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學術與政治:印度尼西亞民族學人類學的命運

      2019-09-11 11:51唐歡
      法制博覽 2019年7期
      關鍵詞:民族學印度尼西亞人類學

      摘 要:印尼本土民族學人類學的建立與發(fā)展深受國家政治需求、國際關系以及國家權力的影響。首先,印尼民族學人類學是歐洲尤其是荷蘭殖民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荷蘭早期的研究及對印尼青年的教育是印尼本土學科萌芽的基礎。其次,民族學人類學在印尼獨立之初深受“去殖民化”和“現(xiàn)代化”意識形態(tài)的質疑,但因政治需要而保留。其三,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因其國際關系而深受歐陸與美國學科傳統(tǒng)的影響。最后,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因國家權力偏向發(fā)展與應用研究。

      關鍵詞:學術;政治;民族學;人類學;印度尼西亞

      中圖分類號:C91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0-0001-04

      作者簡介:唐歡(1991-),女,漢族,重慶人,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民族學博士在讀,研究方向:世界民族研究。

      學術與政治的關系是社會科學的話題之一,一百多年前,馬克斯·韋伯在其“以學術為業(yè)”與“以政治為業(yè)”兩篇演講中,論述了其對學者(尤其是教師)與政治家身份的定位。他認為學術不涉及終極關懷,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傳授客觀知識,不能帶有政治色彩的意識形態(tài)偏向;而以政治為業(yè)者應該有終極關懷,但需要道德倫理與責任感指導行為。[1]因此,在韋伯看來,學術不應該卷入政治因素。然而,學術發(fā)展與知識生產(chǎn),不論有心無心,都無法擺脫政治因素的影響。??略凇吨R考古學》及其之后的研究寫作中,構建出“權力-知識”體系,認為權力制造知識,而知識又為權力所用,維護現(xiàn)有知識或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2]學術與政治的關系,類似于知識與權力的關系,但政治超出“權力”范疇。

      本文以印尼本土民族學人類學萌芽、建立、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為主線,通過對不同時期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知識生產(chǎn)與政治環(huán)境的關系的論述,探討學術與政治的關系,即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的知識生產(chǎn)與國際關系形勢、國家統(tǒng)治權力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尤其是后者對前者的影響,探討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的命運。

      一、殖民統(tǒng)治: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的肇始(1945年之前)

      印尼位于亞洲、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的交界之處,自古是歐亞大陸海上貿(mào)易的咽喉要地。其豐富的自然資源(香料、黃金、石油、煤、天然氣)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匯聚世界各地的旅行家和貿(mào)易商,先后受印度、阿拉伯、歐洲和中國文化影響,與其原始文化融合,形成其文化多樣性現(xiàn)狀;也使其成為歐洲殖民擴張爭奪的重要對象。自葡萄牙人15世紀末取代穆斯林商人向歐洲供應香料,印尼先后受葡萄牙-荷蘭-英國-荷蘭-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尤其受荷蘭近三百五十年的殖民統(tǒng)治??蓮娜矫媪私庥∧岜就撩褡鍖W人類學是歐洲尤其是荷蘭殖民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

      其一,歐洲人對印尼的早期記錄,是當?shù)剌^早的民族學人類學資料,是后期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的基礎。關于印尼地理生態(tài)及其民族文化的早期記錄,多為歐洲殖民擴張時期的西歐人所述。包括旅行家的日記、基督教傳教士的記載、語言學家的作品、自然博物學家的寫作以及殖民官員的報告等。[3]這些早期的記錄和寫作量很大,但并非專業(yè)的研究寫作而質量不高,當今學界對這些成果多有批評——如多為作者自身經(jīng)歷印象的羅列,信息零碎、偶然和片面;帶有作者歐洲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標準,文化描述具有主觀性和偏見等。[4]

