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應林 鄺娉
“共同體”最早是一個社會學概念,1887年德國學者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首次使用“共同體”一詞。教育領域較有影響的共同體有探究共同體、設計學習者和思考者共同體、學習型組織、教師共同體、知識建構共同體、學習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等。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xiàn)“把學校建設成為專業(yè)學習共同體”的主張。近年,關于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更多地轉向實踐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對教師共同體的組織形式和學習方式的實踐性研究,一些建立在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基礎上的以“共同體”為組織形式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模式相繼出現(xiàn)。
廣州市第四十一中學全校教職工242人,平均年齡43歲,表明教師具有了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同時也說明教師隊伍平均年齡偏大,團隊意識不夠重視,教師往往以單個行動來完成特定的工作,而忽視合作共贏意識。這一狀況不僅制約了學校的發(fā)展,也限制了教師自身的發(fā)展提高。
為此,學校站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高度,希望以“至善教育”辦學理念為核心,以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為根本出發(fā)點,全面開展新一輪教師隊伍建設,搭建一個充滿活力的平臺,建立教師全員學習的合作研修共同體,努力培養(yǎng)一支能體現(xiàn)和諧文化、實現(xiàn)理想追求、促進學校特色發(fā)展的“至善之師”。
1. 教師合作研修共同體
當一個共同體以研修為合作形式和任務時,就形成研修共同體。也就是源于問題的具有不同水平的各層次教師,包括中小學一線普通教師、骨干教師、專家等,互動進行研究和進修的組織群體。
2. 基于項目實踐的教師合作研修共同體
圍繞教育教學實踐中有共性的“突出問題”或“重要工作”,組建合作研修共同體,明確項目任務,通過在教育教學實際中進行研討、實施、檢驗、評價和反思、總結,解決共同面對的困惑或難題。
項目實踐共同體一方面具有實踐共同體特征:成員在身份、價值觀、信念及目標等方面表現(xiàn)出共性;成員在共同體中相互溝通,交換觀點,了解和解決問題,共建知識;通過廣泛合作,成員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紐帶。另一方面,共同體又具有項目組特征:共同體中有項目負責人及參與教師,成員各有分工、各擔責任;項目依托總體方案,按計劃推進;獲得經費支持,最終產生成果。
(一)校本項目搭建
教師的合作研修項目要明確校本培訓的特色: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資源和問題。即項目要有利于促進學校“至善教育”的特色理念,結合學?!皭凵?、建和諧、求幸?!钡墓餐w文化,打造智慧團隊;要以學校和教師教學實際問題為內容,針對本校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問題作為研修專題內容,倡導培訓者與參與者圍繞問題的經驗做法、疑惑困難或設想建議等進行平等交流、對話,共同分享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結合學校實際,依據“以校為本、著眼未來、自主發(fā)展、團隊協(xié)作、師生相長、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原則,以校本性、實效性、多樣性為特色,形成以師德教育為核心、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主要內容、以“學歷案”等學校面上研究為主要抓手在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的多維研修平臺,分立項目組進行共同學習、相互觀課議課、反思改進行為、提煉研修成果,通過“教學、科研、研修”三位一體的路線,增強教師駕馭教育教學的專業(yè)能力。
(二)具體實施路線
1. 項目組設置
學校圍繞“至善教育”理念,基于深度調研,針對教師教育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實際問題,進行了項目組頂層設置,分設以下6個項目組開展研究,并明確了責任人、核心任務及預期成果。
1)國防教育課程開發(fā)與實施:
核心任務:通過建立特色班,開展系列充實豐富的教育活動,重點培養(yǎng)學生“政治合格、品學兼優(yōu)、作風優(yōu)良、體魄強健、立志報效國家”的品格和能力,形成學校品牌。
成果形式:論文、學生成長案例等。
2)STSE+校本課程開發(fā)及應用:
核心任務:進行STSE+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建構出富有校本特色的STSE+課程教學策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豐富STSE+校本課程體系。同時對實驗班學生在學習興趣、科學素養(yǎng)、社會責任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可持續(xù)觀等方面進行跟蹤。
成果形式:論文、優(yōu)秀教學案例、學生成果等。
3)創(chuàng)客課程開發(fā)與實施:
核心任務:進行創(chuàng)客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在現(xiàn)有STEAM試驗、機器人競賽、3D打印機、木工創(chuàng)意等課程基礎上,進一步豐富課程體系,構建相應的教學策略,形成系列學生優(yōu)質成果,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成果形式:論文、優(yōu)秀教學案例、優(yōu)秀學生作品、相關獲獎等。
