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康德與薩特的自由觀研究

      2019-09-10 12:53:55郭夢寧
      青年生活 2019年26期
      關鍵詞:認識論薩特本體論

      郭夢寧

      摘要:薩特的自由在很多方面都帶有康德的影子,是對康德自由的繼承和發(fā)揮但是康德的自由在更多層面上是形而上學的,僅僅限于精神層面的自由實踐,屬于知識論和認識論范疇。而薩特的自由是在本體論意義上的,他不僅要實現(xiàn)人精神上的自由,而且把這種自由觀付諸于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實現(xiàn)存在的自由。

      關鍵詞:薩特;康德;自由;本體論;認識論

      出版于1943年的《存在與虛無》這本巨著,標志著薩特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體系的建立,同時奠定了薩特在當代法國哲學理論界不可動搖的地位。在哲學思想上,薩特更多地受到笛卡爾、黑格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以及馬克思的影響。但在美學思想上,尤其是在審美自由觀上,薩特卻處處表現(xiàn)出康德的影子。但由于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理論背景的不同,兩人在對“自由”的把握上又有很大的不同。

      自由之于康德

      自由概念是康德哲學的核心概念,自由概念在康德哲學中是極其復雜的,學界對其理解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傳統(tǒng)觀點一般從二分法即“先驗自由”和 “實踐自由”把握康德自由概念。鄧曉芒先生將康德的自由概念從二分法發(fā)展為三分法即“先驗自由”、“實踐自由”和“自由感”。其中,“自由感”劃分為審美鑒賞的“自由美”和歷史政治的“自由權”。

      在康德看來,我們的心靈共有三種能力,一是認識的能力,與之相對應的是知性,知性為認識提供先天建構性的原理;二是愉快與不愉快的情感,與之相對應的是判斷力,它為審美提供建構性的原則;三是欲求的能力,與之相對應的是實踐理性,它為欲求能力規(guī)定著最后目的。這種欲求的能力,在康德那里,就是意志。“欲求能力,在它只通過概念來決定,即依據(jù)目的表象而行動時,就是意志?!?/p>

      “意志的第二個基本規(guī)定性是,意志是自由的,它在自身中‘就已包含著原因性概念’?!睋Q句話說,意志是不受外界環(huán)境中的經驗等關系決定的,而是通過自身的自由選擇來決定的,按照自己的目的而主動行動的能力。意志的自由性,就表現(xiàn)在它對目的的追求,不是由經驗條件所決定的。而是能夠由自身內在中產生道德法則,并且意識到自身的責任而服從這一法則。這樣,意志的自由也就是它的自律,它從自身中產生動機,而完全不必顧忌行為的結果。所以,“康德的自由意志論,是一種唯動機論。”意志的自由性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是其理論的基石。

      自由是康德哲學追求的最高價值。而對于這一哲學問題的探討,其對象可以分為兩大領域:自然和道德。在康德看來,道德高于自然,因為有道德的人是自然的最終目的。而道德領域的最值得仰慕的價值,就是自由。自由是西方近代社會所追求的正義標準,這一追求遍布各個領域,包括經濟、貿易上的自由;政治、思想上的自由等等。而康德加以謳歌的,是道德意志上的自由。自由在在康德看來,正是全部道德法則以及服從這種道德法則所需的責任的基礎。

      在康德文本中,可能性并非是事物客觀的可能性,而是概念的邏輯的可能性。所以,自由的可能性不是事物實質的可能性,而是指邏輯的可能性??档略谝粋€腳注中明確區(qū)分了概念的邏輯的可能性和事物的實在的可能性: “如果概念不自相矛盾,它就總是可能的。這就是可能性的邏輯標志,憑借這一點,概念的對象就和nihil negativum[否定的無]區(qū)別開來。只是這個概念一點也不能免于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如果這概念由以產生的綜合的客觀實在性沒有被特別闡明出來的話;但這種闡明任何時候都是(如前所述)基于可能經驗的原則之上,而不是基于分析的原理(矛盾律)上的。這是一個警告,即不要從概念的(邏輯的)可能性馬上推出事物的(實在的)可能性?!?/p>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通過第三個二律背反的解決,論證了先驗自由的可能性問題。因為自由作為先驗理念是不可認識的、不可理解的,它的存在的可能性是不能直接證明的。我們只有通過第三個二律背反的解決,即自由因果性與自然因果性的相容和統(tǒng)一,而間接論證自由存在的可能性。因為康德明確地強調,說明自由是如何可能的,是人類理性所無法做到的,因為它超越了人類理性的所有界限。由此,康德在 “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第九節(jié)的后面一個段落中提醒我們要高度注意: “我們并不想由此闡述作為包含著我們感官世界的種種條件之原因的種種能力之一種的自由的現(xiàn)實性?!送?,就連證明自由的可能性,我們也根本沒有去想,因為這也是不會成功,原因在于,我們根本不能從純然的先天概念出發(fā)認識任何實在根據(jù)和因果性的可能性。在這里,自由僅僅被當作一個先驗理念來對待,通過它,理性設想通過感性的有條件者開始顯像中的條件序列,但在這里就卷入了與自己的規(guī)律的一種二律背反,……我們唯一能夠提供的、而且我們也唯一關切的東西是: 這種二律背反所依據(jù)的是一種純然的假象,自然與出自自由的因果性至少并不沖突。”