      其二,對印尼人及其文化的專業(yè)研究,源于19世紀末荷蘭政府為殖民統(tǒng)治而發(fā)展的“印度學”,是后期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為了更好地統(tǒng)治印尼殖民地,需要了解印尼的語言、風俗、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等,荷蘭政府開設了印尼文化培訓課程,包括爪哇語、馬來語、印尼地理、民族學、民俗學、阿拉伯學、印尼習慣法及印尼經(jīng)濟等課程,形成一門區(qū)域學科——印度學(Indologie),到二戰(zhàn)時期被稱為“印度尼西亞民族科學”(Ilmu bangsa-bangsa Indonesia)。開設三個一級研究領域:暨印尼歷史與文獻、社會政治、社會經(jīng)濟。接受培訓學習的人除了殖民官員,還包括教師、傳教士以及荷蘭印尼企業(yè)職員。殖民官員被發(fā)送到印尼后,不僅實踐著他們所學到的,而且也進行教學。每一個殖民官員都是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專家,他們在印尼各地任職,將自己了解的材料寫成報告,這些工作報告就像民族志,又促進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有些殖民官員回國后,更是成為專門的印尼民族學人類學教授。荷蘭的印度學家還嘗試用規(guī)范方法理解印尼人文,包括找尋基本規(guī)則建立文化體系模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開展比較研究。荷蘭對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多圍繞語言、風俗習慣、宗教觀念和“原始思維”、社會經(jīng)濟生活、習慣法、古代社會結構、文化適應等主題展開。[3]殖民官也從當?shù)厥占罅繑?shù)據(jù)資料,以待回國做比較研究。其他學者借助這些資料展開比較研究理論構建,還把他們的關注需求反饋給身在實地的學者以補充資料收集。荷蘭語言學家也對印尼興趣深厚,并且印尼民俗、爪哇考古學、前殖民史、印尼伊斯蘭教和教法研究領域推廣語言學方法。

      其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荷蘭殖民政府對印尼青年的教育,及其對印尼人與文化的研究,是印尼本土民族學人類學學科萌芽的基礎。隨著19世紀末“分而治之”思想的出現(xiàn),殖民政府開始培養(yǎng)地方精英以促進更好地治理殖民地。之前印尼青年高中畢業(yè)后只能到荷蘭高校留學,20世紀初,荷蘭政府新的“民族政策”頒布,給予印尼青年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20年代后,荷蘭政府在印尼建立高校,培養(yǎng)印尼本土青年。這些接受國內(nèi)外高等教育的青年,多學習法律、經(jīng)濟和農(nóng)業(yè)科學,多進入公務員體系以壯大殖民政府行政管理,而少有從事學術工作者,因為荷蘭學界對這些印尼學者并不很認同。也有荷蘭著名人類學家如喬賽林·德·榮格(J.P.B.de Josselin de Jong),鼓勵印尼學生研究自己的文化,希望他們可以建立印尼本土的民族學人類學。少數(shù)學生學習“印度學”,主要是語言、歷史和習慣法的學習,畢業(yè)后從事學術工作,在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發(fā)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侯賽因·賈佳迪寧格拉特(Hoesein Djajadiningrat)、博爾巴迦納戛(R.Ng.Poerbatjaraka)、蘇波莫(R.Soepomo)、佐佐迪古諾(M.M.Djojodiguno)等。

      二、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的挑戰(zhàn)與學科建立(1945-1957)

      (一)民族學人類學的挑戰(zhàn)

      20世紀初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已萌芽,但民族學人類學的殖民性質與研究特色,也造成二戰(zhàn)后印尼獨立之初,印尼政府與學界民族主義者對民族學人類學學科存在意義的質疑。這種質疑可從去殖民化思想和現(xiàn)代化國家發(fā)展建設兩方面來解釋。

      其一,去殖民化思想對民族學人類學的排斥。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后,立即征戰(zhàn)東南亞;1942年3月8日迫使荷蘭投降退出,日本全面占領印度尼西亞。日本占領印尼的三年半時間里,關閉歐洲的公司企業(yè)和學術研究機構,為了戰(zhàn)爭的勝利,推動自身的發(fā)展,對印尼殘酷剝削,引發(fā)印尼人對殖民的深刻的仇恨,促進了印尼民族主義的發(fā)展。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于8月17日宣布獨立,在民族主義去殖民化思想下,民族學人類學的存在遭受各方的質疑和批判,其發(fā)展前景陷入政治僵局。一方面,民族學人類學被視為殖民科學。戰(zhàn)后印尼宣布獨立,但荷蘭政府不愿放棄殖民印尼的利益,印尼經(jīng)歷了四年半的獨立戰(zhàn)爭,印尼民族主義者仇視殖民統(tǒng)治,連帶也反感民族學人類學。印尼青年學生對這個學科持懷疑態(tài)度,而印尼學者將民族學人類學視為荷蘭殖民印度學的嵌入。另一方面,民族學人類學首先是“歐洲人對非歐洲人的研究”,在社會進化論的歐洲中心主義思想下,非歐洲民族被視為“原始的部落”、“野蠻人”。印尼等新獨立的國家,拒絕作為被研究的對象,不愿被視為“原始的”、“野蠻的”、“落后的”。因此,雖然戰(zhàn)后荷蘭學者在印尼開設民族學人類學課程,但很少有印尼學生對此感興趣。荷蘭民族學人類學家也被起訴,很難繼續(xù)在印尼做研究。

