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秉文
一個人如果堅定了一個不正確的立場,往往都是鉆了牛角,走了極端,過于犟板筋了;一個人如果堅持了一個不正確的習慣,往往都會成為影響他一生發(fā)展的因素;而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堅實了自己的信仰,那么這個信仰的內容會成為個人或民族的性格、文化、精神品質,也會光鮮出時代文明。
萬瑪才旦先生是我非常敬佩和自豪的著名作家、導演。
他離我很近,卻很遙遠,猶如近在咫尺,卻天涯難尋!他和我都出生在青海省農民家庭,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升學之路,改變了農耕身份。學習的過程,就是重新塑造自我的歷程,他考上了西北民族大學,然后回到青海省海南州人民政府做了公務員,上世紀九十年代,他的文學作品《誘惑》《崗》等已經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本世紀初,為了理想,他又攻讀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學位研究生,辭職專攻自己熱愛的事業(yè),用電影實現自己的夢想。當他的很多作品榮獲多項國際大獎時,我感覺我離他很遙遠。我經常思考萬瑪才旦先生,他是如何成為影響藏族文化發(fā)展的成功導演?這里面有什么個性與共性特質呢?
當我看完他的《靜靜的嘛呢石》《塔洛》和《撞死了一只羊》等作品時,偶有所悟。
一、采用本民族民間社會發(fā)展實際,植根在民族文化土壤
藏族在幾千年的社會發(fā)展中,堅持著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如藏語、藏服、藏飾、藏餐、藏式民居、藏傳佛教信仰、藏族民俗活動儀軌等。藏族人民好客,豪爽,開朗。生活中離不開歌舞,歌聲嘹亮粗獷,舞蹈優(yōu)美奔放,在大草原上尋找著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藏族人民崇尚自然,認為“萬物有靈”,人與自然相處和諧。在原生土壤的民族個性行為中,能映射出傳統(tǒng)民族文化思想。如《靜靜的嘛呢石》中將藏傳佛教寺院的生活場景和小阿卡的思想變化翔實呈現出來,《塔洛》中藏族牧羊人心中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撞死了一只羊》中藏族貨運司機金巴通過“撞死羊”的救贖和復仇者金巴尋仇家的自我救贖,回歸到藏族文明的巔峰之處——因果轉化,自我解脫救贖。就像很多民族一樣,這些生活中的瑣碎點滴片段,可以鍛造成具有民族文化戲劇性情節(jié)的故事,這也是藏族人民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核心構建。
二、呈示藏族人民生活語境,詮釋地域環(huán)境下民族的勇敢與強大
在中國,藏族人民歷來是以純牧業(yè)或半農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些地方大多數都是高寒地區(qū),高海拔,缺氧,植被稀少,冬期長,夏期短。另外,從事與民族生產生活相關的如茶葉、畜產品交易、金銀飾品加工、日用品等一些生產資料及勞動場所,相關場所如茶馬互市、客棧、藏餐、雜貨店等等。
萬瑪才旦先生的《靜靜的嘛呢石》拍攝地選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的一個偏遠小山村,電影《撞死了一只羊》拍攝點選在可可西里,外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生產生活著勇敢而強大的民族。電影作品在運鏡、構圖、調色、場景、飲食、佩飾、行為等方面無不突出復雜神秘的地域環(huán)境,在電影情節(jié)片段中,讓觀眾打撈著多重臆想下的主觀性、客觀性和抒情性的個性特征。這是藏族人民生活語境中,文學性和戲劇性建構的電影本體原力生發(fā),這也是藏族電影詩人萬瑪才旦先生的內在精神品質。
三、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相同的民族文化,回歸到神圣的心靈殿堂——信仰
在藏族族群中,寺院和家內的佛堂是最常見的心靈歸宿地。其表象為起名、佛珠、超度、天葬、瑪尼石、誦經調等等,家家供養(yǎng)佛堂,并定期或不定期去寺院拜佛,婚喪嫁娶、喬遷喜慶等都會舉行一定規(guī)模的民俗活動,如煨桑、風馬、轉山、轉湖、轉佛塔、轉森林、頌詞等,去圣地拉薩朝圣等等,這些都是為心靈為生命追尋高度。
