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同年齡階段拖延行為的演變過程研究
      ——基于經典扎根理論

      2019-09-18 12:37:04JhonyChoonYeongNg單莊園譚清美
      石家莊學院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年長者受訪者個體

      Jhony Choon Yeong Ng,單莊園,譚清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

      拖延是指拖后本該完成的事情的行為,或延后該做的事情的非理性傾向。[1]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拖延被定義為一種自我調節(jié)失敗,是個體在能夠預料后果和危害的情況下,仍然向后推遲已制定的計劃或行動的行為。[2]過度的拖延會使人們不斷降低自我效能,引發(fā)情緒上的折磨、后悔、自責,更有甚者,可能產生精神疾病,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如今,拖延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普遍現(xiàn)象。

      根據(jù)Solomon和Rothblum對342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46%的學生在寫論文時會拖延,而在準備考試和在完成每周閱讀任務時拖延的學生比例各為27.6%和30.1%。此外,還有50%的大學生聲稱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至少會將一半的時間用來拖延。[3]有調查顯示,25%的成人將拖延視為生活中的嚴重問題,更有40%的人因拖延而造成過經濟損失。[4]Harriott和Ferrari發(fā)現(xiàn),約有1/5的成人有長期拖延的習慣。[4]一項對江蘇某職業(yè)學校的調查顯示,此校學生拖延的比例竟高達97.43%。[5]可見,拖延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困擾。

      然而,目前研究者關注的重點是主觀上產生拖延的人格特質和解決拖延的方法,忽略了拖延的產生過程及其演化和影響過程。例如,李艷通過使用大學生學業(yè)拖延量表,對高職學生拖延心理和現(xiàn)況進行研究;[6]陳保華和龐維國等人在研究中將拖延視為個人的不良習慣,并通過對拖延的成因和影響因素的重視,努力尋找解決拖延的有效方法。[7,8]然而,這些學者只能說明影響拖延行為的相關因素和拖延行為帶來的結果,卻忽略了個體的具體拖延行為對行為過程的影響。

      另外,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學者大多將關注點集中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對特定時期的拖延行為單獨進行研究。例如,有學者對在校大學生學業(yè)拖延情況進行分析[8],也有學者對如何快速克服職場拖延進行探索[9]。但不同年齡階段之間的拖延行為的變化卻少有人關注,跨不同年齡階段的拖延行為研究較為缺乏,以致我們對個體當下的拖延行為與其下個年齡階段的拖延行為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本研究基于經典扎根理論的方法,采用不同年齡階段的樣本,探索不同年齡階段的拖延行為演變過程以及拖延行為的產生和影響因素。

      一、研究設計理論基礎

      (一)拖延研究的發(fā)展演變

      拖延的三大特征分別是自愿性、回避性和非理性。[10]首先,拖延的自愿性體現(xiàn)在拖延的決定權在個體本身手里,不受他人脅迫,也不是客觀延誤。其次,拖延的回避性指拖延者不愿意開始或完成原本計劃完成的事情。拖延與推遲的不同在于,推遲是計劃中的一部分,是為了有效完成工作而選擇的一種戰(zhàn)略性、暫時性的策略,而拖延則是以逃避為目的,偏離計劃之外,是對整體計劃軌跡的一種偏離和背叛。第三,拖延是一種非理性行為,即拖延者在沒有適當?shù)睦碛擅髦獣斐蓯毫雍蠊那闆r下,還是繼續(xù)拖延。

      對于拖延產生的原因,早期的心理動力學派、認知心理學派及行為主義學派都有各自的解釋。心理動力學派將拖延視為出于本能的人類對死亡的抗爭。他們認為拖延者通過對時間儀器的忽視,試圖抵抗死亡。[11]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可以通過拖延,回避面對自身能力不足的現(xiàn)況,從而維持自尊。[12]而行為主義者則認為拖延是一種由個體對愉快活動的回憶和短期獎賞的渴望而引發(fā)的一種習慣。[11]

      關于拖延的分類,以拖延時間和拖延者情緒的變化為依據(jù),在現(xiàn)有文獻中共有兩種分類方法。根據(jù)拖延時間的長短,拖延可以被分成特質性拖延和特殊情境下的狀態(tài)拖延。首先,特質拖延也稱長期拖延,是由于人格特質引發(fā)的穩(wěn)定拖延行為,通常包括喚醒型拖延、害怕失敗的回避型拖延和決策困難型拖延。[13]其次,狀態(tài)拖延是指在某種具體情境下發(fā)生的拖延行為。例如,學業(yè)拖延屬于狀態(tài)拖延[5]。此外,根據(jù)拖延者的情緒變化,拖延可分為焦慮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13]

      研究拖延的理論視角也隨著時間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早期文獻主要關注拖延的負面影響,認為拖延是會讓拖延者感到不適的非理性延遲傾向。[14]由于學者認為拖延通常會使個體沮喪,阻礙目標的達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因此,他們普遍將拖延看成一種會給個體帶來有害結果的行為。[15]近期,有學者一改以往對拖延研究的負面視角,開始嘗試探索拖延行為的積極影響。這些學者發(fā)現(xiàn),在特殊文化背景下,拖延被看成是平靜的生活方式。[13]拖延有時也被當作個體作選擇時采用的一種精明的、有遠見的行為[13],可以給個體足夠的時間思考,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11]。另有學者指出,當任務帶給人們焦慮時,拖延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更多關注積極情緒,減少內心焦慮感。[11]