      其二,對民族學人類學適應印尼現(xiàn)代化發(fā)展建設的否定,主張用社會學取代人類學。學界對民族學人類學存在意義的態(tài)度有分歧。1950年印尼建國后不久,印度尼西亞大學的法律學院和文學學院關于民族學人類學學科開展了一場學術討論。這場討論源于“現(xiàn)代主義者”或“民族主義者”與主張取消種族隔離構建印尼身份認同的人之間的辯論。部分人偏向社會學,認為民族學人類學學科應該由社會學取代而取締;部分人認為民族學人類學對印尼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前者以印尼社會學家莫利亞(T.S.G.Moelia,1896-1966)為代表。莫利亞是民族主義者,他1951年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印尼的社會學”(Indonesische Sociologie)。[5]在這篇文章中,莫利亞控訴了荷蘭民族學人類學的殖民性質,指出西方民族學人類學基本上是對“原始的”和“靜態(tài)的”社會感興趣,不適合當下印尼社會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他認為新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需要新的政治與社會思想,為了研究和促進印尼社會的發(fā)展,建議加強社會學學科建設,用社會學取代民族學人類學。其他支持社會學的人也認為人類學不適于發(fā)展中國家,因為國家需要看向未來,而不是關注過去的、原始的和靜態(tài)的方面。[6]

      (二)本土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的建立

      盡管對民族學人類學存在諸多批判與質疑,最終,印尼政府基于政治需要,支持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印度尼西亞特殊的地理生態(tài)和歷史進程,形成豐富的文化多樣性現(xiàn)狀,不同地域、民族、語言、宗教的人組成不同的政治黨派。早在印尼獨立戰(zhàn)爭期間,各階層黨派之間便有沖突,為了擺脫荷蘭殖民統(tǒng)治,各方勢力暫時妥協(xié),一致對外,但并未完全一心;印尼獨立建國后,這些沖突又爆發(fā)。1950年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成立后,政府持續(xù)動蕩,不同地區(qū)、民族、宗教精英摩擦不斷。在這樣的政治社會背景下,印度尼西亞要發(fā)展建設,首先需要建構印尼的“國家文化”,促進不同群體的國家身份認同與整合。不同地域、民族、宗教人民的團結,首先需要相互理解和認同。支持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的人認為,因為民族學人類學可以洞察和獲取多民族地區(qū)的知識,是觀察和研究社會文化的有效方法,因此需要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以實現(xiàn)“多元的統(tǒng)一”。基于此,印尼政府教育部并沒有取締民族學人類學學科,并支持本土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的建設。印尼本土民族學人類學的建設受命“去荷蘭殖民化”。

      在去荷蘭殖民化政治意識的主導下,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受政治權力影響,高舉“去荷蘭殖民化”的旗幟,研究主題、術語必須符合“政治正確”的要求。然而,因為師資與教材的缺乏,荷蘭學者仍在印尼高校任教,使用荷蘭人編寫的教材,印尼先驅學者也多有荷蘭教育背景,深受其學術思想的影響。為了去荷蘭殖民化,印尼派遣印尼青年學者和學生到外國留學,然后回國促進本土學術的發(fā)展。如科恩賈蘭寧格羅特(Koentjaraningrat,1923-1999)1954年赴美國耶魯大學學習人類學,1956年獲得碩士學位后回國任教于印度尼西亞大學,1957年建立第一個印尼的民族學人類學系,撰寫印尼語教材,并受命幫助各地方高校建立民族學人類學專業(yè)。

      三、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的發(fā)展(1957年至今)

