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孫琦 朱治衡
摘要:公共圖書館在有聲書推廣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推動有聲書資源的拓展與普及應充分挖掘數字化優(yōu)勢;要將推廣有聲書納入全民閱讀發(fā)展規(guī)劃中;應突破版權壁制約,控制有聲書開發(fā)的內容風險;并建立資源整合、優(yōu)勢互補的長效推廣機制。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有聲書;數字出版
近年來,有聲書已成為全球出版業(yè)增長最快的領域,在國內外引發(fā)了較多關注。有聲書不僅豐富了文化消費市場,而且其具有紙質書和普通電子書均不可比擬的低門檻優(yōu)勢,非常有推廣價值,因此有聲書推廣問題值得探究。研究發(fā)現(xiàn),公共圖書館在有聲書推廣的早期階段發(fā)揮著向大眾普及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對北京不同級別的公共圖書館進行了實地調研。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級別的公共圖書館在有聲書的普及推廣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是推廣的方式還有待改善,發(fā)揮的作用也有待提高。
一、北京地區(qū)公共圖書館有聲書資源供應現(xiàn)狀
1.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目前擁有豐富的國內外實體有聲書資源。電子閱覽室里除電腦外,還配備了CD機,均可進行有聲書閱覽。國家圖書館還積極與館外的有聲內容提供方展開合作,庫客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主打數字音樂圖書館的平臺,庫客在國家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分別放置了兩臺名為數字留聲機和庫客云CD的實體設備。而在數字有聲書資源方面,國家圖書館不僅從庫客獲得了內容支持,還和龍源期刊網有聲閱覽室、天方有聲數字圖書館這兩家具備有聲讀物資源的第三方平臺建立了合作關系。
國家圖書館除了豐富自身館藏資源以外,還努力借助其他的數字化資源整合平臺來促進自身服務效益的最大化,例如,為文化部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提供內容支持,旨在積極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推動新媒體、新技術在圖書館建設與服務中的應用。截至2017年底,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已覆蓋全國41家省級圖書館、486家地市級圖書館,服務輻射2,900多個縣級圖書館,基本實現(xiàn)了全國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網絡體系連通。
2.首都圖書館
與國家圖書館豐富的實體有聲書資源不同,首都圖書館內目前還不能提供嚴格意義上的實體有聲書。但與國家圖書館相同的是,庫客也已進駐首都圖書館。而作為《朗讀者》電視節(jié)目價值鏈的延伸,朗讀亭也在該圖書館內占有一席空間,讀者有機會親身體驗并欣賞由自己錄制完成的私人專屬“有聲書”。
首都圖書館在有聲書服務方面的最大特色當屬助盲有聲閱讀服務的開展。自2013年起,首都圖書館堅持開展“心閱書香”助盲有聲閱讀志愿服務項目,僅2017年一年,“心閱書香”項目總共舉辦活動69次,提供服務750小時,受益群眾1,500人次。不僅如此,在首都圖書館一層康復閱覽室里,盲人讀者還可以使用配有輔助設備和軟件的專用電腦瀏覽普通網頁,并通過登錄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fā)展中心音頻館與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等官方盲用網站的方式來獲取有聲書資源。
目前為首都圖書館提供有聲書數字館藏的第三方合作平臺主要包括:OverDrive賽閱、云圖數字有聲圖書館、書香中文在線電子書及庫客數字音樂圖書館。OverDrive賽閱是專業(yè)的英文有聲讀物平臺,也是覆蓋95%美國公共圖書館數字館藏的第三方平臺;云圖數字有聲圖書館是國內總量最大、內容最優(yōu)的中文有聲內容資源庫之一;書香中文在線電子書則著力于將中文在線上的網絡文學作品進行有聲化開發(fā)。難能可貴的是,首都圖書館還非常注重對這些有聲書資源的宣傳推廣,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微閱讀”每周發(fā)布最新聽書資源推送,且附有試聽二維碼,取得了較好的推廣效果。
首都圖書館還努力利用自己的資源優(yōu)勢來帶動本地區(qū)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其負責實施的北京市公共圖書館計算機信息服務網和北京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惠民工程。前者實現(xiàn)了全北京市各級公共圖書館的聯(lián)合檢索、館際互借、資源共享和圖書“一卡通”服務,后者廣泛整合了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部門的優(yōu)質數字資源。這些資源里,心聲音頻館涵蓋了豐富的有聲書內容,其中包括評書專區(qū)、相聲專區(qū)和有聲文學專區(qū),并且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了全站無障礙操作,視盲人士可在讀屏軟件的輔助下消除與普通讀者之間的“閱讀鴻溝”。
3.區(qū)級圖書館
北京地區(qū)區(qū)縣級圖書館共22個,本研究選取了西城區(qū)圖書館、西城區(qū)第二圖書館、東城區(qū)圖書館、東城區(qū)第二圖書館、朝陽區(qū)圖書館、海淀區(qū)圖書館、豐臺區(qū)圖書館和石景山區(qū)圖書館共8個圖書館進行了調研。各圖書館提供的有聲書資源如表1所示。
總體來說,區(qū)級圖書館與第三方合作較為積極,提供的數字有聲書資源比較豐富,提供的數字借閱機、朗讀亭有一定市場;但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政府相關扶持項目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二、公共圖書館拓展普及有聲書資源的四個方向
1.實體有聲書日益沒落,應充分挖掘數字化優(yōu)勢