      由于在不同視角下,拖延被認為帶來不同的結果,因此,本研究將通過觀察拖延形成的過程和影響以及其中拖延者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探討拖延行為的影響。

      (二)經驗逃避與逃避應對

      臨床心理學中,逃避文獻通常分為兩脈,分別是研究經驗逃避和逃避應對策略。經驗逃避主要關注人們逃避壓力感知的傾向。經驗逃避是指當人們面對逆境,懷有消極的態(tài)度及情緒時,想要通過逃避的方式來回避所厭煩的事物。[16]它主要包括兩部分,從主觀上,不愿回憶起讓人反感的經歷;從客觀上,采取的避免感知此類事物的行為。[17]

      經驗逃避一般會出現(xiàn)在個體遇到自認為無法克服的壓力的時候。由于經驗逃避與焦慮敏感性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18],不滿意自己生活的人通常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經驗逃避。雖然經驗逃避行為并不能夠幫助人們解決問題,但卻可以給逃避者的內心世界帶來一份短暫的安寧。因此,在短期內,經驗逃避是處理情感問題的有效方法。[19]

      逃避研究的另一子領域把逃避視為一種應對策略,研究逃避應對的治療效果。[20]應對的概念于1966年被提出,是指人們對壓力的回應方式。[21]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問題型應對、情緒型應對和逃避型應對。[22]逃避應對是指由于害怕面對結果,而采取不聞不問、不看不想、假裝事情沒有發(fā)生的鴕鳥策略,即通過回避或者減輕對壓力的感知來進行行為或思想上的逃避。[23]

      根據(jù)心理動力學理論,由于精神自身的脆弱性,在面對心理壓力時人們會本能地選擇趨利避害,無意識地啟動防御機制,禁止威脅信息進入意識,以減少個體所經歷的焦慮。[24]這種機制的主要作用不是解決問題,而是通過調整認知和行為減少個體對壓力的感知,緩解情緒上的不適感,以避免精神崩潰。

      雖然經驗逃避和逃避應對都是解釋個體為了遠離壓力而產生的逃避傾向,但是從對身心的治愈效果上看卻有所不同。[20]有證據(jù)表明,分散注意力是一種策略性的“自上而下”的調節(jié)[21]。在特殊情況下,逃避應對能讓個體通過分散注意力等行為進行自療自愈。也就是說,逃避應對的目的是自我治療,而經驗逃避的目的是回避問題。如果利用得當,逃避應對甚至可以保護人們的心理健康,降低個體精神崩潰的可能性。鑒于上述分析,本文將在訪談時關注受訪者逃避行為的目的,探索其行為的影響是否具有積極或消極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一共有38位受訪者。其中有21名大學生,分別是11位女生、10位男生,平均年齡20.7歲。他們分別就讀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肥工業(yè)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遼寧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南京金審學院。其中有4位來自國際貿易學專業(yè),3位來自會計學專業(yè),3位來自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yè),2位來自金融學專業(yè),2位來自電機與電器工程專業(yè),2位來自飛行器環(huán)境與生命保障工程專業(yè),來自歐洲語言文學專業(yè)、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社會學專業(yè)、經濟法學專業(yè)、傳播學專業(yè)的各1位。受訪的職場人士共14人,7位女士、7位男士,平均年齡35.4歲。分別來自保險業(yè)(1人),貨幣金融服務業(yè)(1人),電信業(yè)(2人),教育業(yè)(5人),衛(wèi)生業(yè)(1人),公共管理、社會保障業(yè)(3人),互聯(lián)網和相關服務業(yè)(1人),其中4人擁有研究生學歷,6人擁有本科學歷,4人擁有??茖W歷。為了能夠得到拖延發(fā)展和演變過程的更清晰和完整的畫面,我們還采訪了3位退休老人,2位女性、1位男性,平均年齡68.8歲。受訪者來自中國的不同地區(qū),包括江蘇省、四川省、遼寧省、湖北省、安徽省、河北省、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等。

      本研究采用經典的扎根理論法[25]。由于主要探究不同年齡階段之間拖延的形式和特點的異同,因此,本研究在大學生、初入職場者、有近10年工齡的上班族3個群體中尋找樣本。由于有嚴重拖延習慣的人難以尋找,所以,在采訪少數(shù)受訪者后,我們要求受訪者推薦他身邊有嚴重拖延傾向的人,以方便訪談的繼續(xù)。選擇這3個群體的主要原因是這3個年齡階段面臨不同的環(huán)境和壓力來源。首先,大學生主要處于校園環(huán)境之中,雖然與外界社會有所接觸,但面臨的最主要壓力來自于學業(yè)。其次,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處于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過渡期,個人心態(tài)和生活發(fā)生巨大轉變,面臨著必須快速適應轉變、融入企業(yè)和社會的挑戰(zhàn)。最后,工作多年的上班族,在長期的工作生涯中,雖然擁有了熟悉的工作環(huán)境和社交群落,比初入職場者擁有更穩(wěn)定的生活,但是他們卻面對著供養(yǎng)父母子女、照顧伴侶、兼顧事業(yè)等多重壓力。此外,為了能夠得到一幅關于拖延發(fā)展演變的更清晰完整的畫面,我們還采訪了幾位退休老人,并將所得數(shù)據(jù)與以上3個年齡階段作比對。

