是特定時期與地域里有相同藝術主張的杰出畫家組成的群體。其成員的個體畫風不盡相同,卻有總體的審美特質。因此,它也擁有了在其特定藝術發(fā)展階段的重要地位,影響和作用。
通過把新金陵畫派與長安畫派做比較研究,新金陵畫派不單借著歷史的積運而且以較強的思想深度和藝術形式、歷史真實性、藝術審美性的融合,將中國畫筆墨所承載的思想維度大大地拓展與延伸。
1、形成時期與時代背景
20世紀中國山水畫是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百年來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生存發(fā)展境遇,體現(xiàn)了數(shù)代人各色各樣的感受與追求。但是,20世紀以來的中國山水畫也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由于對山水畫傳統(tǒng)的輕視,中國山水畫的筆墨美、造型美、意境美、寫意性等美學思想被西化的寫實所影響,中國文人山水畫的傳承脈絡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探索性時代已經(jīng)斷代,出現(xiàn)了危機。
自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始,其理論影響在中國畫壇達三百年之久。更甚影響日本的繪畫與理論研究,地位可見一斑。直至今日其在國內(nèi)畫界的影響仍然不可小覷,許多先賢在評價董其昌的南北宗論時,既看到他對中國山水畫的積極方面,如對中國歷代紛紜龐雜的畫派第一次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整理。
2、主要畫家及藝術特點比較
長安畫派主要是陜北地區(qū)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其中尤鐘情于陜北黃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長安畫派中趙望云的繪畫題材十分廣泛,長安畫派擅于突破藝術創(chuàng)作的未知領域,勇于揭示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生活。新金陵畫派工農(nóng)城鄉(xiāng)建設以及江南水鄉(xiāng)和千里平原的自然景觀現(xiàn)實、革命歷史,革命圣地、領袖詩詞歷史題材。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新金陵畫派中題材多為南方秀美的山川,煙雨潮濕的天氣環(huán)境為特色。
長安畫派多采用的是一種邊角式構圖的形式,這種構圖形式有三種特點即取舍合理,露藏有序和實與虛所謂“邊角構圖”,就是指畫面的主體重點沒有放在畫面的視覺和趣味中心而是放在靠近畫面邊角的位置上常以山一角 水一涯來表現(xiàn)全景氛圍的一種構圖方法。其顯著特點為:主體形象較少,畫面簡潔明快,留白面積多,大多采用“計白當黑”的手法,有效利用了邊角相呼應和保持對角線的平衡,虛實的對比也特別突出。在提煉景物時畫家力求少而精,著力用最少的景物來反襯出最大的意境。新金陵畫派構圖則多樣,追求“新構圖”的創(chuàng)作精神,或大膽奔放或謹慎精巧。追求畫面的氣韻表達。新金陵畫派的錢松喦 宋文治和魏紫熙三位畫家在構圖上可謂新穎別致,獨具匠心讓觀者耳目一新。不僅在新金陵畫派中獨領風騷,在同時代畫家里也可綻放出凄厲的火光。
3、藝術主張與追求比較
“長安畫派”繪畫思想與藝術主張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個不斷發(fā)展的藝術歷程。長安畫派在探索中國畫發(fā)展的時候,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放在第一位。以傅抱石為首的“新金陵畫派”畫家,從對歷史和當時現(xiàn)狀的研究中充分認識了“變遷”之道。傅抱石曾批評19世紀的中國畫“重技法而遠離自然,重傳統(tǒng)而忽視自己”,呼吁要對中國畫進行變革。他認為,時代、思想、材料、工具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對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激蕩,而“藝術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且豐富其生命。有了生命,時間、空間都不能限制它”。在這里,他將藝術變遷與生命精神緊密相連,可以說抓住了問題的本質。
從文化精神上講,長安畫派更追求繼承傳統(tǒng)與貼近生活。如趙望云的繪畫探索,最重要的是他從勞苦大眾真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歌頌勞動,贊美土地。他對美的提升不是用仰視而是用平視和俯視的方法,所以他的畫面上見不到神仙高士、美妙仕女。不少論者認為,趙望云的歷史貢獻是他在繪畫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題材,并將之落實到大量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之中。在我們看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表象而已。從繪畫理念上講,他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感悟下,他把這種記錄與感悟用最平實的筆墨技法,實現(xiàn)著一種新的繪畫理念:面向生活,直面蒼生。
“新金陵畫派”的審美趣味與意識一個新畫派的存在價值,必然會具有它獨到的審美趣味與意識,在此趣味與意識的推動下各自發(fā)揮各自的表現(xiàn)力,“新金陵畫派的審美趣味,有對傳統(tǒng)山水畫的繼承,主要是清代四王、石濤等畫家的技法特點,但對宋元時期繪畫研究只是籠統(tǒng)的取其特長并無完整的繼承,以讀畫臨畫的方式為主。新金陵畫派的審美趣味正是建于這個基礎之上的。
結語
長安畫派以其藝術成就和活力,影響了西安畫壇的眾多畫家。當時正是國畫界最為活躍的時期,老中青之間,專業(yè)和業(yè)余之間,對長安畫派的優(yōu)秀畫家,心向往之,猶如眾星捧月一般,齊心擁戴著長安畫派,并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深度上實踐著長安畫派的藝術主張。因而我認為當時的長安畫派,不僅是美協(xié)西安分會那幾個人的畫派,而是在西安地區(qū)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在全國美術界有著空前社會影響的當代畫派。
新金陵畫派的歷史意義闡釋著一個畫派往往在成熟之后,如無新的藝術內(nèi)涵充實,必然會走向衰落,僅僅以技術層面的繼承,是沒有生命力的,對“金陵畫派”代表人物的藝術所進行的解讀。
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應該在當今漸漸增強的國力的支撐下得到發(fā)揚,山水畫這一具“國體”樣式的畫種也應該喚發(fā)時代的“民族形式”,這就需要當代的有志者以其奮發(fā)之力進行重塑,而根基仍然是具有幾千年文明的文化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上下)》,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407
【2】白鑫-《黑白畫理》[J],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9,104. ?
【3】張江舟-當代中國畫家研究叢書一張江舟[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7. ?
【4】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45,67,79,82,128,128
【5】殷雙喜-寫生與寫意[M].{H}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6】宗白華-《美學散步》[M].{H},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