4)學歷案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研究:
核心任務:組織各學科教師參與滲透特色課程理念,對各學科的教學策略及其有效性進行研究,組織聽課評課;還通過觀察、與師生的訪談和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了解研究情況,歸納相應的有效教學策略。
成果形式:科組優(yōu)秀教學案例(含設計、反思、實錄)、論文等。
5)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策略研究:
核心任務:結合學校的學雷鋒傳統(tǒng),采用豐富的活動形式去影響學生,培養(yǎng)學生關愛社會、奉獻社會的高尚品格。根據“一級一特色、一班一文化、一生一體藝”的理念,以社團、活動等形式去熏陶學生。同時,以家長學校的建設為主要抓手,結合主題班會課、綜合實踐活動等,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習慣、能力,激發(fā)學生追求自主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成果形式:論文、活動案例等。
6)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研究:
核心任務:開展與至善教育特色相適應的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結合學校版畫、文學閱讀、身體健康等項目,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內在修養(yǎng)。
成果形式:校園環(huán)境建設項目、學生作品及獲獎證書等。
2. 項目實施
研究實施即行動。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先進行第一個螺旋圈的研究,成員之間通過分工合作,真誠溝通、積極研討、充分交流、明確問題,解除疑惑。在研究的過程中隨著研究組對問題認識的逐漸明確以及行動過程中各種信息的反饋,通過反思、重構和擴展,進入下一個螺旋圈的研究。如此反復進行,完成“疑問—規(guī)劃—行動—反思—總結”整個研究過程,從而解決項目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以“STSE+校本課程開發(fā)及應用”項目組為例,學校圍繞天文開展科技教育多年,在不斷地摸索下發(fā)展為多學科融合式的STSE教學,有機整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基于此,在互聯(lián)網時代新發(fā)展的背景下,與當前教育改革倡導相關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相結合,學校提出了STSE+教育。一批在STSE研究過程中已經取得一定經驗并有志于開展進一步研究的教師組建團隊,希望將STSE教育從科學教育領域推向更開放更綜合的層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項目實施的基本路線如圖1:
該研修項目致力于幫助學生關注和收集包括歷史、哲學、經濟、政治、環(huán)境等各學科的資料和社會動態(tài)信息,就如何開展多學科融合的理論和實施策略進行探索,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也促進了項目組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形成的成果包括跨學科STSE教學的原則、模式策略和案例,并編印了系列校本教材,獲得了有關專家的高度好評。
1. 研究水平提高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教師職能的變化,沒有反思的教學、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昂献餮行薰餐w”的成員都視自己為研究者,研究的氣氛貫穿于合作之中,使共同體成員充分認識到,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數(shù)教育專家的專利,也不是神秘莫測的高深東西,強化了教師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學問題即研究課題的觀念,培養(yǎng)了一線教師的研究意識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師們在合作研究中進行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2. 教學能力提升
在“合作研修”的過程中,教師對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實際有了更深入、系統(tǒng)的了解,更關注教學對象的心理水平,教學目標與內容針對性加強,教學能力相應提升。正如有教師所說:過去的教學,并不真正重視學以致用,教學過程中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或者跟不上變化。通過“合作研修”,有了與志同道合者共同解決難題的機會,獲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學到了許多實操性策略,更感染了教育者的情懷,也增強了改進教學的動力。
3. 學校特色化發(fā)展
“合作研究共同體”的建立,不僅促進了學生、教師的發(fā)展,也為學校的6個重要項目提供了發(fā)展動力,促進了學校的特色發(fā)展。在共同體的合作研究過程中,制訂研究目標時要注重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符合共同體成員發(fā)展的實際,目標不能過大;二是要制定具體可行的研究目標,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要調動成員參與制定目標,使成員對研究目標有強烈的認同感,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