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以盒式磁帶和CD光盤為有形載體的實體有聲書自然在便利性、高存儲性等方面無法與互聯(lián)網相提并論。因此,CD光盤借閱區(qū)在眾多公共圖書館內的缺失似乎也無可厚非。
實體有聲書的沒落與數字有聲書的蓬勃發(fā)展形成鮮明對比。本次調研的10個公共圖書館,沒有一個圖書館在數字有聲書部分是空白的,這為有聲書的普及提供了前提條件??梢姡瑪底旨夹g是有聲書普及過程中的核心因素,如果能充分挖掘數字化的優(yōu)勢,必然會極大提升公共圖書館為大眾提供服務的水平。如首都圖書館所開展的助盲有聲閱讀服務,目前此線下活動雖已培養(yǎng)起一定數量的長期參與者,但事實表明,真正能來參加線下活動的盲人往往是那些失明程度較低的殘障人士。而面對這一困境,由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等多主體聯(lián)合發(fā)起并已于2017年啟動的“盲人數字閱讀推廣工程”就顯示出數字化的突出技術優(yōu)勢,此工程的內容之一就是通過公共圖書館免費向盲人讀者借出互聯(lián)網智能聽書機,讓盲人足不出戶便能獲取到公共圖書館的有聲書資源。
2.將推廣有聲書納入全民閱讀發(fā)展規(guī)劃中
當前,倡導全民閱讀、共建書香社會已然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高度。在《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fā)展規(guī)劃》中,“數字化閱讀”被突出強調,體現(xiàn)了政府層面對該領域的重視。然而,有聲書不管是認知程度還是受眾規(guī)模,都與普通電子書籍有較大的差距。這一點從我們所調研的各公共圖書館官方網站的細分類目下尚無“有聲書”這一獨立的索引板塊就能窺知。相關部門機構可以在現(xiàn)有發(fā)展規(guī)劃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出臺關于數字化閱讀的促進條例,并將有聲閱讀列為重點扶持對象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將有聲書推廣納入到全民閱讀發(fā)展規(guī)劃中,還應結合有聲書目前的受眾基礎,適當釆取分眾化的推廣策略。依據有關研究成果,國內有聲書用戶可大致總結為三類:第一類是缺乏文字閱讀能力的人,比如盲人、兒童以及老年人;第二類是缺乏文字閱讀條件的人,包括家庭主婦、運動族、有車族和上班族;第三類則是對有聲書接受程度相對較高的年輕人。公共圖書館在推廣有聲書的過程中,可將年輕讀者作為普及的重要對象。目前,無論是數字留聲機、云屏數字借閱機,還是朗讀亭,這些新涌現(xiàn)的創(chuàng)意設施實際上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強公共圖書館有聲書對年輕讀者群體的吸引力;而首都圖書館與美國專業(yè)的英文有聲讀物平臺OverDrive賽閱進行合作,更是能直接貼合年輕人當下的學習需求。
3.突破版權壁壘制約,控制有聲書開發(fā)的內容風險
目前,公共圖書館幾乎所有的數字有聲書資源都來自第三方合作平臺。由技術、版權等因素所帶來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是圖書館更愿意直接與第三方合作的主要原因,而對于已解決好版權問題的有聲內容提供方來說,與公共圖書館協(xié)議合作也可擴大其內容的受眾規(guī)模。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精細化深耕有聲書內容的第三方平臺愿意與公共圖書館建立合作關系,如此公共圖書館才有可能發(fā)揮出普及有聲書的重要作用。
然而,這兩者之間的合作也并非完全沒有風險。雖然第三方平臺豐富的內容資源能夠滿足公共圖書館讀者的差異化需求,但如今愈發(fā)多樣化的內容也會讓圖書館表現(xiàn)得格外謹慎。諸如“主播”“ASMR”等當前還明顯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的有聲內容,并不適合作為公共圖書館的數字館藏資源,而圖書館利用這些平臺所具備的渠道優(yōu)勢,則會穩(wěn)妥很多。這或許又將我們的注意力繞回至公共圖書館能否自行錄制有聲書內容的問題上,至少從首都圖書館新近有關錄音棚建設項目的公示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期待。
4.建立資源整合、優(yōu)勢互補的長效推廣機制
不難想象,我國公共圖書館若想要切實有效地推廣普及有聲書,只依賴于某一類主體單位是難以有特別明顯的增進效果的,建立將不同級別公共圖書館相聯(lián)結的有聲書資源長效推廣機制迫在眉睫。
當然,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由國家圖書館主要實施的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以及以首都圖書館為中心館和數據處理中心的北京市公共圖書館計算機信息服務網,都在起著一定的作用。不過在實地調研過程中,我們卻發(fā)現(xiàn),雖然這三個內容整合平臺各有特色且都自成體系,但由于所屬機構不同,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一直較為松散。
尤其是各區(qū)級圖書館,理論上講,我們所考察的8所區(qū)級公共圖書館都應該在這三個內容整合平臺的輻射范圍以內;但事實上,除了通過其電子閱覽室中的電腦可登錄進入“北京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主界面以外,其他兩個內容整合平臺都未提供明確的獲取方式。即便是依托“一卡通”資源共享服務的北京市公共圖書館計算機信息服務網,也只能在首都圖書館館內的電腦設備里點擊進入。不僅如此,這三個內容整合平臺任一個所擁有的數字資源(特別是有聲書資源)都與其余兩個不同。顯然,如果能在目前的基礎上再對現(xiàn)有資源進行一番整合,由此所形成的新的內容平臺對我國公共圖書館有聲書資源的推廣必將具有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蔡翔,王睿.從國民聽書率看我國有聲閱讀產業(yè)發(fā)展趨勢[J].現(xiàn)代出版,2018(1):65.
[2]張建鳳.歐美有聲書發(fā)展現(xiàn)狀、原因與服務類型[J].科技與出版,2017(5):90.
[3]張遠帆.從歐美的發(fā)展歷程看中國有聲書市場的可能性[J].出版廣角,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