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摘 要:伴隨著父母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從一歲左右,就開始給孩子灌輸思想,而最為常用的方式就是給孩子讀繪本。繪本通常都是由色彩絢麗的顏色,或是生動的圖片,結(jié)合一定的文字進行描述的,而孩子在看繪本的同時,能夠在大腦中“繪制”他們所想象的“鴻篇巨制”,鍛煉思維的同時,讓文字變得生動起來。通過繪本閱讀在小學低段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有效利用,提出了研究性論述。
關(guān)鍵詞:繪本閱讀;小學;低段語文;綜合性學習
低年級的小學生,其往往指的是三年級及以下的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無論從知識累計上,還是對事物的認知上,都是處于“懵懵懂懂”的階段,而其語文教學,也大都是文字性的描述,如果一下子過度的較多,使得內(nèi)容深度較大,對于小學低段學生學習語文是十分不利的。因而這個階段的語文,其知識較淺,且課文長度較短,雖然有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語文知識,但是對于小學低段學生的成長而言,并不是非?!巴晟啤钡?。另外,加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語文大都是“生搬硬套”,或是“死記硬背”,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不利于小學生全面學習語文知識。
繪本,通常不限題材、不限內(nèi)容,利用絢麗的色彩、生動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更愿意去閱讀,且多種題材的繪本,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改變對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想要“多讀書”,這樣才能夠認識更多的字,學生看自己喜歡的繪本,可以鍛煉思維,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腦海中隨意“刻畫”、補充畫面,豐富想象力。
一、轉(zhuǎn)變教學主體
雖然在教學改革的號召下,很多學校都進行教學改革,嘗試多種模式的教學方式,但是在目前多媒體發(fā)展的今天,更多的學校將重點轉(zhuǎn)移到了多媒體上,而非繪本上,繪本在實際的教學中,無法得到“彰顯”,且多媒體教學,其互動性與發(fā)散性思維模式,遠遠不及繪本教學,因而有必要改革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模式,嘗試將繪本教學融入課堂教學中。另外,在教學中,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雖然是繪本教學,但是繪本的種類有千萬種,教學方式也有很多種,而學生對繪本的種類、內(nèi)容的選擇上卻不盡相同,因而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意愿”放到第一位,這樣學生才更愿意去學習繪本知識,并愿意去學習。在讀繪本的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引導,以繪本上的中心思想為例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使學生在拓展知識的同時,能夠綜合性全面發(fā)展。
二、點滴積累
語文是一門基礎(chǔ)性的學科,它更加注重對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因而在閱讀繪本的同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孩子,并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累積,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看繪本《一只好餓的毛毛蟲》時,可能學生對于其中的很多字不認識,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借助于拼音及圖片,對蝴蝶等這些筆畫較多的字,可以有所印象,而接下來,教師可以通過類似的繪本《漂亮的蝴蝶》《小蜜蜂的好朋友》《被嘲笑的毛毛蟲》等來讓學生認識蝴蝶這個詞,而在閱讀的時候,還可以讓小朋友對自己感興趣的繪本進行總結(jié),其中涉及哪些不認識的字,而通過繪本又認識了哪些新的字等,在閱讀量增加的同時,不知不覺學生的語文知識也得以積累。
三、抓住中心內(nèi)容,建立導向性引導
雖然不同繪本,其中的內(nèi)容也有所差異,或是文字表達的形式上也有所差異,但是不同的繪本,其涉及的段落中心內(nèi)容就可能“差不多”。低年齡段的學生,其在閱讀的時候能夠發(fā)現(xiàn)“很多共鳴”,教師要注重對其精神上的建設(shè),讓學生能夠在精神上得以“滿足”,使得他們在精神上能夠有所成長,思維模式上能夠有所拓展,從而綜合能力上能夠有所提高。
四、多種教學模式相結(jié)合
在繪本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多種教學模式相結(jié)合,而非單一的“閱讀”,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表達”形式,有的小朋友可能更愿意用語言進行表達,而有的小朋友卻更愿意用文字去表達,還有的小朋友擅長唱歌,或是肢體語言等,教師可以針對孩子們的個體差異,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去幫助和鼓勵孩子去勇敢地“表達”自己,敢于將自己腦海中的認知去講解給別的小朋友或是老師。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游戲的模式進行繪本閱讀,例如:在閱讀的時候,小朋友們可以根據(jù)自己喜歡的語氣閱讀,或是類似于擊鼓傳花的形式,教師打鼓,到誰那誰讀。讓學生既可以通過繪本學習知識,又可以愉悅身心,更愿意去閱讀繪本。
綜上所述,小學生對繪本閱讀可能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將繪本學習結(jié)合語文來進行教學,則可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鍛煉思維模式,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提高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師雪薇.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2]孫秀娟.繪本閱讀在小學低段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有效利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4.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