      (一)國際關系形勢影響下的研究與教學

      國際關系形勢對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的發(fā)展方向有著重要的影響。印尼獨立建國后,在美國與蘇聯(lián)陣營的冷戰(zhàn)中采取不結盟政策。但印尼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使其他大國都想爭取與印尼的國際合作。西伊里安島的黃金礦,更是大國博弈的焦點。印尼獨立建國,荷蘭政府為了黃金儲藏,不愿歸還西伊里安地區(qū)。1956年,兩國因該地區(qū)的紛爭關系破裂,荷蘭學者被迫離開印尼,荷蘭民族學人類學家轉戰(zhàn)西伊里安地區(qū)做研究。二戰(zhàn)后,美國因為印尼的戰(zhàn)略地位與經(jīng)濟資源,對印尼的興趣提升,將之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在印尼獨立戰(zhàn)爭時期壓迫荷蘭承認印尼的獨立,之后又因西伊里安的利益,積極壓迫荷蘭歸還西伊里安地區(qū)。美國還開始關注印尼的社會與文化,康奈爾大學、耶魯大學、馬薩諸塞州的技術研究中心是研究印尼文化的中心,支持印尼青年學者到美國留學,印尼“人類學之父”科恩賈蘭寧格羅特便在1954年于耶魯大學學習人類學。1963年,荷蘭政府歸還西伊里安地區(qū)成為印尼的一個省,荷蘭與印尼兩國時關系緩和,逐漸有荷蘭學者到印尼做研究。為了了解和治理西伊里安地區(qū),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在科恩特的引導下,興起一股西伊里安研究熱。

      1966年后,蘇哈托擔任印尼第二任總統(tǒng),開始偏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印尼與美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合作日益擴大,也促進了兩國學術的交流與合作。1967年2月20日,美國發(fā)起和主導了IGGI(Intergovernmental Group on Indonesia)項目,項目成員包括美國、亞洲發(fā)展銀行、國際貨幣基金、開發(fā)計劃署、世界銀行、澳大利亞、比利時、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新西蘭、瑞士,促進了印尼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本等國在70年代大量進入印尼投資,荷蘭與印尼的關系也日益升溫。印尼派送學生到這些國家留學,民族學人類學青年教師與學生多到美國或荷蘭進修。1975年,印尼實施美國的教學機制,本科教育從原本荷蘭教學機制的五年變?yōu)樗哪?。美國文化人類學的影響加強,人類學的分支學科如體質人類學、醫(yī)學人類學、心理人類學、宗教人類學、城市人類學、教育人類學、生態(tài)人類學、法律人類學、經(jīng)濟人類學等在印尼高校尤其是印度尼西亞大學的人類學課堂上紛紛涌現(xiàn)。

      (二)國家權力控制下的發(fā)展與應用人類學傾向

      印尼民族學人類學的建立與發(fā)展,深受國家政治權力的影響。尤其在蘇哈托“新秩序”時期,社會科學研究被政府意識主導而傾向于應用與發(fā)展。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因建國之初的質疑與爭論,使之建立之初就偏向解決社會問題,促進國家現(xiàn)代化發(fā)展建設。蘇哈托“新秩序”政權取代蘇加諾政權后,印尼民族學人類學更是傾向于應用人類學與發(fā)展人類學。蘇哈托上臺后,基于印尼社會貧窮的現(xiàn)實,致力于經(jīng)濟發(fā)展建設,1969年,印尼第一個“五年計劃”成立。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在國家政治權力的意識導向下,與政府各部門以及其他研究機構合作,致力于農(nóng)村發(fā)展建設、民族國家的整合、教育、人口動態(tài)、社會文化變遷、貧困、工業(yè)、計劃生育、移民、城市化、健康、生態(tài)和環(huán)保等主題的研究。[7]

      印尼民族學人類學核心人物如科恩賈蘭寧格羅特、馬斯里·辛加里姆本(Masri Singarimbun)、帕蘇迪·蘇帕蘭(Parsudi Suparlan)等均受政府的影響開展人類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8]這三位人類學家不僅引領了印尼的人類學,而且參與政策的制定,影響印尼的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環(huán)境??贫魈厥苊谟∧岣魇「咝?chuàng)辦和發(fā)展人類學系,將人類學的青年教師和學生派往美國、荷蘭、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和菲律賓等國學習各種人類學分支學科理論,以期他們回國后任教于各地方高校人類學系,發(fā)展印尼本土的民族學人類學。馬斯里從澳大利亞學習回國后,建立了人口研究中心,在人口和計劃生育問題方面的研究成果影響了印尼政府的人口政策。②他1977年關于貧困的研究,改變了政府認定貧困和人口的政策方向。帕蘇迪關于民族的研究影響了印尼民族政策的制定,也研究農(nóng)村地區(qū)、貧困和多樣的文化的相關方面。