      我們使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來收集定性數(shù)據(jù)[26],并采用將理論抽樣和滾雪球抽樣相結合的方法[27],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中尋找合適的訪談樣本。平均每次訪談用時35-60分鐘。每次訪談結束后,及時將訪談內容整理成文本,并進行編碼分析[28]。

      在最初的訪談中,我們使用的引導問題如下:“請問您是否會拖延?”“拖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您對自己的拖延有什么應對方法?”“拖延后您的感受是什么?”“請問您是否認為拖延有積極影響?”我們把訪談的核心問題鎖定在拖延及其影響上,根據(jù)受訪者的回答進行深入挖掘。研究初期,由于拖延一詞常常被用來指責不良的工作生活習慣,所以當受訪者被提問有關拖延的問題時,都有或多或少的負面情緒。其中有6位受訪者在受訪過程中拒絕承認自己有拖延行為,并聲稱“只是一時疏忽”。有2位受訪者則在感到反感后,以訪談時間太長為由中斷采訪。有1位受訪者甚至在采訪終止后將我們的聯(lián)系方式拉黑。因此,我們未將這些受訪者的數(shù)據(jù)納入本研究的最終樣本及數(shù)據(jù)之中。據(jù)此經歷,我們將問題“請問您是否會拖延?”改成“請問您有沒有到截止日期才勉強完成項目的經驗?”

      在訪談的初始階段,我們通過備忘錄來記錄訪談內容。在訪談結束后,將備忘錄拷貝給團隊成員,進行獨立編碼[27]。我們以包容的態(tài)度使用開放編碼來分析訪談數(shù)據(jù),嘗試挖掘數(shù)據(jù)背后的含義以及備忘錄所指出的范疇[29]。在團隊各成員完成獨立編碼后,我們進行討論,直到達成一致共識[27]。在編碼過程中產生了大量一級編碼,如“及時行樂”“不斷精進”“嘗試都有意義”等。隨著分析的不斷深入,通過比對,我們發(fā)現(xiàn)訪談內容開始聚焦在一些主題上。例如,我們發(fā)現(xiàn)受訪者的主要談話內容集中在“項目擱置”“修改完善”“教訓總結”等相關主題上。于是,我們通過篩選合并主題和一級編碼,形成了更高層次的二級編碼:“拖延出現(xiàn)”“局部修復”“后續(xù)影響”,并在這些新的編碼范疇的指導下,進行后續(xù)的理論抽樣[30]。此外,我們還提出了更加具體的問題,來豐富我們的范疇,使范疇更加飽和[27],例如,“您會如何分配接到的工作?”“在團隊合作中,對待他人催促您會作何反應?”“當您出現(xiàn)畏難情緒時會如何調整?”等。當數(shù)據(jù)接近飽和時,我們的訪談數(shù)據(jù)中幾乎沒有新的屬性出現(xiàn)[31],于是,研究團隊開始進行理論分類和三級編碼,將備忘錄和代碼進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且簡明扼要的基礎理論[32]。(見表1、表2)當數(shù)據(jù)達到飽和點時,我們停止繼續(xù)收集數(shù)據(jù)。

      三、研究發(fā)現(xiàn)

      研究發(fā)現(xiàn),當被詢問拖延問題時,受訪者大多回答了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與項目處理相關的經歷。因此,本研究將關注點鎖定在項目處理上。通過了解人們完成項目的具體過程以及其中的心理變化,我們收集了大量有關拖延行為的定性數(shù)據(jù),并根據(jù)訪談結果,演繹出人們在遇到困難后如何綜合運用情緒應對和逃避應對來進行心情調節(jié),使拖延行為發(fā)生轉變,從而對項目實施過程造成影響的基本模型。(見圖1)

      本文通過討論受訪者項目發(fā)展過程的三個階段,詳細闡述受訪者拖延行為的具體產生原因、影響因素以及演變過程。首先,我們討論了個體在項目開始后遇到困難時,因為工作經驗和性格的差異而產生困難感知,并開始拖延;接著,描述了項目失利后,個體如何經過內心曲折變化,重新恢復信心,并對項目進行局部修復的過程以及項目中期效果低于預期結果的原因;最后,探討了估計時長、估計難度、積極性選擇對項目后期拖延行為的影響以及項目經驗對未來行為的影響。