在萬瑪才旦先生的很多影片中都有一些與信仰有關的畫面和言詞,如《撞死了一只羊》中貨車司機金巴與殺手金巴的名字都是活佛起的,去寺院轉經筒、超度、誦經、轉嘛呢、天葬等等,無不圍繞著民族信仰突顯民族精神文化的根脈與歸宿。他們會超度一只羊,超度數只羊,超度自己曾經觸犯的罪過,用磕長頭、誦經等方式祈求救贖自己的罪孽。
藏族康巴人原本信仰“有仇必報,有仇不報就是一種恥辱?!钡菑统鸷螅謱⒆兂扇松惶孑喕刂袕统?、施舍、救贖的過程,這又回歸到信仰中來,是民族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碰撞的結晶。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在很多時候越來越感覺到自然與人類的神秘感,用老子的《道德經》來闡釋是“厚德載物”“厚德載?!?,用辯證唯物主義來論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庇冕尲覍W說來論就是“眾生為母”“緣起性空”“因果關系”。在萬瑪才旦先生的電影本體中,將這些哲學思想與藏族宗教信仰得以細化、詩化和升華。
四、讓世界了解藏族,以揭開民族文明的神秘,開啟熱愛藏族的胸襟
在很多人的眼里和心目中,對藏族人的生產生活、婚喪習俗、信仰等都具有非常新奇的神秘感,尤其是少數藏族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習慣,如一個人在高寒地區(qū)放羊住帳篷、吃生牛羊肉、走婚、一妻多夫家庭、天葬等等藏族生活民俗印記。萬瑪才旦用電影平臺打開世界各族人民對藏族文化的質疑、獵奇和熱烈,用理想主義的暖光照亮藏地文化的神秘,用審美探索開啟熱愛藏族的胸襟,弘揚藏民族文化與信仰。
著名藏族男高音歌唱家多吉次仁演唱《撞死了一只羊》中播放的藏語版《我的太陽》,這是萬瑪才旦導演告訴世界——藏族人民熱愛世界,也誠懇歡迎世界人民做藏族人民的朋友!同時告訴世界:在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不是人們眼中的“蠻荒之地”,而是藏族人民心中的“世外桃源”。
五、萬瑪才旦的才華平臺載體與自我信仰回歸
很多電影作品養(yǎng)眼養(yǎng)顏,但不一定養(yǎng)心養(yǎng)性,而萬瑪才旦的影片很值得我們去深思。
萬瑪才旦從1991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到拍電影成名成家,是一條艱辛的歷練過程,我更懂得萬瑪才旦成功的背后淚多少,汗多少。他是第一位走向世界電影舞臺的藏族導演,短片《靜靜的嘛呢石》榮獲大學生電影節(jié)第4屆短片競賽單元專業(yè)組劇情類優(yōu)秀獎;2004年,彩色短片《草原》榮獲第3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中國學生最佳短片獎;2011年,劇情片《老狗》榮獲布魯克林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2014年,執(zhí)導劇情片《五彩神箭》成為第8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開幕影片;2015年,劇情片《塔洛》榮獲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2018年,電影《撞死了一只羊》入圍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地平線”競賽單元,榮獲了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地平線單元最佳劇本獎……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提出了“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他認為:一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我觀看了萬瑪才旦拍攝的紀錄片《千年菩提路》,偶爾在想:每一個人的心靈成長歷程,是不是一條漫長的知識與道德的修行之路?
《無常經》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萬瑪才旦站在民族的高度,站在世界的高度,不怕高海拔的自然條件艱苦惡劣,用一腔熱血、一身才氣,鑄造著熱愛民族熱愛青海熱愛電影藝術的赤子誠心。這就是我為什么說萬瑪才旦先生是“綻放在信仰之上的永恒蓮花”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