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雯 呂學玉 汪衛(wèi)東
摘要?全文從自然環(huán)境、社會人文環(huán)境、先天稟賦和后天家庭教養(yǎng)方式4個方面介紹人格形成過程與外界的關系。這是在中醫(yī)整體思維啟發(fā)和指導下,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長期臨床研究而提出的“系統(tǒng)發(fā)展理論”,對破解西方人格理論研究中存在的幾大難題有啟發(fā)性意義。
關鍵詞?中醫(yī)心理學;人格;整體思維;理論;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先天稟賦;后天教養(yǎng)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listic Thinking on 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System Development——Personality System,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System
Liu Xiaowen1,Lyu Xueyu2,Wang Weidong2
(1 Beijing Xuanw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Beijing 100050,China; 2 Guang′anmen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5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 of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the outside world from 4 aspects:natural environment,soci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innate endowment and acquired family rearing style. Under the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of the whol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ombin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ong-term clinical research,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theory”,which is instructive to solve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of western personality theory.
Key Words?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ersonality;Overall thinking;Theory;Natural environment;Innate endowment;Acquired upbringing
中圖分類號:R277.7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9.03.049
西方關于人格理論的研究目前公認存在著幾大困境。即1)人格是穩(wěn)定的還是可變的?2)人格的結構與維度之間的具體關系;3)結果還是過程?4)描述還是解釋?有人提出,要破解這個難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1。即:建構人格心理學的元理論;將人格置于廣闊的學科背景中進行研究;進一步完善人格研究的方法論。我們曾在《中醫(yī)理論在中醫(yī)心理學人格理論形成過程中的影響》[2]、《中醫(yī)心理學與人格研究狀況述評》[3]等多篇文章中對中醫(yī)心理學的人格理論進行過論述。在中醫(yī)學整體思維啟發(fā)與指導下,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我們長期臨床研究,提出了人格構造的“系統(tǒng)發(fā)展理論”,作為一管之見,供研究參考。
我們首先從自然環(huán)境、社會人文環(huán)境、先天稟賦和后天家庭教養(yǎng)方式4個方面的整體思維介紹人格形成過程與外界的關系。
1?人格系統(tǒng)與自然環(huán)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靈樞·歲露》曰:“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這是古中醫(yī)“天人合一”思想的論述,也是中醫(yī)整體觀的體現。不僅是中國古中醫(yī)學,古今中外學術界對自然環(huán)境之于人格形成的影響已經有了大量的研究[4-5]。生態(tài)環(huán)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有很多研究說明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人格的影響[6]。另外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現頻率,例如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對他人采取負面反應,發(fā)生反社會行為??傊?,自然環(huán)境對人格雖然不起決定性的作用,但在不同物理環(huán)境中,人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就是這個意思。以陶淵明為例,據蕭統(tǒng)《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內,地理位置北臨長江,東傍鄱陽湖,南靠廬山,依山傍水,環(huán)境秀美。陶淵明在柴桑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很早就結下了田園情結,“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自小家庭本不寬裕,可以說拮據甚至是貧困伴隨其一生。這樣的生活使其這個本來就生長在沒落貴族家庭里的陶淵明在情感上更加疏遠朝廷和統(tǒng)治者。為了維持生計,他和農民、田園、勞作的關系日益親密,即使后來為官,也因為這段一般士大夫難以體會到的民間經歷,使其能冷靜客觀地看待社會弊端。田園生活還賦予了陶淵明堅強的意志和耿直的性格,在他的骨子里地打上了“自然”的烙印。從這里可以看出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個體先天遺傳素質與后天自然、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2?人格系統(tǒng)與社會文化屬性是一個不可以分割的整體
中醫(y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素問·疏五過論》:“從容人事,以明經道”7。所謂人事,即社會人際之事,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道德、風俗、信仰以及人的性別、年齡、體質、人格、心理等多種因素對個體人格系統(tǒng)必然會形成影響。這在我們的臨床研究中的大量臨床案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是從社會宏觀方面來理解的,我們已經作過論述。同時我們認為,這些復雜的社會文化屬性必然要通過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生活事件過程對個體人格發(fā)展過程與人格發(fā)展狀態(tài)形成莫大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圖1從整體角度看到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屬性因素對個體人格形成的先天與后天的影響,充分展示出中醫(yī)學整體理論對我們現在構建現代中醫(yī)心理學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系統(tǒng)整體觀。