      (一)出師不利:啟動項目后遭遇挫折而開始拖延

      在項目的啟動階段,年輕人和年長者通常會采取不同的行動方案。年輕人通常會不假思索就開始著手完成工作,而年長者則會選擇先思考再行動。盡管年輕人會比老年人更早開始手頭的工作,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看似充滿干勁的年輕人往往在開始工作后,會比年長者更早地開始拖延。下文從工作經驗的影響、遭遇困難后的心態(tài)波動、拖延的出現(xiàn)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表1 不同年齡段的拖延行為演變過程編碼表

      表2 三級編碼的闡述

      1.工作經驗的影響

      通過比較不同年齡階段的做事流程,我們發(fā)現(xiàn)個體工作經驗對項目啟動之初的決策具有較大的影響。剛入職的年輕人,會對自己和工作有較高的愿景,他們希望通過努力工作給領導留下良好的印象,以增加升職的可能性。因此他們的工作態(tài)度十分積極,事事力求完美。他們一般會積極爭取項目的負責權,并在接到任務后立刻開始工作。然而,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年長者開始意識到努力工作并不能保障事業(yè)的成功。許多受訪者表示,他們對工作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已被單調乏味、日復一日的工作內容和過去的失敗經歷所稀釋,早已喪失了升職的斗志。因此,在承擔任務和啟動項目方面,年長者的工作熱情遠不如年輕人。

      年長者一般會選擇性地關注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項目,并在啟動項目前進行利益評估。在項目開始之初,他們會先通過個人與公司收成比例的分析,甄別項目所含有的核心利益和邊緣利益,以此權衡項目與職權范圍的交叉以及其所能帶來的利益,從而調整工作積極性。決策模型見圖2。

      核心利益是指既符合公司利益又可以給自己帶來較高比例收成的項目收益。在完成此類項目時,年長者會積極配合甚至協(xié)助別人提前完成任務。例如,一名在銀行工作的受訪者表示,由于領導將團隊完成任務的質量和速度作為年終獎金的考核指標,他們會在完成份內工作后幫助隊友完成任務。

      圖1 情緒及逃避應對機制對項目實施過程影響模型

      圖2 年長者的利益分析決策模型

      邊緣利益是指符合公司利益但個人收成率較低的項目收益。當被分配到邊緣利益性質的任務時,年長者會盡可能地找借口推脫。例如,他們通常會過分夸大手頭上工作的難度或者過分貶低自己的工作能力,以避免自己變成邊緣任務的負責人。當年長者發(fā)現(xiàn)領導執(zhí)意將工作安排給自己時,就會以敷衍領導為目的,通過拉長工作時間,試圖制造出努力認真完成工作的表面現(xiàn)象,以此維護自己的名譽,獲得領導的認可和信任。

      研究發(fā)現(xiàn),項目的利益分析式思維一旦出現(xiàn),就會在受訪者未來的人生階段中不斷被沿用。例如,受訪的退休老人都在繼續(xù)運用他們從工作中磨練出來的利益分析式思維。他們一般只將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視為核心利益,并將其他事物邊緣化。所以,在體育鍛煉、保健等方面,老人都有著極大的熱情,展現(xiàn)出極強的耐力和自制力。在照顧兒女方面,老人會更加主動地幫助工作的子女照看孩子。然而,對于拜訪親友、出去游玩等屬于邊緣利益的事情,則不會有太多的積極性。

      2.遭遇困難的心態(tài)波動

      受訪的年輕人在項目之初通常有較高的熱情,表現(xiàn)出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在項目開啟時很少有所遲疑。然而,由于年輕人缺乏足夠的工作經驗,且項目啟動過于倉促,對項目缺乏足夠的了解,所以他們一般在開始之后會發(fā)現(xiàn)項目的內容和他們原本的設想存在巨大的差距。項目的執(zhí)行過程遠沒有想象中的精彩有趣,而項目的完成也不會給他們提供理想的學習機會或帶來收獲。因此,在項目啟動后,年輕人的積極性往往會迅速降溫,難以保持長時間的積極性。當項目進展遭遇瓶頸期時,他們就會產生困難感知,而感知的效果則受個體性格差異的影響。

      根據(jù)受訪者性格的不同,可分為樂觀和悲觀兩類。樂觀者通常對任何事物都有天然的積極判斷。有些受訪者甚至相信問題有時會自行消失。他們同時也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能化險為夷。所以,當遇見困難時,樂觀者會放松心態(tài),有著“解決困難易如反掌”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會降低他們的困難感知,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輕視困難的情況。

      而對那些擔心失敗、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悲觀者來說,由于潛意識中蘊含著對失敗的恐懼,所以他們會始終背負著沉重的思想壓力。一旦遇到瓶頸期,他們就會肯定潛意識中“失敗終將出現(xiàn)”的悲觀預期。因此,在產生困難感知后,他們傾向于將問題的難度“幾何數(shù)倍放大”,進一步地強化困難感知,從而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如一位受訪者李某說:“在生活中做比較重要的事情會先緊張??偢杏X自己做不好,會用很多很多時間來做這件事,導致其他事情被推遲,但是沒有改進的方法。所以就會一直很焦慮,甚至不想做了?!?/p>