      80年代初,蘇哈托政府命令社會科學學科培養(yǎng)學生參與和促進國家的發(fā)展建設。文化與教育部著手將人類學系從原本的文學院,轉移到社會科學與政治科學學院。因科恩特等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先驅和中心人物,認為印尼的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的使命在于參與和促進國家現(xiàn)代化發(fā)展建設,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偏向“社會人類學”,因此積極主導人類學系的轉院。在科恩特的推動下,印度尼西亞大學的人類學系于1983-1984年轉到社會科學與政治科學學院,改名為“社會人類學”(Antropologi sosial)。其他多數(shù)高校的人類學系也轉到社會科學與政治科學學院。只有少數(shù)高校,以日惹特別行政區(qū)的加查馬達大學為首,堅持人類學系留在文化科學學院。在國家政府權力的意識形態(tài)和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先驅核心人物的推動下,印尼民族學人類學偏重“社會人類學”,偏向應用人類學和發(fā)展人類學,將文化視為人類學研究本身的一部分,重視結構與功能,致力于社區(qū)、社會的各種屬性與社會問題的研究。

      另外,80年代,蘇哈托“新秩序”政權限制言論和學術研究,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與研究機構和高校合作,開展研究項目,高校學者少有研究的自由;另通過武力,禁止學界探討民族、種族、宗教、族群間等政治問題,質疑國家政策和政府官員,否則將遭到拘禁與打壓。直到1998年蘇哈托被迫下臺,印尼民主改革,學術界有更多研究和言論的自由,可以探討如民族自治等政治問題。這也體現(xiàn)了國家政治權力對學術知識生產(chǎn)的控制。

      (三)民主改革后的反思

      蘇哈托“新秩序”的軍政極權,導致腐敗與貧富差距,尤其蘇哈托家族腐敗嚴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經(jīng)濟危機背景下,印尼經(jīng)濟動蕩,引發(fā)各種社會運動與學潮,蘇哈托1998年辭職。印尼結束了歷經(jīng)32年的“新秩序”政權,發(fā)起民主改革運動,也促使學術自由得以發(fā)展。印尼的民族學人類學也重新反思自身的角色。1998年后各地的地域、民族、語言、性別、宗教等“原生情感”的爆發(fā),使地區(qū)、民族、國家認同等問題成為急需解釋的問題,人類學開展大量的地方、民族、種族、宗教和族群間乃至國家的文化認同、跨境文化等主題的研究。后現(xiàn)代主義、后結構主義也在印尼興起。

      “新秩序”時期的人類學多受政治權力的影響,自上而下做發(fā)展項目,提供政策建議,解決社會問題,而較少從底層、邊緣出發(fā),滿足底邊人民的真正需求。“后新秩序”時期“地方分權”政策下,學術的解放與反思,促使印尼人類學家可以更多地按照學者自身的興趣做研究,更多地與地方機關和公司合作,更多地關注地方、底層和邊緣人民被壓抑的“聲音”,也可以更多地參與國際性的學術交流與合作。[9]

      印尼民族學人類學更加多元,“文化人類學”與“政治人類學”兩派的紛爭,也反映出對“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關系觀點的區(qū)分。前者認為人類學更傾向于研究社會屬性和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政策建議,即“學術”服務于“政治”;而后者傾向于歷史文化的研究與解釋,更傾向于“學術”的自由,而不涉及終極關懷,提供知識讓政治家更好的治理國家。

      四、結語

      猜你喜歡
      民族學印度尼西亞人類學
      《審美人類學》評介
      歷史民族學課程發(fā)凡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民族學學科簡介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xiàn)與敘事的新變
      民族學專業(yè)本科生教學管理項目調研與分析——基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專業(yè)本科生教學管理項目
      印度尼西亞—省的天空變成了紅色
      印度尼西亞外匯管理概覽
      發(fā)展戰(zhàn)略語境下的中國山地民族學研究
      論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仿宋錫錢
      體質人類學是什么?
      松阳县| 钦州市| 铁岭县| 哈密市| 钟祥市| 贡觉县| 静乐县| 保山市| 庆元县| 阿勒泰市| 望奎县| 泰安市| 抚州市| 勐海县| 新安县| 福泉市| 化德县| 灵川县| 沽源县| 锡林浩特市| 军事| 绩溪县| 若尔盖县| 陆丰市| 呼图壁县| 嘉鱼县| 云霄县| 东辽县| 梨树县| 西乌| 南召县| 兴安县| 敦煌市| 樟树市| 荆门市| 苗栗县| 潍坊市| 巩义市| 犍为县| 赞皇县|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