人格的發(fā)展會受到個體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底蘊,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性和心理特征。心理學的生命力就在于應用,要研究人格,需要結合相應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將人格發(fā)展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進行剝離再融合來分析。由中醫(yī)學這一中華優(yōu)秀文化寶庫中分化發(fā)展并日益繁榮起來的中醫(yī)心理學,為心理學研究模式的多元化和本土化開辟了一條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新途徑。中醫(yī)心理學在人格研究上需要解決2個問題:人格“發(fā)展”與“本土化”問題。
3?先天稟賦是人格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素問·宣明五氣》稱:“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人精神活動的主體。五神與五臟形成直接聯(lián)系,化生諸多心理活動,衍生出以七情為基本要素的情志心理結構和人格結構,由此構筑了中醫(yī)心理學理論體系。五神不僅是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活動,還是溝通人際聯(lián)系、形成社會關系的基礎和橋梁,可見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可見,離不開五神。而先天稟賦的充盛與否在五神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既是相應物質基礎,也是生命活動的激發(fā)條件,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集中體現。“人格”是中醫(yī)之“神”概念的一部分。神是中醫(yī)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中醫(yī)的“三神”理論認為,中醫(yī)之“神”的含義非常廣泛,除了“整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和“人體的最高功能層次”之外,還包括人的精神、心理結構和心理活動,體現出“元神”(不神)、“識神”(思慮神)和“欲神”3個不同的層次8。見圖2。其中“元神”是“神”最重要的部分,是先天的,有了它,就有了生命;元神不受意識支配,可自主地發(fā)揮作用,識神則賴其而產生,卻又可干擾元神;元神存在于大腦結構當中;元神是生命的主宰。而現代心理學則認為,氣質是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典型而穩(wěn)定的動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氣質,已經在中醫(yī)整體論思想中有所體現了8。
4?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生活事件對個體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除了先秦的禮法,漢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現的家訓、家規(guī)、家儀等,都有著對家庭教育的專門論述,另外,還有大量散見于經史子集中的有關家教的名言、名篇和大量的古代傳統(tǒng)家書以及傳播于世的教子詩文等,也無不蘊含著豐富家庭教育思想,闡釋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中,齊家既是修身的目標,又是治國的基礎。所以,怎么樣“齊家”便成為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涌現了大批家庭教育著作,如諸葛亮的《誡子書》,嵇康的《家戒》,向朗的《戒子遺書》等。此中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堪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關于家庭培養(yǎng)方式對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尤其對青少年時期的人格影響,國內外均有相關文獻報道9-14,我們下面還將從臨床案例研究結果中予以更詳細的介紹。我們通過圖3可以從宏觀角度看到基因遺傳背景下,后天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個體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
我們還可以通過圖4進一步看到對個體人格發(fā)展過程中,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生活事件對人格形成產生的影響,其中的具體內容,我們是從30年臨床研究積累的病歷(包括來自近千例精神與心理疾病患者自己所描述的成長過程),并經過現代質性研究和臨床研究過程中逐步提煉而成。其中的具體內容我們將通過其他文章進行詳細的介紹。
參考文獻
[1]陳少華,鄭雪.西方人格心理學的困境與出路[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24(3):41.
[2]汪衛(wèi)東,呂學玉,杜輝.中醫(yī)理論在中醫(yī)心理學人格理論形成過程中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2013,32(10):764.
[3]汪衛(wèi)東.中醫(yī)心理學與人格研究狀況述評[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11,33(2):97.
[4]車敬上.淺析環(huán)境對人格的影響[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16):90-91.
[5]付瑤.地震災害等自然環(huán)境對日本人性格形成的影響[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7,44(1):28-30.
[6]彭立威.試論生態(tài)化人格及推進人格生態(tài)化的意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7,22(3):170.
[7]任廷格,張帆.任應秋講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全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4:706.
[8]汪衛(wèi)東.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TIP技術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4-7.
[9]Scott S,Lewsey J,Thompson L,et al.Early parental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outcomes in preschool children[J].Child Care Health Dev,2014,40(3):337-345.
[10]葉婷婷,陳瑩,范方.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的關系:睡眠的中介作用[C].中國睡眠研究會第九屆學術年會,上海,2016.
[11]汪燕妮,薛紅麗,陳倩.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對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6,18(5):421-425.
[12]張雨琪,劉俐,孫燈利.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3歲學齡前兒童品行問題的關系[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7,43(4):229-233.
[13]黃靜.學齡前兒童社會退縮行為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親子依戀及同伴接納的關系[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14]Flouri E,Narayanan MK,Midouhas E.The cross-lagg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bsence and child problem behaviour in the early years[J].Child Care Health Dev,2015,41(6):1090-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