      另一方面,年長者在面對瓶頸期產生的困難和壓力時,能保持與樂觀者相似的平靜心態(tài)。這是因為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年長者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理的抗壓能力也隨著失敗經驗的積累而增強。所以,在面對困難感知時,原本有著悲觀傾向的年長者能夠通過在心里降低對項目的重要程度和難度的預期來進行自我調節(jié),降低消極心理暗示產生的可能,從而減少了遇到困難后的心態(tài)波動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3.拖延行為的出現(xiàn)

      有悲觀傾向的年輕人在遭遇困難后,會受負面情緒影響而進一步強化其困難感知,進而產生更消極的心理暗示。而消極心理暗示的產生,會導致更多悲觀預期出現(xiàn)。因此,在困難感知、消極暗示和悲觀預期三者交錯的影響下,遇到項目困境的年輕人會變得焦慮。

      為了減緩焦慮,年輕人的應對機制會在潛意識中被喚醒。我們發(fā)現(xiàn),年輕人面對項目焦慮一般會通過拖延行為來逃避應對。此類拖延行為通常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自我放縱式拖延或戰(zhàn)略性拖延。自我放縱式拖延通常表現(xiàn)為通過放棄工作追求當下享樂、自我放松;而選擇戰(zhàn)略性拖延者,則會通過做無關聯(lián)的事情或細致規(guī)劃,將工作暫時擱置。此類行為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調節(jié)情緒提高未來工作的效率。例如,一位受訪者表示:“心情不好或者累就放一會兒再做,休息的時候可以規(guī)劃一下,然后回來做事的時候就差不多可以一氣呵成,做得很順了?!?/p>

      由此可見,拖延行為并不一定會使人們失敗。如戰(zhàn)略性拖延是先將問題擱置,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借此得到更優(yōu)質高效的解決策略。而選擇自我放縱式的拖延行為卻往往會帶來失敗。究其原因,此類拖延行為的目的是通過遠離問題,將問題束之高閣,以此來減少內心的壓力。其本質是在逃避應對的作用下改善心情,而非解決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當人們的心情一旦發(fā)生改善,逃避應對的目的達成之后,就會拒絕再次接近壓力源。他們會通過繼續(xù)回避困難將項目工作無限推遲。由于逃避應對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等待他們的只有無疾而終的失敗。

      (二)虎頭蛇尾的再挑戰(zhàn):項目失利后恢復斗志并開始修復

      在逃避應對機制下,拖延行為會導致受訪者長期不作為,使項目在進展初期無疾而終。研究發(fā)現(xiàn),在項目初次失敗的壓力之下,受訪者會采用總結經驗和情緒應對的方式,逐漸恢復斗志。受時間的限制,個體一般不會將項目全面推倒、從頭來過,而是會對現(xiàn)有成果進行局部修復。在時長和難度的估計和個體積極性選擇的交錯影響之下,項目的中期效果一般會低于原本的預期。下面從拖延者內心曲折、項目的局部修復、項目中期效果三個方面,具體描述在項目中期拖延者面對失敗和壓力的情緒起伏以及他們的項目再挑戰(zhàn)過程。

      1.拖延者內心曲折

      經歷項目失敗后,拖延者一般都會通過反思來總結失敗的教訓。他們希望能借此獲得思想上的提升,從而改變面對困難就想逃避的態(tài)度。通過比對自己和他人的項目完成情況,初期的項目失敗經歷會使年輕人的內心充滿愧疚和負罪感,更加渴望有所突破。我們發(fā)現(xiàn),面對項目初期失敗所產生的巨大無形壓力,為了有效回避精神上的不良情緒,受訪者會采用情緒應對的方式來恢復信心、重燃斗志。

      首先,為了減輕沮喪和悔恨的壓力,許多受訪者會采用視角轉換、重新詮釋錯誤等情緒應對方式進行自我安慰。例如,一名受訪者就把之前所犯錯誤當成是上了一堂課:“我覺得雖然問題出現(xiàn),沒得到解決,但是我還是能夠獲取經驗。那我所做的一切,就算只是個失敗,也不能算是浪費時間?!?/p>

      其次,在改善心情之后,受訪者會通過篩選記憶的方式,將腦海中的項目流程簡單化、抽象化。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受訪者通過選擇性地遺忘項目復雜的部分而只記得簡單的部分的方式,將項目流程“化繁為簡”。項目的簡化版記憶會使受訪者覺得項目的實施難度低,從而緩解了心理壓力,有了再次挑戰(zhàn)項目的動力。

      最后,拖延者會通過自我鼓勵的方式來提升自信心。在這個階段,受訪者再次比對自己和他人項目的實施過程及結果。與前次比對內容的不同之處在于,受訪者會在這個階段選擇性地關注自己的優(yōu)勢與他人的劣勢,以此增強完成項目的自信。在這種信心的指引下,受訪的拖延者會再次對項目抱有積極態(tài)度。換言之,情緒應對的效果會使拖延者重燃他們的希望和斗志,從而產生再次挑戰(zhàn)項目的意愿。

      盡管如此,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小部分受訪者會因情緒應對過程而變得更消極。盡管情緒應對過程會提高受訪者的信心,但是少數(shù)受訪者會在這個過程將自己的期望過度提升。這種過高的期望會強化他們的困難感知,從而增加他們再次產生逃避應對和拖延行為的可能性。

