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凌晨3點35分,文學界泰斗、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徐中玉先生去世,享年105歲。徐中玉,1915年出生于江蘇江陰,著名文藝理論家、作家、語文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名譽主任。他主編的《大學語文》已出版11版,發(fā)行量至今已超過3000萬冊。
位于上海金沙江路附近的師大二村,是徐中玉的家。沿紅木樓梯走上3樓,一間空蕩蕩的舊屋展露眼前,因為一年多無人居住,地板和家具上落滿了灰塵。
徐中玉在世時,喜歡在朝南的房間讀報、剪報,陽光落在書桌上,偶爾還看看《海峽兩岸》《新聞聯(lián)播》電視節(jié)目。陪伴他的除了保姆胡阿姨,還有一只白貓。
在女兒徐平看來,父親的逝世是平靜的,“沒有吃太大的苦。”身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曾經(jīng)的系主任,他一生淡泊,不重金錢,將數(shù)十年的歲月傾數(shù)奉獻給文學與教育,奠定大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撫育和培養(yǎng)無數(shù)學者、青年創(chuàng)作者,桃李滿天下。
徐中玉一生學術作品頗豐,包括《魯迅遺產(chǎn)探索》《古代文藝創(chuàng)作論》《激流中的探索》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貢獻,莫過于主編的《大學語文》。
由于歷史原因,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后,“大學語文”課程隨即不再開設,大學語文教育整整中斷30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時任華東師大中文系系主任的徐中玉和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一起提議,恢復大學語文課程,并成立由徐中玉擔任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編審委員會。
徐中玉以為:“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涵養(yǎng)性情?!睆牧硪粚用婵紤],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也有利于改變當時“重理輕文”的現(xiàn)象,改善普遍存在的語文知識面不廣、行文不注意邏輯以及錯別字多等問題。
1981年,第一本《大學語文》教材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獲得廣泛好評,不滿兩年,被全國文、法、理、工、醫(yī)、農(nóng)等300余所大專院校采用;1982年“補充教材”出版,發(fā)行十萬冊,銷行一空;1983年的第二版修訂本,發(fā)行一百多萬冊。
《大學語文》緊跟時代變化,每隔三至五年即推出新的修訂版,在堅持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主的同時,又著重添加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2018年11月,《大學語文》第11版發(fā)布,新增和修改了不少富有時代特色的篇目。此時的徐中玉已過百歲高齡,教材編輯工作仍由他主持。家人回憶,他每天7點起床,有時看文章可看到凌晨1點多。在病倒之前,一直孜孜不倦地修訂《大學語文》教材。
“《大學語文》問世的這些年來,我國思想、政治、經(jīng)濟、文化、學術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發(fā)展變化?!毙熘杏裉寡?,但他始終堅持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選入教材,提升大學生的文學造詣?!斑@樣的信念,從未有過變化?!?/p>
有人曾問徐中玉:“現(xiàn)在一些大學的語文課程日趨邊緣化,母語教育正在受到傷害。您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狀?”徐中玉如此回答:“每個大學生應有一專之長,但通才教育需要他們盡可能具有較為廣博的學識,高遠的視野,具有人文精神與素質。對于以上方面,學好、教好大學語文課程的作用都是無法替代的,它的價值無法用一時的物質回報來衡量?!? ? ? ? ?(據(jù)“澎湃新聞”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