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鈍感力”一詞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發(fā)明。按照他的解釋,“鈍感力”可以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當今社會,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往往過于敏感。尤其是我們青少年,正處在青春期、叛逆期,敏感的心靈會使我們迅速對周圍環(huán)境做出反應(yīng),但是這些反應(yīng)是否都是正確的呢?請你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需要“鈍感力”的地方?請聯(lián)系生活,展開聯(lián)想,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曾養(yǎng)過一株含羞草,有時喜歡用手觸摸它那嬌嫩的葉片。初時它都會極其配合地蜷起葉片,然而不過半月,任憑我如何戳弄,含羞草都再無反應(yīng)。再后來,它便悄然枯萎了。
時過多年,每次想起那株含羞草時,我都會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敏感的自己。會因為同學漫不經(jīng)心的一句話黯然神傷,也會因為自己的心事莫名惆悵,就像那株善感的含羞草一般,在嘈雜的干擾下掙扎蜷縮,失掉了許多自己的歡喜。
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說:我們喪失了某種能力,某種讓自己好好生活的能力。這種喪失來自于我們越來越強的自尊心,來自于我們越來越深的執(zhí)念,亦來自于我們越來越敏感的內(nèi)心。
或許,當下的許多人們,就是在對于外界聲音的執(zhí)念中,一點點失去了對內(nèi)心所向的執(zhí)著。
但是,總有人會珍重內(nèi)心那一抹明亮的底色。葉嘉瑩先生在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社會里不改初心,只愿將生命結(jié)束在守護古詩詞的路上。淡化去外界所有無力的質(zhì)疑和虛偽的贊譽,我們看到將近一個世紀的癡心堅守。人生本不需要太多膨脹的情感與煙塵熱鬧的評說,靜斂情緒,專注如一,才會有靜水流深的智慧。
馬德在《不糾纏,不計較》一文中寫道:“強大的人,朝著有亮光的方向走。更強大的人,自己生成光亮 ?!笨茖W巨匠霍金曾用語音合成器打出這樣幾句話:“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毕氡卣蜻@理性的釋然,霍金才成為一位有情懷的科學巨匠,才能沐浴著星辰的光亮,堅持探索著無垠的宇宙。
反觀我們,情緒的躁動常常讓我們無法專注,過分的敏感也曾讓我們在一時沖動之后追悔莫及。
最近有一個叫做“小確傷”的新名詞格外吸引我?!靶〈_傷”是指“微小而確實的感傷”,想來我們便是這樣談著小確幸實則小確傷的一代。我們總是懷有心事,卻沒有思考,天性善感,卻又過分敏感。
但事實上,借用《哈姆雷特》的觀點“事無善惡,思想使然”來說,我們所缺的,也不過是一種樂觀思想罷了。而這便要求我們冷靜考量來尋找自我的慰藉,調(diào)小一切畫外音,讓正確的自我意識開始蘇醒。只有鈍化對外界的感知,才能緩慢但堅定地做出正確的判斷。
由此看來,如今倍受熱議的部分“佛系青年”們恰恰擁有著我們最理想的生活態(tài)度——屏蔽一切外在的擾亂,只在自己的一隅里過自己的生活,于是有能力葆住一方情懷。他們在日益加速的時代里張弛有度,在突出一份淡然的同時更顯一份匠心,而許多佛系有為的人們,也用成就告訴我們鈍感的力量。
在必要的時候變得鈍感,并不是變得遲鈍,而是愿意將一時的歡喜分嵌在每一個瞬間,將一時的悲傷分散在每一秒流逝,因而可以不喜亦不懼了。不受外界的擠壓,我們才會有自省的余地。所以,偶爾糊涂一點,之后或許可以換得徹悟般的明白。靜斂情緒,方顯情懷。
豐子愷先生曾說:不亂于心,不困于情。如此,安好。誠然如此。
(編輯:李躍)
評點:何文魁
文章以作者養(yǎng)含羞草的經(jīng)歷開始,聯(lián)想到如同含羞草一般敏感的人們,常常為外界所擾,卻忽略了內(nèi)心應(yīng)有的追求。而后又用葉嘉瑩等例子證明了專注的力量。在紛繁的世界里,我們不應(yīng)是“小確傷”的一代,我們需要鈍感力來壓制住浮躁。正如文章后半部分提到的一些佛系青年,因為淡然所以可以專一,因為專一而凸顯了情懷。文章結(jié)尾引豐子愷之言作結(jié),不過分敏感,我們能不亂于心,不困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