      2.項目的局部修復

      由于時間的限制,個體一旦到了這個階段,就無法選擇將項目重新做一遍。因此,當受訪者重燃斗志后,他們會對項目的可修復性進行評估,進而引發(fā)以下兩種情況。

      若發(fā)現(xiàn)項目修復完善難度較大,難以快速達到理想效果,受訪者就會再次感受到焦慮。這份焦慮感會導致他們再次感知到困難,并采用逃避應對的方式來恢復心情。換言之,他們會開始項目中期的拖延行為。此外,如果個體覺得項目難以修復,他們有可能會不斷自責和懺悔。此時,個體會為了緩解自責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和消極情緒,再次采用情緒應對的方式來調節(jié)心情。例如,有部分受訪者通過放棄項目和對項目原本抱有的期望進行自我安慰,并將希望寄托于未來可能獲得的新項目上。

      若受訪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項目成果還有被修復完善的可能,他們一般希望在這個階段將項目重新完成,以取得他們原本預期的成績。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受訪者重燃的斗志會不斷減弱,其積極性也會不斷降低。繁重復雜的項目工作和前期累積的挫敗感,會將受訪者想要通過修復項目成果來達成理想預期的愿望逐漸磨滅。因此,當受訪者逐漸失去了“重新翻盤”的信心和動力,他們會只對項目進行局部修復。如受訪者郝某的經歷就具有代表性:“剛開始在做被安排下來的個人項目的時候,因為一些事情沒有跟上項目進程。后來想重新改進的時候,又有其他項目被派了下來。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我先做了剛被安排的項目。但是,做完這些之后,就沒有精力再重做原來的項目了,最后只能稍微改一改。”

      3.項目中期效果

      項目的中期效果是指失敗的初期成果經過修復過程后所達到的完成度。我們發(fā)現(xiàn)影響項目中期效果的因素有三個:估計時長、估計難度、積極性選擇。這三者的互動關系會進一步地影響項目的中期效果。

      估計時長是指人們對完成項目所需時間的事前估計。估計難度是指人們對項目難度的提前判斷。積極性選擇是指人們基于前兩項因素的考量所采取的態(tài)度。一般來說,人們對時長的估計代表項目完成速度,反映人們對難度的估計,而完成項目的積極性受估計難度和估計時長影響。

      年輕的受訪者一般認為,估計難度大、估計時間長的復雜項目能夠給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對他們的職業(yè)晉升有重要意義。因此,年輕人對完成此類項目的積極性較高,更渴望能一氣呵成完成項目,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完美的效果,給領導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們會更傾向于把此類項目推遲,先快速完成估計難度小、估計時長短的項目,給復雜項目留下充足的處理時間。然而,隨著簡單任務被逐件完成,我們卻發(fā)現(xiàn)這群受訪者對完成復雜任務的積極性和收獲期望也在隨之下降。這種負面的態(tài)度會使個體完成簡單任務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完成簡單任務所需的估計時間被拉長,以致復雜任務被進一步推遲。

      我們發(fā)現(xiàn),受訪者在中期階段嘗試修復的項目,一般都屬于他們認為能夠帶來可觀收益但在前期未能做好的復雜項目。然而,由于在受訪者嘗試修復項目成果時,該項目一般已經啟動了一段時間,他們往往會在這個階段被指派其他比較簡單的項目任務。出于先完成簡單任務后完成復雜任務的心態(tài),許多受訪者會選擇先完成其他簡單任務,再回頭修復這項已經進行一半的復雜任務。當年輕受訪者發(fā)現(xiàn)復雜任務被不斷往后拖延,以致他們原本期望收獲的巨大利益無法實現(xiàn)時,一般會在靠近期限的時候,降低自己對項目的期望,因此,項目的中期效果往往會遠遜于自己的原有預期。

      另一方面,經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年長者通常很少抱有這種一氣呵成完成項目的美好幻想。年長者憑借其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知道遭遇困難是執(zhí)行項目工作中的“常態(tài)”。因此,他們認為一氣呵成式地完成項目是脫離實際的幻想。鑒于此,他們更習慣采用碎片化的方式處理項目工作,即通過事先計劃將項目任務進行拆分,并以分塊、碎片化的方式逐塊逐片地完成項目任務。這種碎片化的項目處理方式往往能讓年長者按時順利完成項目。

      (三)項目后期的拖延和記憶自我美化:臨近期限的項目沖刺和后續(xù)影響

      由于前兩個階段的拖延行為消耗了大量時間,使得項目進展緩慢,到了后期階段,個體完成項目的時間所剩無幾。在面對多次理想和現(xiàn)實間的落差后,許多受訪者會在這個階段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面對與所剩時間嚴重不匹配的項目難度,人們會在難度評估、他人敏感性和截止日期等內外干擾因素的影響下,決定是否要“故態(tài)復萌”,再次拖延。研究發(fā)現(xiàn),在項目完成之后,為緩解壓力,受訪者會再次采用情緒應對的方式進行自我安慰,并在過程中產生虛假的積極記憶。這份記憶會影響個體未來的項目執(zhí)行過程。下面我們從后期拖延的決定因素和項目的后續(xù)影響兩個方面探討人們在項目后期的行為。

