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
在傳統(tǒng)觀念里,“一日三餐”的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古代,人們其實都是一日吃兩餐的,直到清朝晚期,才開始實行一日三餐。
在古代,每天的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陽在空中的位置標識時間,太陽行至東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這一時辰叫食時,也就是現在的上午七點到九點?!蹲髠鳌こ晒辍穼扆R晉鞌之戰(zhàn),齊侯說:“余姑翦滅此而朝食!”意思是晉軍不禁打,天亮后交戰(zhàn),待消滅了晉軍也誤不了朝食,其傲視對方、輕敵浮躁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妒酚洝ろ椨鸨炯o》寫項羽聽說劉邦要獨霸關中,于是大怒,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旦日是一大早,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這時本不該吃飯。項羽的意思是半夜做飯,天一蒙蒙亮就“饗士卒”,早早進軍,早點把劉邦消滅。一句“旦日饗士卒”集中表現了他急不可待的心情。
第二頓飯叫餔食,又叫飧。一般是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吃,所以《說文》說:“餔,申時食也?!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埃ㄈ眨┲劣诒?,是謂餔時。”宋玉《神女賦》:“晡(通“餔”)夕之后,精神恍惚。”餔由表示晚餐引申為表示一般的吃,《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宋朝以前,多數人一日吃兩餐;宋朝以后,多數人一日吃三餐。換句話說,從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這一轉變是從宋朝開始的。
三餐制的演化定型,最初可能見于明代江南較富裕地區(qū),相關研究表明,明代江南人家,早、中、晚,每天均以三餐為足。此外,又有上午、下午中間的點心。隨著一日三餐制的逐步形成,三餐的內容也逐漸固定。如從《紅樓夢》第五十回等處看,午飯已從非正式的點心加餐,變成了重要的正餐,而原本重要的早上第一餐,反而漸漸地非正式化了。
不過這個過渡期實在太長,絕大多數農民和窮苦市民仍然固守一日兩餐的老傳統(tǒng)。一直到清朝和民國,三餐制才逐漸成了主流。
進入近代,馮玉祥割據河南時,有一天閑著沒事兒,“到前屯走走,問農民每天用幾頓飯,他說兩頓飯——一頓稀飯,一頓干飯,均是小米”??箲?zhàn)時期,閻錫山在山西推行新政,整飭吏治,甚至要求麾下官員跟農民保持同一生活水準,“飲食定量分配,一日兩餐”。
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成為我們普遍接受的飲食規(guī)律。俄羅斯有一句諺語:“自己吃早餐,和朋友一起享用午餐,把晚餐留給敵人?!睂嶋H上是在告訴人們,一日三餐怎么吃才健康。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當“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這些從前未聞,現在卻無法回避的“富貴病”出現,“一日兩餐”不僅意味著更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同時也體現了“節(jié)制”的文化意義——人們對待食物和欲望的態(tài)度可謂天差地別,在此過程中,代表“節(jié)制”的“一日兩餐”或能讓人從另外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