      自由之于薩特

      在薩特看來,“人是自為的存在,不是自在的存在;人是意識的虛無,不是意識的充實,所以人具有某種意向性、選擇性和超越性,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存在和本質。這就是人的絕對自由?!睋Q句話來說,這就代表著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出于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存在著的人類本身必須通過其自身的主觀意識的自由選擇來不斷決定他的本質?!叭说淖杂上扔谌说谋举|并使人的本質成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質懸置在人的自由之中。因此我們稱為自由的東西是不能區(qū)別于‘人的實在’之存在的。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來成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這兩者之間沒有區(qū)別?!痹谒_特的這段話中,他指出了“存在”和“自由”之間的聯(lián)系,二者是無法區(qū)別存在的?!白杂伞睘椤按嬖凇钡拇嬖趧?chuàng)造了可能性,同時“存在”的本質又存在于“自由”本身之中。一旦“存在”的這個狀態(tài)得以顯現(xiàn)出來了,那么人的本質也就得以顯現(xiàn)。這樣一來,人的絕對自由就在存在的這個過程中,不斷自由選擇著人的本質,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jù)人的需要而不斷地進行選擇、進行著改變的。由此,每個人的本質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本質只屬于個人本身,因此,人的本質具有了獨特性。薩特所認為的人的自由存在是一種本體論上的自由存在。

      關于上述的結論,可以在《存在與虛無》中得到進一步了解,“存在,對于自為來說,就是把他所是的自在虛無化。在這些情況下,自由和這種虛無化只能完全是一回事……我命定是自由的,這意味著,除了自由本身以外,人們不可能在我的自由中找到別的限制,或者可以說,我們沒有停止我們自由的自由?!痹谶@里可以看出,薩特給予了人既定的絕對的自由,在他看來,人類的自由是不受什么外在條件限制的,也就是說不受自由以外的任何東西限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促使了薩特思想的轉變,他不再認為人是一個個“孤獨的個體”,在他看來,人的存在與社會、國家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薩特發(fā)表了名為《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演講,他希望借助存在主義來慰藉因為戰(zhàn)爭傷害而扭曲的人們的心靈。他強調突出人的自由選擇和人的行動創(chuàng)造,以此來改變人們非美化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存環(huán)境,將人們從精神困境中拯救出來。在《存在與虛無》中他反復強調人的自由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自由、深入現(xiàn)實中去的存在意義上的自由。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讓薩特懂得,人在進行自由選擇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義務和責任。到此為止,薩特對“自由”的概念進行新的補充?!白杂伞辈辉賰H僅局限于個體的、獨立的自由,雖然人是自由的,但是人與人之間有了牽涉?!耙粋€人是自由的,而他人是不自由的,這是無法接受和難以想象的。如果自由拒絕了他人,它就不再是一種自由。如果人們不尊重他人的自由,那么……自由就會立即被摧毀?!边@就表明,薩特已經把個人的自由普及到了他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他人的自由是個人自由的必要條件。這樣,薩特就賦予了“自由”普遍的概念。

      一方面,薩特關注“自由”與“他人”的關系;同時,又把個人的自由選擇與所應擔負的道德責任緊密聯(lián)結起來。個人的選擇與責任是自由的一體兩面:存在主義在強調個人自由選擇的同時,也強調為自己作出的選擇承擔道德責任。個人在作出任何一個選擇時,要既對自己也要對人類負責。之所以對自己負責,是因為自己的選擇是個人的自由行動,自己的一切成敗得失都是個人的行動所致;之所以對人類負責,是因為個人的選擇要牽涉其他人乃至全人類。個人不僅應關心自己的命運,也要關心其他人和人類的命運;個人通過自由選擇造就自己時,也是在選擇和造就人類。