      1.后期拖延的決定因素

      我們發(fā)現(xiàn),個體在項目后期是否會出現(xiàn)拖延行為,受估計難度、他人敏感性、截止日期三項內外干擾因素影響。由于上文已對估計難度進行了詳細描述,所以下文重點討論他人敏感性和截止日期兩個因素。

      (1)他人敏感性

      他人敏感性是指個體對他人觀點和看法的在意程度,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對于他人催促的態(tài)度上。受訪者的他人敏感性可大致被分為四種類型:高敏感性、樂于助人、自我中心、零敏感性。

      第一,高敏感性者極度在意他人的看法。這類受訪者在完成可觀察的表面工作時,都會極其認真、力求完美、很少拖延;而在完成無人監(jiān)督的非表面工作時,會毫無積極性、草草了事、拖延項目。盡管如此,一旦被他人催促,高敏感性者便會將工作視為可觀察的表面工作,進而認真地完成任務。

      第二,樂于助人者愿意幫助別人完成項目,渴望得到認可。由于這類受訪者渴望通過讓別人對自己感到滿意,從而得到認可,他們都會為自己定下較高的目標,并督促自己按時完成任務。當這類人被催促時,他們被他人認可的希望會被強化,進而會更努力地完成工作。

      第三,自我中心者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有明確的喜惡界限。這類人只會在乎和自己關系好的人的看法,對關系不好者的看法則會毫不在乎。因此,那些來自關系好者的催促往往效果極佳,而來自關系不好者的催促則會被忽略,有時甚至會導致惡意拖延的反效果。

      第四,零敏感性者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對他們而言,任何人催促都幾乎毫無效果。面對催促,這些人會進行他們自己的“小儀式”,證明自己沒有拖延。例如,一位受訪者告訴我們:“面對別人的催促,首要的是要把近況和任務狀況告訴他,同步兩人對該任務的了解,盡量消除信息不對等的情況,這樣別人才不會知道你是在拖延?!?/p>

      (2)截止日期

      截止日期分為主觀截止日期和客觀截止日期。主觀截止日期是指人們通過對難度估計而預測出的項目進度節(jié)點。大體分為項目易于完成和難以完成兩種。認為項目易于完成的人,通常會設置較為激進的短時間節(jié)點,即要求自己在短時間內在客觀截止日期到達前就完成任務。當預期節(jié)點臨近時,個體通常會提高工作效率,試圖按節(jié)點完成工作;即使未能及時完成工作,由于原有節(jié)點的設置離客觀截止日期有一段間隔,他們仍有充足的時間可以“亡羊補牢”。而那些認為項目難以完成,需要較長時間的人,通常渴望尋找合適時機,利用一段較長的完整時間塊,將項目一鼓作氣地完成。在此“奢望”的推動下,復雜項目往往被受訪者不斷地往后拖延。隨著新任務不斷擠壓原有的時間安排,個體只能在最后階段草草完成項目,并進行局部修復。

      由于此類時間節(jié)點是由個體主觀設定,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因此也難以被認真落實。大多數(shù)受訪者到了項目的最后階段,一般都會“虛設”多個主觀截止日期,將項目一拖再拖,直到客觀截止日期到來??陀^截止日期是指個體真正必須完成項目、提交成果的日期。當客觀截止日期來臨時,小部分受訪者心如死灰,徹底放棄項目;而大部分受訪者則選擇做最后的沖刺,迅速完成項目,只求完成,不求質量。

      此外,我們也發(fā)現(xiàn),拖延可以使人們獲得對工作時間的精準估計能力。許多有嚴重拖延傾向的受訪者表示,拖延的積累讓他們增進了對自己工作效率的了解。因此,這些受訪者能夠將項目拖延至距離客觀截止日期很近的時間才開始工作,并及時完成項目。而許多慣于提前完成項目的受訪者則多數(shù)表示,他們是由于缺乏精準的估時能力,所以才選擇提前完成項目。

      2.項目的后續(xù)影響

      在項目完成之后,受訪者會將項目最終成果與項目初始階段的工作進行對比,評價自己的工作是否進步。此外,他們還會將自己的項目最終成果和同事的項目最終成果進行比較。他們一般會通過這兩項比較的結果來判斷自己的工作能力。首先,當與早期工作比較時,受訪者會發(fā)現(xiàn),由于后期工作時間緊迫,他們無暇作太多的修復,以致項目的結果質量不高。因此,他們一般會覺得自己沒學習到多少有用的經驗。其次,在和他人進行比較時,如果發(fā)現(xiàn)別人能夠在沒有拖延的情況下認真完成項目,受訪者會因為自身性格和能力上的劣勢而感到自責和沮喪。

