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船政幼兒園
林子祥
作為入職第一年的新教師,在園內進行第一次教學展示,很想展示出自己最出色的那一面。筆者在考慮了幼兒的經驗和近期幼兒的興趣之后,決定利用繪本《好餓的毛毛蟲》開展語言活動。
《好餓的毛毛蟲》是一本很經典的繪本。筆者初步設想把它作為兒歌來教學,是因為幼兒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經驗,通過集體教學活動可以讓幼兒更進一步了解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同時融合量詞“個”“根”“顆”的學習,讓幼兒初步體驗量詞的運用。
筆者首先根據平時開展集體教學活動的經驗,預設了活動方案。隨后,筆者通過向老教師請教并查閱了相類似的活動方案,對原活動方案做出了調整。
原活動方案調整后活動方案【活動目標】1.了解毛毛蟲變成蝴蝶的成長過程,理解并學習詩歌內容。2.觀察圖片,嘗試創(chuàng)編毛毛蟲吃食物的兒歌內容,豐富量詞的經驗。3.喜歡邊玩游戲邊朗誦兒歌,體驗兒歌的生動、有趣?!净顒幽繕恕?.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兒歌的生動、有趣。2.豐富量詞“個”“根”“顆”等,學習句式“星期×,毛毛蟲吃了……”。3.觀察圖片,嘗試創(chuàng)編毛毛蟲吃食物的兒歌內容?!净顒訙蕚洹?.經驗準備:幼兒已經認識毛毛蟲,知道毛毛蟲的形狀特征。2.材料準備:根據兒歌內容呈現不同食物的課件、貼有毛毛蟲圖片的小棍、蝴蝶圖片?!净顒訙蕚洹?.經驗準備:幼兒已經認識毛毛蟲,知道毛毛蟲的形狀特征,了解毛毛蟲長大后會變成蝴蝶。2.材料準備:根據詩歌內容繪制的內容圖譜,蘋果、梨、香蕉、草莓等水果實物,毛毛蟲手偶,蝴蝶圖片?!净顒舆^程】(一)出示毛毛蟲圖片,引發(fā)幼兒猜測。提問:毛毛蟲肚子好餓啊,要找東西吃,猜猜它吃了哪些東西?!净顒舆^程】(一)以毛毛蟲手偶導入,引發(fā)幼兒猜測。提問:毛毛蟲肚子好餓啊,要找東西吃,猜猜它吃了哪些東西。
續(xù)表
續(xù)表
筆者準備開展的是語言活動,筆者原預設的目標過于強調科學內容,“了解毛毛蟲變成蝴蝶的成長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的內容,所以這個目標不合適。此外,原來的目標如“豐富量詞的經驗”顯得含糊。集體語言教學活動不同于日常環(huán)節(jié)的語言交流的一個關鍵點是書面規(guī)范語言的學習,因此在本次活動中,筆者關注幼兒對兒歌的理解和量詞的學習與使用,以及“星期×,毛毛蟲吃了……”句式的運用。筆者調整了目標,強調兒歌的學習,借助教具引導幼兒了解毛毛蟲要吃很多才能變成美麗的蝴蝶,然后通過具體的量詞學習,再引導幼兒學習兒歌的句式。
在幼兒園的培訓中,老教師總是強調“根據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設置活動的目標和過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也強調“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這些理論,新教師在入職前背得滾瓜爛熟,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并沒有意識到幼兒原有的水平與經驗對具體教學活動的組織會有多大的影響。
原來的兒歌句式較長,在預設的教學方案中,筆者曾預想引導幼兒嘗試反復朗誦兒歌,但念一遍兒歌就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且因為兒歌太長導致幼兒無法記憶。于是筆者將兒歌進行調整,縮短了兒歌的篇幅,截取了星期一到星期四的內容,將長句調整為短句。
形象的教具和具體的事物有助于幼兒的理解。原來的方案中,教學具的準備為課件與毛毛蟲、蝴蝶圖片,毛毛蟲變成蝴蝶的過程需要教師的講解。調整后,教師利用毛毛蟲手偶和水果實物等開展活動,不僅調動了幼兒多感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加深了幼兒對水果的認識,而且將“量詞使用”的活動難點前置。
在運用教具以及何時使用教具對幼兒進行引導方面需要細致的考慮?;顒又?,筆者將毛毛蟲的圖片更換為毛毛蟲手偶,這樣一來幼兒在活動一開始就產生了興趣。緊接著,筆者運用手偶根據兒歌內容進行“表演”,讓幼兒感覺到是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念兒歌,并不像預設方案中那樣,只是通過圖片的形式來記憶兒歌。整個過程幼兒很感興趣并且也記住了兒歌的內容。