      薩特在其創(chuàng)作中不僅對自由選擇的觀念,而且對隨之產生的道德責任也給予文學再現(xiàn)。他的長篇三部曲《自由之路》通過哲學教師馬蒂厄追求自由的道路,對存在主義的“自由選擇”及對與之相隨的道德責任進行了形象的文學詮釋。在納粹的鐵蹄踐踏之下,主人公從向往自由到積極的自我選擇并敢于承擔責任;從猶豫觀望到最終浴血奮戰(zhàn),真正完成自我超越,在愛國主義的自由選擇中確定了自己存在主義的英雄本質。這種既強調自由又強調與之相隨的責任,也就是他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所言的“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是薩特哲學的核心。

      康德與薩特

      康德的哲學強調自身的行為應該出自理性的規(guī)范,也就是說強調意志自由,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并不否定行為在經驗層面上是決定論的,人本身的行為受到了環(huán)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他說,“沒有任何既有的行為(由于它只能作為現(xiàn)象而被覺知)能絕對從其自身開始”。在這里,“絕對從其自身開始”,指的就是在時間中產生的事物,與經驗完全無關聯(lián)的,也就是自由。

      雖然受到了康德道德律的影響,但在薩特看來,世界上并沒有普遍適用的道德規(guī)范,也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性定律。也就是說,薩特在這里否定了康德決定論的思維方式。他認為,是人本身造就了自己,他成為怎樣的人,取決于他做什么和如何做,這是存在主義的基本原理。他強調,人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生存過程中不斷變化的,他是投身于未來的有意識的自我籌劃,他在不斷地造就自己。每個人都是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行動、由自己的行動造就自身的。因此,將任何先驗的強制的道德規(guī)范套到人的行為上都是不合適的,將任何先定的抽象的人性模式套到人的心靈上都是行不通的?!叭瞬皇悄硞€普遍概念的實例,無法用一個現(xiàn)成的人性模式去說明其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抽象的形式化的道德規(guī)范不能約束或指導人的具體的情境化的行為?!盵]以康德為代表的古典哲學家們深信不疑并精心論證的道德律令的普適性或普效性被薩特決然擊碎了。

      參考文獻:

      [1]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2]薩特:薩特讀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3]波伏娃:薩特傳,黃忠晶譯,[M],湖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4]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

      [5]康德:判斷力批判,李秋零譯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6]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李秋零譯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7]陳嘉明:建構與范導——康德哲學的方法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8]伏愛華:想象·自由——薩特存在主義美學思想研究,[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9]尹戈:薩特:自由的神話到自由的悲劇,[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03):66-72

      [10]潘志恒:飄蕩在虛無中的自由——薩特《存在與虛無》一書中的自由理論評析,[J],比較法研究,2005(04):131-147

      注釋:

      1、康德:判斷力批判,李秋零譯注,第58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2、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李秋零譯注,第56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陳嘉明:建構與范導——康德哲學的方法論,第20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4、陳嘉明:建構與范導——康德哲學的方法論,第20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5、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注,第474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6、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注,第42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7、伏愛華:想象·自由——薩特存在主義美學思想研究,第36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8、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第55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年

      9、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第548—549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年

      10、波伏娃:薩特傳,黃忠晶譯,第416頁,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11、薩特:薩特讀本,第64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1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注,第403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13、尹戈:薩特:自由的神話到自由的悲劇,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03):66-72

      猜你喜歡
      認識論薩特本體論
      自因還是自為?*——薩特自因理論探究
      外語學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26
      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批判闡釋的認識論困境及其終結
      基于信息技術哲學的當代認識論研究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認識論的變革
      CP論題能為本體論論證提供辯護嗎?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2:14
      張栻的本體論建構及其體用邏輯探析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6
      張載哲學的本體論結構與歸宿
      薩特的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與改編述評
      藏傳佛教認識論評析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微電影本體論辨析
      電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6:25
      柳江县| 徐汇区| 伊川县| 江孜县| 延吉市| 虹口区| 德格县| 东乡| 油尖旺区| 建瓯市| 延津县| 柳州市| 黎川县| 湄潭县| 区。| 顺义区| 平山县| 西城区| 探索| 石嘴山市| 麟游县| 罗甸县| 湘潭县| 万安县| 泗洪县| 泊头市| 嘉峪关市| 富宁县| 治县。| 嘉荫县| 大理市| 邓州市| 响水县| 三原县| 南城县| 青川县| 武夷山市| 新龙县| 丽水市| 砚山县| 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