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環(huán)
摘 要:縣志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正如貴州大學研究生任苗苗在其畢業(yè)論文《貴州鄉(xiāng)土教材研究》中所言:“鄉(xiāng)土志是為‘迪童蒙之知識(《學務大臣奏據編書局監(jiān)督編成鄉(xiāng)土志例目擬通傷編輯片》)而撰寫的小學教育課本。相較于記錄功能,鄉(xiāng)土志更突出的是其教育功能。”因此,縣志中的詩文是地方文化資源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縣志;詩文;語文教學;運用
縣志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其內容早在民國時期,就被作為教材運用于課堂教學。民國二十年前后,各縣都自編《鄉(xiāng)土講義》,兩當縣就有民國三十二年張存恭、張存儉主編的《兩當縣鄉(xiāng)土講義》,正如貴州大學研究生任苗苗在其畢業(yè)論文《貴州鄉(xiāng)土教材研究》中所言:“鄉(xiāng)土志是為‘迪童蒙之知識(《學務大臣奏據編書局監(jiān)督編成鄉(xiāng)土志例目擬通傷編輯片》)而撰寫的小學教育課本”。
一、縣志中詩文的選擇依據
兩當縣有康熙、乾隆、道光及2005版共四版縣志。道光《兩當縣志》中收錄詩文較多,卷十一收錄“記”19篇,“序”10篇;卷十二收錄詩126首??h志中詩文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既能激起學生對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在家鄉(xiāng)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但是,上百篇詩文作品,運用于語文教學必須有所選擇。其選擇標準是:一要有代表性,能代表兩當歷史文化的精華;二要有文學價值,可以將其作為文言范文、古代詩歌范例給學生講授;三要有正能量。比如,道光《兩當縣志》卷十一19篇“記”中的第一篇——宋兩當縣令夏世昌的《靈應泉記》,就是一篇文辭優(yōu)美的碑記,《靈應泉記》既有游記的色彩,又有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內涵,作為高中語文地方課程進行文言文教學,是不二之選?!八凵涑龅澜淘趦僧斂h的興盛與發(fā)展、兩當縣銀冶監(jiān)的設置與廢除、兩當縣歷史上的災異情況等信息,為我們研究兩當宗教與寺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钡拦狻秲僧斂h志》卷十二收錄有唐朝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是杜甫去兩當縣西坡三渡水看望同僚好友吳郁時所作,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檢討了自己當年未能盡力為吳郁辯解冤屈的過失與遺憾之情。作為詩歌教學,其地方歷史意義和文學價值,符合課程選擇標準。
二、縣志中詩文的教學設想
兩當一中語文校本課程編寫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編寫成了兩當一中校本課程《廣香風韻》,其中詩詞文賦多半選自《兩當縣志》。我們全體編寫組成員,積極在課堂上驗證《廣香風韻》中的內容,通過教學實踐來進一步完善校本課程,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筆者在兩當一中校本課程《廣香風韻》中選取了五篇兩當縣古詩文進行教學驗證,分別是杜甫的《兩當縣吳十侍御江宅上》,陸游的《雪夜感舊》,宋縣令王俞的《登真洞》,清縣令秦武域的“兩當八景”組詩,以及清無名氏的《祭父母文》。下面談談筆者對《兩當縣吳十侍御江宅上》的教學設想。
兩當縣地方課程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明顯優(yōu)勢就是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學生對發(fā)生在身邊的人和事更感興趣,對語文課本中所選篇目反而興趣一般?!秲僧斂h吳十侍御江上宅》是杜甫在兩當縣西坡三渡水尋訪同僚好友吳郁時所作,符合身邊人和事的特點,能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筆者做了詳細教學設想,首先,明確此詩寫作地點是兩當縣西坡三渡水,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然后介紹其生平經歷,“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辭去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之職,攜眷西行,一路自陜西赴秦州、到同谷、過兩當,終而入蜀……杜甫經過河池(徽縣境內),翻越青泥嶺,來到合河口,溯江而上,專程繞道尋訪在行都鳳翔時和自己共過事,后被貶謫長沙的兩當人侍御史吳郁。但當時吳郁在長沙,詩人對著吳十侍御江上舊宅,內心無限感慨,做《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一詩,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檢討了自己當年未能盡力為吳郁辯解冤屈的過失與遺憾之情。”然后就本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結合杜甫當時的生活歷程、思想狀況進行比照分析,最終達到古代詩歌教學的目標。
三、縣志中詩文的教學實施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筆者將教學設想運用于教學實踐。例如,在另一篇地方文化題材——陸游的《雪夜感舊》教學中,先介紹陸游的生平,接著提出陸游與兩當縣的關系,“此詩描寫了詩人當年由漢中去大散關途中的所見所感,回憶自己從軍南鄭的光榮歷史?!本唧w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詩歌,老師領讀詩歌,解決字音問題,然后學生齊讀詩歌,盡量當堂背誦。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詩歌內容,結合詩歌注釋,理解詩歌內容,最后討論小組的學生代表發(fā)言,教師就討論結果做總結?!堆┮垢信f》所寫時間跨度較大,前半部分感情基調為“意氣風發(fā)圖恢復”,后半部分感情基調是“心懷壯志身賦閑”。教師對“詩人已年逾古稀,但壯心仍在,而今荒村雪夜,寒燈獨坐,看著這委于塵埃的綠沉、金鎖,回首往事”的情形做一回顧,帶領學生跟隨陸游半世沉浮感悟其感情起伏。
總之,地方史志中的詩文用于高中語文教學是一個探索、總結、改正、提高的過程,要求相關教師熟讀史志中的藝文部分,對本地歷史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建設性地將地方史志中的詩文以高中語文課程的形式進行轉換,筆者將繼續(xù)探索,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任苗苗.貴州鄉(xiāng)土教材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7:12.
[2]德俊.兩當縣志(清道光二十年抄本)[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154.
[3]張輝.兩當碑文研究之《靈應泉記》[J].檔案,2018(2):57.
[4]張輝.(兩當文史)吳郁、杜甫、陸游在兩當活動略考[M].蘭州:蘭州大眾彩印包裝有限公司,2018:248-249,254.
注:本文系隴南市2018年度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新高考下兩當地方資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LN[2018]92)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