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黨鋒
通過研究每年的高考作文真題,我們發(fā)現(xiàn)備考作文與某些真題雖說有很大的區(qū)別,但同時也確實存在著相似性。面對似曾相識的高考真題,考生如果能靈活變通、大膽運用移“花”接“木”之術,將備考作文與高考真題合理對接,定能快速寫出一篇佳作……
兩題再現(xiàn)
仿真模擬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沿著張騫的足跡,后人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
1978年,我國打開國門搞建設,四十多年來,中國人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
2019年,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四點主張。
2019年,在中美貿(mào)易戰(zhàn)中,華為CEO任正非表示:“我們不會輕易狹隘地排斥美國芯片,要共同成長,但是如果出現(xiàn)供應困難的時候,我們有備份。在最高點上,我們和美國有沖突,但最終還是要一起為人類做貢獻?!?/p>
從歷史到現(xiàn)實,從現(xiàn)實到未來,一代人有一代人參與世界文明建設的姿態(tài),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假如你要參加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模擬召開聯(lián)合國大會”,請你綜合以上材料內(nèi)涵并結合社會主義新時代,想象以中國代表的身份,就“文明的姿態(tài)”這一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講稿。
2019年北京卷
“韌性”是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zhì)。中華文明歷經(jīng)風雨,綿延至今,體現(xiàn)出“韌”的精神?;仡櫬L的中國歷史,每逢關鍵時刻,這種文明的韌性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激發(fā)出這種文明的韌性。請以“文明的韌性”為題,寫一篇議論文。可以從中國的歷史變遷、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及中國人的品格等角度,談談你的思考。
相似分析
通過比較,考生會發(fā)現(xiàn)仿真模擬試題與高考真題存在著巨大的相似性——
1.兩題寫作的大話題完全一致,因為兩題都是談文明的。
2.兩題寫作話題的內(nèi)涵具有包含關系,因為仿真試題材料的內(nèi)涵是文明的交流與包容,北京卷的命題內(nèi)涵是文明的韌性,而“交流”特別是“包容”恰恰是文明具有韌性的一種原因或韌性的一種表現(xiàn)。
3.兩題寫作范圍具有包含關系,因為仿真試題材料側重于歷史發(fā)展范疇,而這個范疇恰恰是北京卷寫作要求中的從“中國的歷史變遷”立意的一個角度。
綜上所述,如果說北京卷是一個母題的話,那么完全可以說仿真卷是北京卷的一個子題。
移花接木
通過以上分析,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備考作文進行靈活變通以達到和高考真題合理對接。
1.文體的替換。備考作文為演講稿,北京卷為命題作文,所以考生首先要考慮將備考作文的題目及演講過程中的有關與聽眾的互動性話語替換掉。
2.立意的對接。備考作文的核心立意是文明的交流與包容,北京卷的核心立意為文明的韌性,所以考生可通過挖掘、分析“韌性”的內(nèi)涵及其表現(xiàn)以實現(xiàn)“韌性”與“包容”的對接。
3.素材的對接。備考作文的寫作范圍是歷史的發(fā)展,北京卷的其中一個寫作角度是“中國的歷史變遷”,所以考生可通過一過渡句將北京卷的寫作角度鎖定在“中國的歷史變遷”這一角度上。
4.中心的對接。備考作文的扣題句是文明的姿態(tài),北京卷的扣題句是文明的韌性,所以考生可通過替換扣題句將“文明的韌性”這一主題凸顯。
明白了以上幾點,考生就可以對備考習作進行加工改造,請看具體過程——
備考佳作
美美與共,互通互榮
□一考生
尊敬的各國代表:
大家好!
我是中方代表。回望歷史,古絲綢之路上,開放與包容的中國人民以腳印串聯(lián)中外文明。如今,這種開放與包容精神仍體現(xiàn)在中國始終堅持的美美與共的國際準則上。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無論是面對中美貿(mào)易戰(zhàn),還是面對世界經(jīng)濟的多元化趨勢,開放的中國都會以美美與共、互通互榮的姿態(tài)參與世界文明的建設。
我們以美美與共、互通互榮的姿態(tài)參與世界文明建設,是傳承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智慧。
古中國人于荒蕪之中,開拓了聯(lián)結中亞文明的絲綢之路,隨之,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便隨著悠悠駝鈴傳至中亞、歐洲。人類憑借指南針航行世界,首次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印度的“阿拉伯數(shù)字”為機械力學和流體力學奠定了基礎;古瓷器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的珍寶……正是不同文明的互通,成就了世界文明的互榮,正是“美”的相互借鑒,成就了繁榮的世界文化。今天,開放的中國人民傳承古絲綢之路之智慧,秉承共商、共享、共建的開放精神,讓“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我們以美美與共、互通互榮的姿態(tài)參與世界文明建設,是當今中國打開國門搞建設的基本原則。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積極投身世界經(jīng)濟、世界文明的建設:在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我們以開放共榮為準則,于2003年加入世貿(mào)組織,接受世界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我們在杭州G20峰會、兩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都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的發(fā)展理念。在文化方面,中國古物修復人員為柬埔寨石塔盡力,為18世紀中古書卷修復盡力;同時,在國內(nèi)仍有李云鶴一樣的大國工匠為中英文明見證的莫高窟石壁修復盡力。2019年5月,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總書記向世界擲地有聲地提出了“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四點主張。
我們以美美與共、互通互榮的姿態(tài)參與世界文明建設,是中國未來面對沖突時的基本姿態(tài)。
中國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當然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因為歷史、制度、文化等某些原因,我們可能會與在座的某些國家有一定的沖突,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以美美與共、互通互榮的姿態(tài)參與世界文明建設,一同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上來看待這些暫時的、局部的沖突,這些沖突都會迎刃而解。正如華為CEO任正非表示:“我們不會輕易狹隘地排斥美國芯片,我們和美國有沖突,但最終還是要一起為人類做貢獻。”
各位代表,雖“物各有性”,但“共存”才會“相生”,這便是古老中國的“和”之智慧。在未來世界的發(fā)展中,中國愿與世界各國一道繼續(xù)踐行這種以“和”為核心的發(fā)展原則,為世界文明大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的發(fā)言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