      受訪者會根據(jù)對比得到的結論進行自我評價以及經驗總結。在總結經驗、自我剖析的過程中,當發(fā)現(xiàn)項目啟動之初的美好愿景與項目結果的現(xiàn)實情況存在巨大差距時,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會備受打擊。為了恢復信心,許多受訪者會再次采用情緒應對的方式進行自我安慰。情緒應對會使他們沉浸在由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理想畫面之中,將虛假的自我安慰當成了自己真實的記憶和經驗。例如,一位受訪者表示:“失敗的嘗試是一種經驗。和別人比較,你就會知道下次的方向,也能學會別人的優(yōu)點。另外,我還有自身的優(yōu)勢,所以我下次做的項目一定會比他們更好?!?/p>

      我們發(fā)現(xiàn),由情緒應對創(chuàng)造出來的虛假積極記憶會隨著項目的結束而持續(xù),使受訪者變得更積極。由于受訪者的做事方法以及習慣并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轉變,只是覺得自己由于這次的項目經歷而變得更有經驗。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會使他們在未來的項目中擁有更高的項目結果期望,而這種期望會為個體在未來項目中因遇到困難和落差而再次產生拖延行為埋下隱患。

      四、研究結論

      多年來,學者們主要從人格特質等角度出發(fā),研究大學生和成人等具體年齡階段樣本的拖延行為。本文運用了經典扎根理論的方法,通過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進行采訪,研究了拖延的產生過程和影響,對比得出了不同年齡階段拖延的不同形式特點。研究發(fā)現(xiàn),拖延行為是由困難感知和消極心理暗示引起的逃避應對的外在表現(xiàn),它會壓縮項目完成的時間和質量,對項目結果造成影響。人們對自己的過高美好期望不僅會給個體帶來動力,也會給他們帶來壓力,進而導致拖延行為產生。因此,宏大目標的設立對個體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有待未來學者進一步探討和評估。另外,年輕人和年長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年長者更加關注自身核心利益,更加習慣碎片化的工作方式,有更強的心理抗壓能力。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對現(xiàn)有文獻進行了補充。

      第一,目前大多數(shù)對拖延的研究都是采用自陳式量表,研究某一個群/個體在一個時間段的拖延行為[33]。這種研究方法所得結果無法解釋不同群體間以及個體在不同時間段所具有的拖延行為的起因及影響。本研究通過對比研究大學生、職場新人和年長者的拖延行為發(fā)現(xiàn),工作經驗的積累對拖延行為的演變有重要影響,會使人們形成利益分析決策模式,增強心理抗壓能力,習慣分拆項目和碎片化工作。這補充了現(xiàn)有文獻在跨群體、跨時間樣本方面拖延行為研究的不足。

      第二,本研究發(fā)現(xiàn)拖延的積極影響,即拖延經驗能增強個體對時間的估算能力?,F(xiàn)有文獻一般認為個體的公正嚴謹性是影響拖延的重要因素[5]。由于具有高度公正嚴謹性的個體有較突出的計劃組織能力,學者一般認為容易拖延的人具有較低水平的公正嚴謹性[5]。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有嚴重拖延傾向的受訪者有很強的時間估算能力。相比之下,提前完成項目的往往是時間估計能力差,害怕不能按時完成項目的人。鑒于時間估計是計劃組織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挑戰(zhàn)了現(xiàn)有文獻的觀點。

      第三,現(xiàn)有文獻指出,逃避應對具有自療自愈功能[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執(zhí)行項目的過程中,采用逃避應對的受訪者會通過拖延行為來遠離壓力源,以取得情緒上的舒緩。然而,當個體因拖延而獲得正面情緒后,他們會為了持續(xù)感覺良好而對項目產生抵觸心理,進而導致了長期拖延行為的產生。這種拖延行為會在項目的后期導致個體感知更負面的情緒,影響其工作績效及行為。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應對機制的長期消極影響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第四,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在完成復雜項目時,年長者習慣于事先計劃、分解項目,碎片化完成工作;而年輕人更傾向于利用完整大段時間,將項目一氣呵成。由于完整大段的時間在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幾乎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年輕者經常會出現(xiàn)項目拖延的情況。因此,我們建議年輕人在工作中采取碎片化的項目處理方式,以確保按時完成任務。

      猜你喜歡
      年長者受訪者個體
      香港18歲以上人士可接種第五劑疫苗
      今天,你休閑了嗎?
      小康(2022年28期)2022-10-21 02:35:38
      設右轉向燈 新交通事故銳減
      關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幾件小事
      小康(2022年19期)2022-07-09 10:41:00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小康(2022年16期)2022-06-13 05:05:44
      五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未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
      時代郵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6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神”一樣的境界
      做人與處世(2015年5期)2015-04-27 19:08:00
      天峻县| 萨迦县| 苍溪县| 屏边| 舟曲县| 彝良县| 南投市| 西和县| 昌宁县| 湛江市| 平塘县| 吉首市| 广饶县| 新巴尔虎右旗| 固始县| 丹阳市| 外汇| 兖州市| 秦皇岛市| 鲁甸县| 博白县| 军事| 盐池县| 安徽省| 镇康县| 舒城县| 洛南县| 滦平县| 旌德县| 房产| 德清县| 洪江市| 八宿县| 平罗县| 台前县| 南岸区| 会泽县| 凯里市| 改则县| 昌都县| 丹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